你不是为别人著想 你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是内心缺乏安全感 缺乏自我认同 多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 跳出思维看思维 跳出自我看自我


如果这样做很累,就要停止,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其实我们不伤害谁的情况下可以自私一点,活得简单轻松点。换一种方式吧!变成在乎自己的感受、替自己著想……如果自己快乐起来了,身边的人也会感染……如果为别人付出那么多可还是负能量满满……不如洒脱过自己!


我曾深受太善解人意之苦,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不知道怎么改变。

直到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觉得太过于考虑别人感受的时候,摸摸自己的心脏,与自己对话:

嘿,你好啊,这么多年,你受委屈了,谢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我爱你」。

太善解人意的人,常因为忽略自己的情绪太久了,丢掉了与自己的连接。

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必须要连接到真实的自己。

怎么做呢?

在善解他人之意前,先善解自己的意。

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正视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学会合理的自私,适当维护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一个忍能否尊重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与父母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

我想起在《爸爸去哪儿》第五季里,嗯哼被爸爸带到幼儿园时,主动给每一个小朋友分蛋挞。

分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蛋挞,可是还有嗯哼、老师和杜江没有吃到。

杜江引导嗯哼把蛋挞给老师,但嗯哼说:那我吃哪个呢?

他也想吃蛋挞,并且明确表达出来了。

最后,嗯哼把蛋挞分成了三份,每个人都吃上了。

既保护了自己的感受,又照顾了别人的感受。

杜江曾说:「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而且在他们这个年龄,还不能分辨出谦让和委屈,宽容和自责时,太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有一些自卑,担心别人不喜欢,担心做错事。

小心翼翼地看著大人的脸色,就失去了孩子应该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的。」

所以,他非常尊重嗯哼的天性,只要不过分,都鼓励嗯哼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再者,明确情绪界限,学会课题分离。

当你觉察到别人的情绪时,认真想想,「这真的和我有关吗?我真的需要为此负责吗?」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之所以烦恼,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认可、爱、支持……

怎么解决呢?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的办法。

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别人的情绪,别人的事,是别人的课题,不是自己的课题,你不需要为此烦恼。

父母、朋友、同事、恋人等,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人生是自己的,不需要你来为他们负责。

明确自己的情绪界限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帮忙解决别人的某些情绪,这才是自己的课题。

可以善解人意,可以适当付出,但真的不需要压抑自己,过度付出。

过度付出,不仅伤害自己,也会给别人造成很大压力。

遇到问题,我们理解对方,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表示尽力支持、陪伴,能帮则帮,帮不了的,不为难自己。

做人,最该对自己善解人意。

真的希望你在照顾别人的时候,先照顾好自己。

因为对你来说,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则一心理(ID:zeyixinli),是杭州一家有深度有温度的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专家团队由4年以上国际培训背景、平均临床工作5000小时以上的资深心理师共同搭建。

如果需要帮助,点击则一心理官网,预约咨询。

发布于 2020-08-10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猫兔儿猫兔儿

适当的表现冷漠一点,淡然一点,看情况决定是否去替他人著想,以前我也是结果被一个人说「你为什么无论是谁你都会帮,也不管别人是不是要你帮,帮别人也不讨个好,就像是他们口中的shaz一样。」感觉瞬间心有点凉,开始慢慢的武装自己的心。如果可以我希望不要改变吧,会让自己很难再发自内心的开心


适当的表现冷漠一点,淡然一点,看情况决定是否去替他人著想,以前我也是结果被一个人说「你为什么无论是谁你都会帮,也不管别人是不是要你帮,帮别人也不讨个好,就像是他们口中的shaz一样。」感觉瞬间心有点凉,开始慢慢的武装自己的心。如果可以我希望不要改变吧,会让自己很难再发自内心的开心


适当的冷漠一点,可能你在乎别人的感受,别人不一定在乎你的感受


人有时得自私点 一个过来人的忠告


我也很想知道该怎么办


那说明你心好,有什么不好的


我也是这样子的。其实有时候真的很讨厌这样的自己,总是感觉自己多管闲事。每次都告诉自己,做好自己就好了,不用在乎别人怎么想。但是还是忍不住。哎


以前叫美德……现在是种病,得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