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人说吕蒙目光短浅才会偷袭荆州,周瑜才是战略大师。那是否周瑜一直活著的话,就不会袭荆州了?


首先,你这个问题可以用小吏在赤壁之战篇章的一句话来做回答:周瑜的年少殒命,基本标志著江东一派的进取能力与风格就此打住,孙权方的开拓进取性将领断代乏人,也标志著刘备的春天正式开启。

假如周瑜可以活到那个时候,可能不会存在是否会偷袭荆州的问题,因为 假如他还活著,可能都不会同时「借」荆州,注意一个细节,刘备来「求督荆州」的时间,周瑜就已经注意到了关张二人,并且建议软禁刘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周瑜的想法中,可能是没有刘备的位置的。但是在他死了,鲁肃却同意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可以把刘备拉到前面来和他们一起扛打,减少东吴的压力。

假如他成功续命,或许会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取两川之地,但是真的会那么容易吗?在这个过程中,刘备集团就处于一个比较危险的状态了,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被东吴完全兼并,另外一种就是变成雇佣军团。刘备有张松,法正这样的带路党,刘璋还送人送粮,刘备还占了要地,条件也不差了吧,结果真的打起来了,还是打了三年左右。(名义上的,实际上开头收买人心花了不少时间),假如换成周瑜的话(这里设定为南郡在东吴手里),没有带路党,还找不到理由忽悠刘璋让吴军入川,这样就只能硬打,那么他们会花多少时间呢?(在周瑜的计划中,还有联合马超围攻曹操的想法,可惜还没有实施就病逝了。这一点让我觉得很可惜,要是可以的话就可以看见马腾韩遂和曹操的大战了。),除此以外,曹操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他会看著东吴拿下两川做大吗?会不会出手阻止呢?另外,孙权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去管理两川之地呢,在周瑜立下如此大功以后,又是否会猜忌他呢?实在是令人浮想联翩,可借他壮年而逝,实在是令人叹息。

所以,假如按照题主的设想,根本不会有是否要偷袭荆州的问题。因为假如他活著,南郡会被他紧紧抓到手中。根本就不用武力去「讨」。(不过到时候刘备集团的命运就难料了)

完毕


周瑜如果活到219年,则东吴是否袭击荆州,完全取决于他能否拔取合肥。如果连大嘟嘟都对张辽无可奈何,那么占领荆州就是孙权唯一的选择。在此之前,历史的走向基本不会有太大改变。

首先赤壁之战后曹操一家独大的局面决定了孙权不能马上跟刘备翻脸,即使周瑜不死,出借江陵仍在所难免。

周瑜是《榻上对》的忠实执行者,对刘备集团较为强硬,力主吞并刘备,独竟长江。如果孙权完全采纳其方略,那么东吴在赤壁之战后就会和刘备君臣兵戎相见。

《吴书 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但周瑜等人的小心思是瞒不过刘备的,于是新姑爷免不了在大舅子面前给大嘟嘟上眼药。而提出《榻上对》的鲁肃也对周瑜的急于求成不以为然。孙权在权衡利弊后,最终没有听从周瑜的意见,而是「以土地业备「,刘备遂有江陵。

《江表传》: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江表传》: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吴书 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汉晋春秋》: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周瑜本传记载他在软禁刘备未果后,转而提出远征西川。表面上虽得到了孙权的首肯,然而据《江表传》和《汉晋春秋》的描述,孙权在刘备访问京口时已决定出借江陵,这就和周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的计划存在明显的冲突。足见孙权所谓的「许之」很大程度上是模棱两可的敷衍。

《吴书 周瑜传》:瑜乃诣京见权曰:"......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究其缘由,一是孙权虽对刘备有提防之心,但也没能完全信任周瑜。如赤壁之战时周瑜求兵五万,孙权不但只许三万,还安排与之关系恶劣的程普「各领万人」以行钳制。故深明其心的周瑜不得不主动提出让宗室孙瑜一同入蜀,并表示取蜀后立刻东还,与孙权共图襄阳,以释主君疑心。

《江表传》: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吴书 周瑜传》: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吴书 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吴书 孙皎传》:后吕蒙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大督,蒙说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此目前之戒也。」

二是此时的东吴并没有自行取蜀的实力。要平定西川,不能仅仅依靠甘宁等少数益州叛将,还需要羽翼渐丰的刘备积极配合。所以历史上直到周瑜病死,南郡易手,孙权才提出共同取蜀的建议,结果被刘备断然拒绝,还差点上演了一出剑拔弩张的闹剧。事实上,饶是有带路党法正张松的支持,刘备取蜀仍九死一生。

