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近代极权主义者捏造的谎言,汉武帝实际上「推明孔学」。实际上儒学在孔子之后一直在中国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候,扶苏劝阻的理由就是,秦国术士皆颂孔子,焚书坑儒会引发大规模民怨。到汉初,刘邦手下名臣萧何便是儒生,刘邦任用秦朝博士大儒叔孙通为汉朝立法。只是汉初时期,道家为主,政策主要是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特点是注重民意,节俭节用,休养生息,自由宽松。然而在自由政策下,贫富分化严重,权贵兼并土地聚敛财富藐视国法,终于导致吕氏集团独揽大权,各地诸侯不服中央等乱象。汉武帝登基之时,丞相卫绾就提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同意,然而却被窦太后所止,很多儒生因此被罢免。

六年后再举贤良时候,董仲舒再次提出推明孔学,这时窦太后已逝,才得以实施。主义的是,董仲舒所提的天人感应理论来自庄子,三纲理论来自韩非,五常理论才来自儒家,也就是董仲舒本人便是儒道法大成的思想家。所谓推明孔学,只是提高儒学地位,使之成为国家主要政策思想,并不禁绝其他学派。

汉武帝实施推明孔学之后,仁爱百姓,建立很多社会福利政策扶助穷人,开办学堂兴办教育,减轻刑罚推行礼乐。可以看到这些决策都是利国利民的正确政策,为大汉扩大国家实力击败匈奴奠定基础,至今我们自称汉人,汉族在亚洲仍然具有极大影响力,都是汉武帝推明孔学之功。


不请自来,个人愚见:

每当一个朝代开始内卷而无力阻止其加深之时,便不得不用儒。

可谓:内卷始则儒学兴。


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也从未进入过权力中枢。

大多数人除了知道文天祥是状元以外,还知道几个?

任何时代能掌握权力的,个个都是人精,「大师」就还只能是「大师」,高谈阔论,坐而论道尚可。

职业官僚,自然是另一个培养的体系。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皇帝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维护他的权利巩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疑是看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东西对于维护政权巩固的巨大作用。这是之前历任统治者没有发现的,他们脑海里面治国和愚民是同一件事情,只有汉武帝发现这其实是两件事,只要老百姓洗脑以后就好统治了,不会造反了,至于治国么,你爱怎么治就怎么治。


管理者选择什么管理方式不是因为这个方式优秀,而是因为它符合需求。

管人,管公司,管国家,没有最优秀的方式,只有最合适的方式。


谢邀。我回答是不是。

在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是因为当时百家,没有人继承他们的学说,所以不得不重用儒术。

而我认为应该不是如此,汉武帝其实是走前面两位皇帝未走完的路。大家都知道,汉初用黄老治国,治国治出一个吕氏乱政和一个七国之乱。汉文帝问周勃,周勃一问三不知,问陈平,陈平答有所见。随后任用荀子的弟子张苍为丞相。

所以,我认为汉武帝用儒术治国是为了将当时汉帝国用黄老之术治国的弊端给一一修正过来。


汉武帝推儒术是因为武将在朝中过于跋扈,官员行为举止都不能为百姓示范,不利于他天下独尊的形象。

从刘邦开始,到后面的文景,都不太重视恢复周礼和改革朝服,只是继承秦制。汉武之前,诸侯王僭越叛乱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得志死的贾谊和背锅死的晁错,都强调重儒,儒强调什么,就是君尊臣卑,上下有序。周武王,周成王前面有良好的礼义治国的先例,一帮儒生们也总是在汉武耳朵边嘟囔,说诸侯叛乱、蛮夷叛乱都是没有推行儒家为核心的王道的关系。

汉武帝是认识到了为了维持大一统,必须让将军大臣们驯服,诸侯王们懂敬王,所以独尊儒术的。

儒学先进?也说不上。宽泛的讲,三皇五帝时候儒学就存在了,应该是华夏民族的族群特性吧。


前提就错了,刘彻没有独尊儒术。


武帝以法家治天下,以儒家治思想,以兵家御外敌,名曰罢黜百家,实则百家皆用。


共产主义更先进,为什么到现在都实现不了呢?

