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大多数人都觉得布鲁克纳的交响乐没有旋律是靠动机和乐句的发展的


「旋律性高」不是指」旋律好听「的意思,」旋律性高「是指稳定,较长,如歌,线条清楚的旋律在音乐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意思。

比如以贝五第一乐章为例子,当然它的旋律都很好听,但是因为整个乐章都是建立在短小动机发展上的,所以不能说它的旋律性很高(说没有旋律也是不准确的)。布鲁克纳就类似这种情况。相反,随便某一首歌剧咏叹调,可能作曲家写得不好,旋律不怎么好听,但仍然会是旋律性高的作品。

如果拿「旋律好听」做标准就过于主观,这个词也就没有使用意义了。


一般说的旋律型作曲家,代表人物是柴可夫斯基,舒伯特这类,马勒的作品旋律性也很强,因为用了大量的民歌素材,贝多芬算动机型作曲家,他的大部分旋律单听很一般,也很短小,但跟音乐其他要素组合在一起的发展演变,就非常引人入胜。

布鲁克纳以具有强烈、令人难忘的音乐主题旋律而闻名,频繁使用圣咏,赞美歌,民间舞曲,但需要极其漫长的发展,比如动机的模进,反复的赋格进行,精妙的对位,加上弦乐的震音衬托宏大的配器等等,使主题发展非常入耳好听。

布交的2,4,6,7,8,9,尤其是后三首,可以说是交响曲里的登峰造极之作。


说一句不太好听的实话,题主有这种想法,说明您本身对音高节奏的分辨能力,对音乐的记忆力比较薄弱(相对于听了音乐但不会像你这么想的)。

当然这也很正常,毕竟能够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的就是少数了,普通人缺少任何天赋都是很正常的(我对绘画艺术的感知就很差)。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布鲁克纳太喜欢疯狂简单地重复一个简单的动机,所以使得他的音乐主题很容易被把握住,因而对于题主来说就更好记忆,以至于造成「旋律性很高」的印象。

旋律这个东西总体可以分为两种:1. 动机式旋律(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主题);2. 歌谣式旋律(悲怆三主题)。动机式旋律就是有非常清楚的一个小短句在不断重复。反之一条每小节都略有不同,像民歌一样跨越小节连绵下去的就叫歌谣式旋律(当然这是我自己「发明」的概念)。

当然音乐并不绝对,这两个分类更像类似pH值的两极,所有音乐的旋律处于中间的不同位置。

音乐最终还是要去反映人的情感与思想,而旋律在这其中承担著体现最清晰、最饱满的音乐形象之任务,我们听到音乐感觉好听,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也是说明它的旋律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所以一条旋律无论是偏向动机式的还是偏向歌谣式的,只要连贯起来好听就行,两者没有高下之分。

乐句和动机不是对立关系,两者类似于文学中的句子与辞汇。

之所以有一部分人(诚然包括我)对布鲁克纳评价没有那么高,是因为他的音乐发展手段相对贫瘠,使得其总体来说有点过于简单和呆板,没有将人的那种复杂的情感变化与生动灵活之感很好地表达出来。

当然这是和勃拉姆斯这种怪物相比,之于一些其他国家地区的作曲家他还是不错的,四小节八小节内的主题本身味道还是很棒。

另外多说一句,所谓的德奥更重视动机,俄派更重视「歌谣」;古典主义更重视动机,浪漫主义更重视「歌谣」;就我个人观察来看不是很明显,关键是这种总结也没什么意义。


举几个例子吧。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首先在大提琴呈现),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副部主题(也首先在大提琴上呈现),这些旋律都无比优美,极为动人。


为什么我也觉得很高呢?


可能是人与人对旋律的定义不一样吧

其实「动机和乐句主导整个交响曲」 和 「这首交响曲的旋律性」 是有一定关联但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布鲁克纳很多的「旋律线」是贯穿在整个曲子之中的,所以初听让人摸不著头脑以为都是在大声部齐奏。但多听听然后仔细去分辨,每一次所谓的这个熟悉的旋律的出现都不会与上一次完全相同(反复的段落不算入其中)虽然听起来真的很相似。

也就是说是有一个或者几个动机在主导著并且发展成不同的乐句,并不是一个声部所演奏的旋律相承接下去,因此这在很多人眼里(耳朵里)可能不太能称得上是旋律。换言之如贝交上单拎出一个旋律声部演奏的旋律片段——它所演奏的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旋律,但布交里我认为更多的是例如整个铜管声部这个整体所组成的「旋律」(也就是单拎出个某一件乐器所吹出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局部,离本身曲子中的合为一体的整个铜管声部相去甚远……)

当然我并不反对把这个理解都理解为旋律线,毕竟旋律也没有一个太准确的定义。但所描述的没有旋律怕是有些太偏激了……可能有些人注重整体性而其他人更关注细节和片段吧

另:我觉得听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时候很享受其中的每一个渐强.....就是多个声部的逐渐加入、变换、交织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画面感!!以及布鲁克纳所带来的无以伦比的声场!!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果你听过《天鹅湖》,《悲怅》,都是以旋律优美见长的。或许你也可以听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甚至他的交响曲。旋律也是极尽优美之能事。

所以不知道你说的布鲁克纳是说的「很高」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也是说优美的意思,那对不起,可能比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都不优美。如果你说的是旋律推进性很强,那这个说法适合巴洛克,古典,到浪漫时期的所有作曲家。


我觉得这问题应该这样看:

在现代音乐面前,绝大多数古典音乐、交响乐,都具有很高的「旋律性」。虽然我不是太明白题主「旋律性」具体指的是什么,但题主也说「我觉得」,那大家都觉得就是了。


管弦乐的欣赏是有一定主观性的,每个人的性格都能决定他对音乐的兴趣偏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象,可以把它称为「品牌效应」,也许你听了一首曲子觉得不好听,然后别人告诉你是贝多芬的,你可能会忽然想再听一遍然后觉得它很好听。艺术没有优劣之说,每种环境和心情都有匹配它的音乐,有时候它的完美只因为它出现在了合适的场合。


跟杨坤薛之谦华晨宇比,旋律肯定高啊,要是跟马勒柴可夫斯基比,就不行了,布鲁克纳胜在整体意境,和独创性(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乐句和动机不就是旋律的组成部分吗?


因为布鲁克纳忒喜欢重复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