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感受到的天津话的独特性源于其声调,并且因此形成了「天津话和周边地区方言相差很多」的印象。声调以外的部分(字音、辞汇、语法)天津话虽然有一些独特之处,但和周边的保唐片[1]、北京官话、东北官话方言相比,则没有显著的特殊性,反而显示出极大的共性了

天津话声调有什么独特性?

汉语声调的调值一般用五度标记法(Chao tone numerals)表示,它把音域分为按照高低分成 5 度,用 1~5 五个数字表示声调的高低和走向(5 最高、1 最低)。普通话(北京话)的调值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阴平 55、阳平 35、上声 214、去声 51(分别是一二三四声),天津话的则是:阴平 21[2]、阳平 45、上声 113、去声 53。天津话的阳平、上声、去声和普通话有细微差别,容易被听出「天津味儿」,但毕竟和普通话以及周边方言比较接近,不算独特;而阴平,天津话和普通话一个低降一个高平,可谓是天壤之别。低降的阴平调是天津话标志性的特征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普通话 55 35 214 51
天津话 21 45 113 53

天津式声调仅仅分布在天津市区到东部的塘沽,被三大块方言夹击:天津西北部(武清)方言属于北京官话,东北部一大块属于保唐片蓟遵小片,南部一大块属于保唐片定霸小片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一版)

它们的调值对比[3]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归属
武清 55 35 213 51 北京官话
蓟州 55 33 214 51 蓟遵小片
宁河 55 33 312 阴去 52、阳去 214 蓟遵小片
汉沽 24 31 412 阴去 53、阳去 214 蓟遵小片
天津市区 21 45 113 53 天津小片
塘沽(存疑) 41 24 213 53 天津小片
静海 33 55 114 31 定霸小片
附:唐山 55 33 214 51 蓟遵小片
附:保定 45 22 214 51 定霸小片

天津话低降的阴平调在天津境内的确独树一帜(实际上不仅在天津境内,而是在整个保唐片、北京官话、东北官话里仍然稀有,见后文),使天津话在三方夹击之中成为方言岛(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方言岛?)。此外,天津这座城市深厚的实力和背景(再加上相声)更是为天津话声调的独特性撑腰

天津话声调为什么有这种独特性?

为什么天津话的阴平是低降?目前没人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更是只能泛泛来说。整体来看,保唐片、北京官话、东北官话里上声和去声的调值非常一致,阴平和阳平在东北官话也很一致,但在北京官话和保唐片就多样了:

张世方《北京官话语音研究》第 146 页

阴平和阳平的多样性尤其体现在保唐片里:

张世方《北京官话语音研究》第 147 页

保唐片、北京官话阴平和阳平的以下组合都是存在的(唯独缺「阴平升,阳平降」):

阴平高,阳平低 阴平低,阳平高
阴平降,阳平升 昌黎(32,13) 天津(21,45)
阴平降,阳平平 斋堂(52,11) 延庆(42,55)
阴平平,阳平升 北京(55,35) 易县(33,45)
阴平平,阳平平 唐山(55,33) 静海(33,55)
阴平平,阳平降 迁西(55,31) 高阳(33,53)
阴平升,阳平平 保定(45,22) 平谷(35,55)

抽象一下,用音高曲线来画这个表:

在如此五花八门的组合中,阴平是降调的仍然稀有(上列地点只有延庆、天津、斋堂、乐亭、昌黎),不过在演化意义上,阴平降调就不显得独特了。上表的行与行之间可以通过声调走向的变化得到(如①,或只有一个完成如②),左右两列之间可以通过声调高度的变化得到(如③):

我们可以推断过去这种互动在阴平、阳平上尤为频繁,像保唐片有著丰富的阴平、阳平连读变调(历史上的北京话也是),很容易促成阴平、阳平的「跑偏」甚至互换(就像北京市区和平谷)

关键问题是,由于现存组合太过五花八门,我们难以判断北京官话和保唐片声调演化的祖先是什么样,以及天津的调值是怎么演变成今天这样的。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确定,这些声调是连续的,都是一大家子亲戚。保唐片声调与北京官话相比体现出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是顺从于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这一连续统的,天津声调与周边方言相比体现出的异质性也是顺从于保唐片这一连续统的。天津话是方言岛,但不是孤岛。有趣的是,北京在 200 年前的声调更接近「阴平低且降,阳平高」这种模式(我国方言的声调会有变化吗?),也就是离现代的天津话比较接近了;更有趣的是,Joseph Edkins(艾约瑟,1823—1905)就记过 150 年前的天津调值,结果和今天差别不大。结合阴平降调的稀有性来看,天津话难道是作为方言岛而保留了什么早年间声调的信息?[4]

最后:天津话是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吗?