《献帝春秋》:孙权欲与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于操。今暴师于蜀、汉,转运于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于操,使敌承其隙,非长 计也。"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

其次《榻上对》是孙策病故后的备胎计划,并非东吴集团首选,故孙权最初并不能下」杀羽绝汉」的决心。

孙策时代的孙吴集团锐意进取,富有「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的雄心,曾企图在官渡之战时趁火打劫,挟持天子。同时,由于孙策的谋臣班底主要以徐州士人为首,所以主攻方向长期在于徐州之广陵。孙策临终时,告诫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这也要求他在政治上高度倚重以张昭、张纮为首的徐州士人集团。

《吴书 孙策传》: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赤壁之战前,曹操专力河北,对孙权一直采取怀柔政策,一面迁广陵太守陈登于东郡,一面听任孙权攻杀逆乱的李术。故孙权亦投桃报李,改以《榻上对》为蓝图,转而攻打江夏黄祖,一则为曹操牵制袁绍盟友刘表,二则企图地跨荆扬并「竟长江之极」。

《魏书 陈登传》: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迁登为东城太守。广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随登,老弱襁负而追之。登晓语令还,曰:"太守在卿郡,频致吴寇,幸而克济。诸卿何患无令君乎?"孙权遂跨有江外。

《江表传》: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曰:"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吴书 吴主传》:五年,策薨,以事授权,.....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

《吴书 鲁肃传》: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吴书 吴主传》: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

赤壁之战后,曹孙关系迅速恶化,遂长期捉对厮杀。担任孙权主要谋士的张纮受乡土情结影响,复进言建都秣陵,进窥徐土。至刘备出访东吴,也提出秣陵和芜湖均适合作为都城,此时孙权才明确表达出对徐州的图谋。所以刘备表权为车骑将军并徐州牧,实际上是投孙权所好,倒不完全是祸水东引的战略忽悠。

《吴书 张昭传》: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吴书 张纮传》: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江表传》: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江表传》: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之东,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献帝春秋》:刘备至京,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屯京乎?"权曰:"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须,亦佳也。"权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吴书 吴主传》: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但随著张昭的失宠和张纮的病故,徐州集团在江东的地位大大下降。一方面以吕蒙为首的新生武将集团不断蛊惑孙权向荆州用兵,另一方面曹操四越巢湖,也使得孙权的徐州攻略彻底搁浅。

《江表传》: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

《吴书 吕蒙传》: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

东汉时候的巢湖地处中原与东南地区的交通干线。曹魏由此进军,便于从大本营邺城直抵东吴的腹心之地;孙吴经此,则利于乘舟船之力攻伐合肥、寿春,窥伺中原。故赤壁之战后,双方在此地区的攻防极为频繁。

从建安十八年开始,曹操两次对东吴大规模用兵,都在濡须口受阻。第二次濡须之战,他虽然表面占据上风,但并没能歼灭孙权的有生力量,吴军最大的损失源于狂风大起引发的舟船倾覆,所以孙权的表面臣服并没能使他放下戒心,临去前仍使夏侯惇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魏书·夏侯惇传》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而孙权虽没有吃大亏,但曹操挡在巢湖这条东吴进入中原的必经之道上,也导致他的宏图壮志化为泡影,所以转而向曹操妥协,伺机而动。后来在襄樊之战中损失巨大的曹操为了增援曹仁并争取孙权,听从司马懿的建议撤走了居巢与合肥的驻军。北进无望的孙权这才最终下定决心背刺关羽,全据荆州。

《魏书 张辽传》: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魏略》:(孙权)又曰:「先王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

综上,东吴集团的战略走向,实际上受限于天地人等诸多因素。周瑜是否在世,并不能完全左右孙权的抉择。如果他能驱逐张辽,那么东吴还有可能问鼎中原。则袭荆州亦可,不袭亦可;如果他也不过「能将十万」,那么与刘备交恶是迟早的事。但关羽对吕蒙尚且忌惮三分,面对雄姿英发的周瑜,想来更不敢露出那么大的破绽,听其偷袭后方。因此周瑜续命的意义如何,实在值得商榷。

《吴书 吕蒙传》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仅以周瑜生前的构想,怕是会让刘备很不舒服,两家在荆州不一定干不出「过激」行为!

