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如果以工业活动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为衡量标准,那么所谓的去工业化早已开始,这是经济结构逐渐成熟的必然结果。服务业并不只有餐饮文娱,还有一类叫做生产性服务业的东西。

如果以工业活动的绝对规模和工业发展水平为衡量标准,那么仍在以较快的速度继续进行著工业化,譬如成天高喊去产能,结果每年的钢产量还在涨,以前没有我们什么事情的价值链高端现在我们也在逐渐挤进去。

晚清至民国时期则是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大波惨烈的去工业化。


谢邀

中国并没有进行去工业化!

首先要明确两个认知:

第一,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这不是去工业化;

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不代表去工业化;

这一点多说几句,好多答案都把这条视为中国去工业化的论据,其实这些年来,工业产值一直都是增长的,只是没有三产增长的快,三产占比增加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这就类似于进入工业化之初,工业产值增长远比农业来的快,但你能说这是去农业化么?只能说明工业在蓬勃发展。

同理,现在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并不代表工业的衰弱!

事实恰恰相反,中国不仅没有去工业化,反而在强化工业化!

目前中国大陆的人工成本在亚洲地区,仅次于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湾湾,早年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消失殆尽,正理来说。除了有较深护城河的产业,都应该转移出去了,但现实是除了一些轻纺业以外,转移出去的并不多,纵使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中西部的远比转移出国的多!

究其原因,就要看宏观调控的大手在干什么在支持什么!

比如现在说的产业升级,一个重要的支持对象就是工业机器人,如果真搞去工业化,还要工业机器人干什么?这是釜底抽薪之策,是要将工业彻底封死在中国,如果工业机器人全面普及,以后怕就再没有工业转移一说了!

当然现在说工业机器人全面普及为时尚早,而另一个重点支持的领域就是基础设施领域,咱国内的运输成本放眼世界,不敢说最低,至少是最低之一,工业配套十分完善,再加之这些年逐渐完善起来的产业链,国内的综合产业成本和时间成本堪称最低!

至少到目前,中国仍是工业企业最优的选择,尚没有一个国家地区比中国的工业化优势更大,从大趋势上看,全球的工业产业还处在向中国汇集的过程中,贸易战只是让这种汇集的过程放缓,而不是消失!

某些国家各种找理由抹黑中国,只是不想承认一件事:中国制造的成本确实低,中国的劳动效率确实高!

之前不少企业因人工成本提升,想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印度,结果实地考察一圈,就一电力供应,就吓跑了一大片企业,一盏灯什么时候最费电?是开灯的那一瞬间,机器也一样,而印度供电极其不稳,如果在那建场,就一个频繁断电,就能让企业吐血三升,更不要说更加无解的体制机制问题;越南到是各方面都还过的去,但越南体量有限,它想承接又能接多少?!

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将处于工业扩张的区间内,去工业化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只是一个伪命题!


严格来说是1线城市去工业化(成本和房价问题)

承载产业升级的第二产业变成2-5线城市和东南亚国家了。

最赚钱的第三产业1线城市抓在手里,辛苦钱给2-5线和东南亚加工厂。

去翻一下一线城市的第三产业企业占比你会发现新世界。


去工业化?中国通过工业化获得的现代制造业能力失去了吗?如果失去了,那是绝对的去工业化;而没有失去,只是第二产业的占比在变化,那实际上是深度工业化,进一步提高制造业能力。

现实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业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的规模到头了,因为产能严重过剩,靠制造业的发展获取产业资本积累的过程已经阶段性结束,社会经济资源需要一波调整。

至于在这种条件下产业技术如何升级,看样子靠企业自身来进行技术研发升级的概率不大,因为前面的黄金阶段资本累积不足,没有足够的资本来支付昂贵的技术资源整合的成本。


温铁军曾说过:工业化是个资本驱密的过程;重工业是个不断排斥劳动力的部门。所以不能因为目前出现了部分劳动密集行产业外移,就认为中国在去工业化。

2018年,中国总gdp种,工业占比29%,高于所有主要工业国:韩国占比27%,日本德国20%,印度15%,美国11%。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gdp占比是最高的,比发达国家都高。如果看总量的话,中国的工业gdp已经快要超过了八国联军的总和了。所以无论横向还是纵向对比,都得不出中国在去工业化的证据。

造成中国在去工业化的错觉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服务业在gdp中占比持续提高,服务业就业人口增长比工业更快。关于第一点,应该说是经济发展规律,所有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中国也不会例外。关于第二点,也是经济规律:因为流水线生产对用工需求产生了抑制,而服务业因为需要更个性化的服务,所以用机器的成本高于用人。

还有一点是,传统的三个产业划分其实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比如软体产业被认为是服务业,但其生产方式已经很接近于传统制造业。通讯也被归在服务业,但华为中兴这类公私更像制造业企业。所以对三大产业的划分还需要进行科学改造,不然就会有失偏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