不是!

不是!

不是!

重要的话说三遍。天津话是冀鲁官话保唐片天津小片。当然,保唐片是归冀鲁官话还是北京官话可以另外讨论,但天津小片属于保唐片,这毋庸置疑

在有迹可循的现代天津话中,安徽方言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论音系、字音、辞汇还是语法都微乎其微。在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天津低降的阴平调不需要去安徽方言里强攀亲戚,然后说「天津话是安徽方言的后代」。本来嘛,这么强攀亲戚就是错的。这就好比是只因为一个人脸上某个地方长得像另一个人,就说他们俩是亲戚了,这种方法论是不可取的

参考

  1. ^保唐片一般划归为冀鲁官话,但考虑到其独立性,本回答直接不称为「冀鲁官话保唐片」,而称为「保唐片」,和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并列
  2. ^天津阴平记作 11 和 31 的也都有,实际上比起 11 更接近 31(而老派可能更接近 11)。本回答一律用 21
  3. ^武清:王临惠、蒋宗霞、唐爱华《关于天津方言语音演变的几个问题的讨论——兼论天津方言的源流关系》;蓟州:支建刚《蓟县方言音系及其语音特点》;宁河:杨斌《天津宁河方言声调实验研究》《宁河方言语音研究》;汉沽:李旭《天津汉沽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天津市区:李倩、陈轶亚、熊子瑜《Tianjin Mandarin》,原文阴平为 31,上声为 213 或 13;塘沽:林佳颖、熊子瑜《基于音高数据的天津塘沽话声调系统分析》,原文只有音高曲线,这里折合为调值,但这篇文章测得的声调怀疑是「津普」;静海:赵伯杨《静海方言声调分析》,原文上声为 14,此外王临惠等记阴平为 42,上声为 213;唐山、保定:《河北省志·方言志》
  4. ^对斋堂、乐亭、昌黎也可以作同样遐想


看这个问题就进来回答了,因为我家庭基本上围绕天津周边。

老家在天津周边,而且算起来,我也算八分之一个天津人,哈哈哈。

当然主要还是唐山人,但是也算秦皇岛人吧。

而我儿子,则一半沧州人。

所我这一家子都是在天津或者天津南北了。

因为工作关系,天津西边的廊坊北京东部(真正京东)也是经常去的。

天津东边大海那边韩国思密达不在这个问题考虑范围内了。

虽然咱不是搞语言研究的,甚至都不是语言还好者,

但是客观原因让我必须研究天津周边的方言,不研究不行那种。

毕竟家里长辈有唐山的,秦皇岛的,天津的,沧州的等等。

过年回家各处拜年,当地话都听不懂,还想不想要红包了,好吧,是我儿子想不想要红包了。

为了儿子的压岁钱,

所以每年回老家前,

家里就开了方言小学堂。

我可怜的儿子这几天就填鸭式的学习让他痛苦无比,

但是摄于压岁钱的吸引又不得不学习的各种方言。

我主讲唐山话,秦皇岛方言,媳妇主讲沧州话,

天津话我和媳妇一起讲,但是我们讲的也有不同。

我家亲戚多在天津市里,媳妇家亲戚在静海那一带,虽然都在天津,但是方言却有一些差异。

后来我发现,天津话,唐山话,秦皇岛部分方言(秦皇岛方言区比较乱,几个小片区不算,市区还是独特的秦普,俗称秦皇岛式普通话,普通话为主,唐山话和东北话掺杂其中)其实差距不大的,当然越是差距不大,学起来越麻烦。我儿子还小,让他听懂三种差别不大方言的不同也是困难的事情。

虽然差别大,但是你说起来,当地人还是第一个字就能分辨出不是本地话来。

相比下沧州话就差距大一些。

差距多大呢?

有时候一个词的意思是相反的。

结婚后,我主要说普通话,但是偶尔说家乡方言,媳妇则普通话家乡方言一半一半吧。

后来发现我们说家乡方言经常出现理解不了或者意思相反的时候,

虽然两地相隔也就一百公里多点,但是方言差距竟然这么大,我也是比较惊讶的。

其实最明显的是结婚前去对方家里的时候,尤其是与长辈对话的时候感觉最深刻。

因为听不懂……

到我家,我父母说普通话多一些,但是夹杂三分之一唐山话和秦皇岛部分地区方言吧,说慢点媳妇还能听得懂,说快了媳妇就只能报以礼貌的微笑,等我翻译成普通话才知道具体意思。