周瑜对于荆州的控制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周瑜整个战略都存在一个在他眼皮子低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消除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这个问题不解决,蜀汉、东吴在荆州就会一直有战争阴云。

刘备在荆州数年,无论是在刘表军中,还是当地民望,都不是「外来户」孙家能比的,况且孙家与荆州军民可谓血仇滔天。

孙坚阵亡于荆州,孙策、孙权数征荆州,劫掠人口,孙权还袭杀了刘表大将黄祖,当刘备被「逐出」荆州的情况下,周瑜可以逐渐控制荆州,但刘备一旦牢牢卡在荆州地界,结果就......不怎么好看了,江表传里就指出周瑜在荆州的控制有大问题。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周瑜也一直致力于消除刘备的影响,不然也不会想著把刘备「绑」到东吴给软禁了╮(╯▽╰)╭~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

周瑜在大战略方面,确实是有一套,局势看的属实狠辣,在周瑜的构想中,刘备是一定不能出现在荆州,因为周瑜知道刘备的影响力大于自己,大于东吴,周瑜活著的话,蜀汉和东吴的矛盾也许主要集中在刘备(大耳贼属实人气之星╮(╯▽╰)╭)!

如果刘备「安心」做了孙权的客将,自己在吴下「享福」,周瑜带著诸葛亮、关、张一众猛男一路向西,那极可能天下二分,东吴自然不需要偷袭荆州,只需要借助刘备的人望,做好安抚统治工作。

但刘备可能在吴下「安心享福」吗?周瑜活不活著,都不影响刘备争霸天下,恢复汉室天下的决心,当刘备收复荆南,已成气候,软禁刘备就成了一个伪命题,日后孙权可以趁汉中兵锋进攻刘备,刘备怎么就不会趁周瑜入蜀,要挟下孙权呢?

在荆州问题上,两家不是一个人活不活著就能改变的,要么是一家彻底退出,要么是一家甘愿人下!


周瑜的死,对孙刘两方都有利,唯独应该伤心的倒是北边的曹操。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对于积极致力于东吴进取的周瑜来说,刘备的存在「有似养虎」,起冲突是早晚的。南郡战后周瑜想吞并刘备,遭到孙权反对作罢。退而求其次,周瑜想先取益州。

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明白的天下形势周瑜自然也明白。当时天下大势,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的很好,北方的曹操不可与争锋,可以继续发展的地方无非荆、益二州。

也就是说,即便周瑜不立刻与刘备火并,孙刘两家的总战略也是打架的。诸葛亮要跨有荆益再攻曹操,同样,周瑜也要跨有扬荆益再图谋北方。只不过比起隆中对的两面同时北伐,对付曹操的具体方法周瑜没讲。

我们不好说周瑜不死一定怎么样,只是孙吴两家发展的方向一样,都想更多的控制荆益二州,周瑜断然不会看著刘备发展壮大,刘备也不会放任周瑜抢占先机。

刘备想占益州,周瑜也想,两方都不会等到另外一方真占了益州再有行动。

所以周瑜不死,孙吴两家翻脸至少会提前。且是在双方都没占到绝对利益的情况下,正常结果自然是两败俱伤。

所谓鹬蚌相争,曹操得利。

应该是不会出现219年偷袭荆州的情况了。

鲁肃上位后继续联刘抗曹,等于放弃孙吴的发展,任凭刘备在荆益二州壮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吴说荆州是借的,用刘备以抗曹操的心思先不谈,明面上东吴不再继续周瑜防刘、控荆、取益的战略,转而允许刘备都督荆州,在荆州发展,这就是吴人所定义的借,所以我说东吴后来要三郡也算合理。周瑜若不死,按他的战略不会放弃进取,也就不存在借荆州的问题。即便借了也不会安宁,短期内必有冲突。

曹操听说后落笔于地,以对抗曹操这个角度来说,孙刘联合对两家都有利。

顺便,我觉得周鲁吕三人做的都不错,在相应的形势下做出相对合适的决定而已。吕蒙那时候,打合肥屡屡无功,以东吴水军取徐州更是痴心妄想,刘备跨有荆益,还在不断壮大,此时东吴不想落后于人,不想被曹刘同时压制只能偷袭关羽全据荆州,尽管这很冒险,尽管有点背信弃义。东吴没有资本做更好的选择,不能说吕蒙目光短浅。