与其用先进,我觉得不如用「合适」


那个时候汉武帝才16岁,年轻人好高骛远,总想做点大事。

那个时候实际上的老大还是窦太后。

儒学虽然经常谈「孝」,但是教他人坑长辈,简直就是天才。这方面上,儒家的确很先进。

有意无意之中,那两个儒(名字忘了)成功的忽悠了16岁的汉武帝。

没想到最后还是窦太后棋高一著。

现在书上说汉武帝尊儒,你看看汉武帝的54年,丞相换了13个,御史大夫也换了好几个。

就一个桑弘羊54年下来都没事。董种舒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使用。那个大儒公孙弘,就是添乱,背后插刀杀死主父堰,郭解,倒是挺先进的。

然后查了下,桑弘羊怎么算也算不上是儒家啊。

倒是60个儒在盐铁会议上有意无意的黑汉武帝不懂仁义。这点教科书上却没说儒生是怎么「感谢」汉武帝给了他们就业的岗位。

幸好知乎上的历史发明家王靖海还没开始脑补西汉史,否则桑弘羊舌战群儒的故事,估计要脑补成李斯舌战群儒,其实就是走过场。桑弘羊是代表60望族走流程的,正如李斯是代表72望族,走下流程的。


没看完这些儒家经典的没资格评论儒家,请看:《大学》《尚书》《遮天》《礼记》《春秋》《阳神》《剑来》


首先我并不认为汉武帝真正做到了独尊儒术。

其次,假如这事儿是真的,让我们来打个比方。

你做饭时发现有一道菜自己吃的不太对,是不是下次就不放那道菜了?

一样的道理呀,汉武帝需要啥就从民间取啥呗,他想独尊啥都行。

之前还尊过道,后来也不太管用,就再换一下试一试呗。

后来外儒内法搞得挺好就一直沿用下去了呗。

汉朝的灭亡。。。那跟这个没啥关系。

那都多长时间了?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是的,儒学的先进性在于烧书!

但凡是反对他的,不利于他的,直接烧掉!

剩下的,对于无利于他的,添加一些佐料,就变成有利于他的,然后将有利于他的,无限放大!

《诗经》3000篇,孔子选取311篇,剩下的2689篇,烧掉!

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3240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120篇。以102篇为《尚书》,18篇为《中侯》。

汉武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选择了儒家,然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烧光其著作,杀光其学者)。

当司马迁将《孝景本纪》及《今上本纪》拿给汉武帝观看之后,汉武帝投掷与大火之中,烧之!

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留下的航海图纸以及造船图纸,也被那些饱读圣贤(儒家)之书的官员一把火烧掉,直到欧洲的坚船利炮扣开中国大门!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所以独尊只是儒表法里的表象而已。

至于为什么独用儒表,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为什么要「独」用儒表?

2、除了用儒作表,其他有没有别的选择?

问题1,我借用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的一段话回答:

汉武、董仲舒统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秦皇何以行之而失败,汉武何以行之而成功?此中原因,固甚复杂,然有可得言者,则自春秋时代所开始之政治社会经济的大变动,至汉之中叶渐停止;此等特殊之情形既去,故其时代学术上之特点,即「处士横议」、「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之特点,自亦失其存在之根据。上文谓春秋战国时代所起各方面之诸大变动,皆由于旧文化旧制度之崩坏。旧文化旧制度愈崩坏,思想言论愈自由。

问题2,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不过6家或者10家。司马谈将其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史记·太史公自序》)。刘歆则于六家之外,又加农、纵横、杂、小说四家,共为十家。曰:「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汉书·艺文志》)。

法家已经做了里子,做面子的也就是儒家和道家可以。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还是比道家靠谱点,当然这个话说起来又长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