最关键的是,我家乡方言的特点就是说的极快。

而去老家村里那些长辈亲戚说起纯正本地方言,媳妇就只能礼貌的微笑了……

我去媳妇家里也是,那一大家子从我进门开始就不停的询问一些事情,我知道是大部分应该是关心我问路上累不累,好走不好走之类的简单寒暄,但是详细内容……开始我很多时候一脸懵逼,后来想起媳妇(那时候还没订婚,算女友)礼貌微笑的叮嘱,才开始礼貌的微笑。

后来媳妇的奶奶知道我会东北话,而媳妇家里也是以前闯关东后有回老家的,所以大部分亲戚都会东北话,虽然东北话和东北话差距也有点大(我会的是满洲里附近的,媳妇家人大部分说的是辽宁营口附近的),但是总算好一些吧。

所以,自己家里确定规矩,在家里必须说普通话,出现异议,以普通话解释为准。

而我们生活的城市国际庄,是一个大移民城市,大家都说普通话,所以也没啥问题。

因为在国际庄开了自己的店,离不开人那种,所以每年回老家的次数很少很少。

秦皇岛还好点,现在飞机,高铁都方便,沧州就麻烦点了。

所以,媳妇想家还回不去,就去附近吃一顿沧州火锅鸡缓解下乡愁,额,也缓解下馋虫。

正宗沧州特产麻辣火锅鸡真空速食礼盒装 黄焖 3KG装京东¥ 168.00去购买?


总体来说,天津话和附近的唐山话,秦皇岛部分地区,廊坊,保定的方言比较接近(只是接近而已)。

但是和沧州话,北京方言差距就大了。

忽然想起当年大学开学,宿舍里的人来自省内6个不同城市,开学第一天大家方言聊天那个别扭,所以宿舍里也规定普通话交流,全票通过(我们这个专业毕业需要达到普通话考试二级甲,所以开学第一天就通知大家多多练习普通话),但是偶尔还是会蹦出几句家乡话,尤其是一些特定东西用家乡话称呼习惯了。

有一次老七去上自习忘了带水杯,楼外喊正在宿舍窗前收拾东西的老三一会下来帮他带过去,然后邯郸话的水杯老三这个保定人是肯定听不懂的,老七一著急还忘了普通话怎么说了,想半天憋出一句:my cup。老三立马就知道了,对下面喊了个OK。

所以啊,以后英语还要好好学,关键时候有用的,哈哈哈哈。

减100】幼儿英语启蒙绘本全10册 有声伴读3-6岁儿童学京东¥ 125.00去购买?

津卫浓天津小麻花小吃特产散装麻花家庭装特色中式手工京东¥ 46.80去购买?


非专业人士来作答。

对于邻居秦皇岛人来说,周围的天津、唐山、承德和葫芦岛的口音都各有特色并且互相没什么交集。

别说周围了,秦皇岛本土四区三县都有七种口音,其中除了市区外,抚宁青龙卢龙昌黎也各有各的方言辞汇。

如果单从用词看,天津话其实和周围还是有很相通方面的,很多天津的方言辞汇也存在于秦皇岛的词库里。

PS:秦皇岛人真的不说东北话,会用天津话里的一些词倒是真的。

PPS:没人研究一下海港区的口音吗?为什么被各种口音重重包围还能不被带跑…


是不是因为这样好讲相声


关于天津话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天津话是土著方言,是由静海话在声调发生演变之后逐步形成的;

其二,民间传说天津第一批居民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而根据有关资料,也确实发现天津许多早期人物籍贯为山西;

其三,天津人是「燕王扫北」时从安徽迁移来的,因此天津话源于皖北。

天津方言不是天津地区的方言,而是特指以天津旧城为中心的一个尖朝南,底朝北的三角形方言岛内人们所说的土语,即天津话。这个方言岛以北的居民,语言接近北京话,东北一带接近唐山一带方言,西南和东南则接近静海方言。由于方言岛内居民祖先可能是来源于明初的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北部。因此,这个方言区内的语言与「岛」周围的天津土语有很明显的区别。纯天津方言应该是静海、津南地区的口音,再汇集安徽、江苏等地口音,才有了今天的天津方言。

天津早期人口构成中有一支是安徽人。尤其是安徽方言对天津话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说天津人来自安徽是不恰当的。天津总体来说是个移民城市。五湖四海三教九流汇聚于此。转自百度百科


我是重庆的,但是在天津上学,也没有觉得差很多


这个问题呢,不太确定。要说的话应该就是华夏五千年文化了,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民族多,方言更多多如牛毛。一个县城可能就好几种。在我们那里就有这种现象,虽然相隔不远但是语言差异却很大。

最后,只能顺中国人创造能力太强了!


天津人来源是跟明朝皇帝和清朝李鸿章有关系,天津市区近郊塘沽区属于中原官话,宝坻宁河汉沽蓟县建国才划到天津的属于冀鲁官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