周瑜活到219年,荆州是谁的都不好说,还用偷袭?别说荆州了,周瑜活著的时候,对益州那都是虎视眈眈。

《三国志·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这可是准备入蜀,联合马超搞一波大的,结果在巴丘病逝了,否则,这家伙说不定真能搞出来个大新闻。不过周瑜的死,对孙权来说未必是什么坏事,这种威名赫赫功高震主的,还是早点去见他大哥比较合适;对刘备来说,就更是好事情了,周瑜死了,益州我替他打,荆州我替他镇守,甚至还可以帮他联合马超,去搞曹操一波;对曹操来说,也是好事情呀,周瑜死了,最起码不用担心这货是不是再给自己憋一个大招,这去了一个大威胁呀!

也只有周瑜死了,才会有吕蒙白衣渡江,袭杀关羽。否则很难想像,周瑜会把南郡给刘备,再搬个小板凳看著关羽威震华夏,周瑜当年可是想著把刘备这些软禁了的。


周瑜、鲁肃都是战略大师,吕思勉称二人:亦皆可谓为好乱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轻之徒,同怀行险徼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岂不哀哉。

两人都是下大棋的人物,属于制造时势的狼灭。鲁大师天天带著一群少年演武,不会真以为他是老实人吧?

当时是否借南郡于刘备,利弊皆有。不借的话,孙权要承受与曹操两线作战的压力,当时孙权已经是首当其冲,按常理曹操要打怎么都该先打孙权。

孙权没信心依靠自身实力统治扬州与荆州,而刘备素有霸王之略的名气,能让陶谦、刘表、刘璋等引为外援,让刘备坐拥荆州对抗曹操不失为明智之举。

只是事不如人愿,曹操自赤壁之战后把重心投向了马超。让南方的刘备、孙权都得以巩固统治。当然,这也可能是曹操看到孙刘联盟牢不可破后采取的变通思路。倘若曹操一直向南用兵,孙权借南郡是很明智的。

周瑜呢?孙权没信心横跨荆、扬来对抗曹操,可周瑜有这个信心。

刘备求督荆州实则就是周瑜与刘备之间的斗争,周瑜在赤壁之战后已威震华夏,具备跟刘备较量的资格。

刘备甚至敢对孙权说周瑜恐不久为人臣,这事孙权不得不顾虑。只要周瑜活著,借南郡一事还有的谈,恰恰正因为周瑜死的是时候,孙权彻底失去立足荆州的底气,才正式使刘备都督荆州。

若是周瑜没有及时死去,荆州问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周瑜和刘备发生火拚,胜负未可知晓。另一种是周瑜兵行险招,让刘备入驻南郡,周瑜在刘备支持下借道入川。

这还取决于孙刘联盟的巩固以及孙权对周瑜的信任程度,说真的,周瑜真要占据西川,孙权可以说完全没有制约周瑜的实力。周瑜无形间还带走孙权一支精锐,比刘备入川还要惊悚。

孙权有勾践之奇,但无刘邦、刘秀的韬略,终究放不开手。倘若周瑜是刘备的将,刘备倒可能有任其取蜀的气魄。

说到底孙权可能是真不如周瑜适合当君主,周瑜取西川,与马超联合这种战略风险很大,一旦兵覆西川,曹操又伺机南下,可能就彻底崩盘。但要取天下就得有这种赌博的气概,二分天下一旦成势,定会加大机会。

说到底,周瑜、刘备、诸葛亮才是同类人………这几人要不火拚到底,要不合起来搞孙权?


周瑜本来的计划是把南郡扔给刘备抵御曹操,自己西进巴蜀。最后联合凉州军阀、刘备共同伐曹。

至于刘备,两面被夹,只能作为东吴的附庸存在。就好比东晋末的刘毅,东西两面都被刘裕把控,能用的时候就用,不能用的时候就灭。


知乎的三国类问题在脑洞方面还是太贫乏了,全是如果XX人能活得更长或者打赢XX之类的,一个送诸葛亮物资系列居然可以弄出几十个来,都不嫌无聊?

当然这一点全世界都一样,暗荣办了个314剧本大赛,收到一千多个剧本,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假如XX不死会怎么样。日本投的最多的是孙策、诸葛亮,欧美投的最多的是孙坚,亚洲区(内地、港台、韩国)投的最多的是关羽。还好暗荣最后一个都没采用,这种打开游戏破个局就搞定的事,哪有必要专门出个剧本。

要拼脑洞,还是得看暗荣自家的本事。这家公司出了14部三国志,3部三国志英杰传,2部三国志战记,1部决战,8部真三国无双,外传作品多到数不清,把三国的故事翻来覆去写了好几十遍。光靠演义和三国志自然是不够写的,所以里面写了一大堆假想故事,什么刘备灭亡孙权和曹丕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格局,孙策统一天下让位孙权和周瑜旅行到罗马,续命郭嘉驾驶火船在赤壁和周瑜同归于尽,吕布下邳突围后逃往西北和马超联手对付曹操,曹操拆散苦命鸳鸯刘备貂蝉导致双雄对立等等,哪个不让人目瞪口呆?

三国志曹操传里的蓝线剧情里周瑜就活到了袭击荆州。这条线里诸葛亮在赤壁求东风时不小心破坏了远古魔王的封印,魔王想要附身到刘备体内,诸葛亮为了保全刘备的名声自愿被魔王附身。后来魔王阴死了庞统,复活了周瑜,在关羽北伐时把刘备张飞诓骗到荆州。结果吴军袭击江陵,周瑜率领荆州军里应外合,诸葛亮在成都叛变,张飞断后而死,刘备含恨而终,关羽和曹操联手向诸葛亮和周瑜复仇......

比起去看知乎上千篇一律的无聊提问,还不如玩两把游戏。


偷袭荆州是东吴的政治正确,

没有荆州,三国最穷的就是吴国了

还要时刻担心有人朝发白帝城,暮至江陵

蜀吴关系会比王敦司马睿更尴尬


想啥呢?如果周瑜活到219年,一定是打合肥,然后徐州,反包许昌。

盛京浪人:孙权杀死关羽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www.zhihu.com图标

首先,曹刘在汉中打得不可开交,关二爷又已经把所有的仇恨拉到了他自己身上,这时候自己防线上的压力早就大幅度减轻,曹操完全没有兵力守合肥防线,张辽都拉走了。如果周瑜的能力依旧够强,那么打下淮河是一定的。孙权怕张辽,周瑜也怕张辽么?

况且,周瑜最早是跟孙策混的,孙策在被刺之前的发展计划就是:利用曹袁的矛盾,打曹操,甚至直接偷许昌。塌上对只是一个方案,谁知道周瑜会不会拿出之前孙策的另一个方案?

打荆州,也能打下来。但是问题就来了:你不得不面对刘备的复仇,还要面对曹老板回血之后南下的灭顶之灾。历史上真的是给大魏吴王太幸运了,要是曹魏真的南下,你东吴哪来的那么多兵去防守?还指望长江?人家吃过一次亏,还能再吃第二次?

还有说入蜀的。。。别,周瑜真的继续活下去并且入蜀,恐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第一,刘备已经实打实的额外占领了荆南四郡,手里又多了庞统,黄忠,魏延这种又忠诚又能干的(魏延是刘备的脑残粉,不像三国演义里写的反骨之相)。好好好,周瑜入蜀进去打刘璋,来,你给我计算一下南京到成都的距离。如果嫌长,再计算一下赤壁到重庆的距离。在古代,这个距离逆水行舟行军,头皮都发麻。好好好,周瑜入蜀打刘璋了,刘备直接以「支援汉室宗亲」为由切段荆北的路,再与刘璋合力杀了周瑜,灭了周瑜的几万人。你补给运不进去,打不了而且逃不出去,这不是瓮中捉鳖么?然后就是顺著长江打江东,刘备手里可是有几万人,而且有诸葛亮,庞统,关张赵,黄忠魏延等优秀人才。对于刘备来说,折损了周瑜和几万人的孙吴势力真没什么好怕的,你正疲敝不堪。诸葛亮带著黄忠魏延或者关张守荆州,备爷带著庞统赵云以及另两个将顺水打江东,成功率真的不低。别忘了,还没入蜀的刘备集团,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庞统这个军师啊。卧龙凤雏二者皆得啊!

刘备背刺周瑜师出无名?你打我汉室宗亲我兴复汉室为啥师出无名?兴你玩背刺为啥我不能玩背刺?

然后好办,刘备与刘璋结盟,还都是汉室宗亲。刘璋的主要敌人是张鲁,不会也没条件搞事情;刘备这边,关羽张飞诸葛亮一路作为荆州战区,刘备自己带著黄忠魏延庞统赵云一路作为江东战区,两路对抗曹操可是应付得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