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此人,被许劭品评为【佐世之才】,他也完全当得起这个评价,长于战略,眼光独到,人生中多次献策险些改变天下格局,可惜没被采纳,其中十分重要的献策就发生在夷陵之战。

  • 夷陵之战前,刘晔的两次谏言

第一次谏言,当东吴遣使称臣的时候,朝臣皆贺,而刘晔却提出伐吴——

《刘晔传》: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刘晔传引傅子》: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傅子》中,刘晔交代出兵伐吴原因和优势,并分析了东吴灭亡后的局势,刘晔表示,这俩国依著山水阻隔,有情况了就抱团,现在他们打起来了,这是天赐良机啊!这个时候不打更待何时!我大魏攻内,蜀攻外,还愁东吴不灭亡?东吴灭亡之后那就更好办了,蜀国孤立无援,就算蜀占得东吴一般,坚守不了多久。

若曹丕听从了刘晔的计策,是很有机会打破三足鼎立的局势。可惜,曹丕没听,反倒还问【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我估计刘晔惊奇于曹丕的脑回路,但还是解释了——

《刘晔传》: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可是曹丕呢?【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不仅没听,反手直接封了孙权吴王,刘晔看到这番决策怕是满脸黑人问号,这那还能坐得住!于是他再次谏言——

《刘晔传引傅子》: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人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

刘晔表示,陛下不可啊!先帝打下这份基业,现在威震海内,孙权虽有才能,但官位低微,士民有畏中原的心,孙权也不能翻出花花,就算要接受投降,给他个将军、万户侯得了,封王万万不可啊!陛下您这么一封王,无疑是为虎添翼,给了孙权和江南士民君臣之义。现在孙权表面对您笑嘻嘻,暗地里耍耍小手段激怒陛下,陛下一旦伐吴了,他孙权再对著吴国子民卖惨一波,吴国子民一定会相信孙权的话,然后上下一心,战力飙升啊!

这个分析,真的很到位了,事实上不出刘晔所料,之后曹魏的三路伐吴最终无功而返。可这个时候的曹丕一意孤行,【又不从】,并且【遂即拜权为吴王】,刘晔眼看著大好战机的错失,也只能独自叹息吧。

从战略上来说,刘晔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曹丕选择听从王朗的建议,坐山观虎斗,选择了稳妥的方法,但也因此错失了最好的战机。

  • 夷陵之战后,劝阻伐吴

《刘晔传》: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

这个劝阻也是正确的。刘备是221年秋7月伐吴的,222年闰6月战败,东吴的追击战持续到了222年8月。在此之前东吴除了陆逊朱然骆统,其他将领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曹丕集结好军队,可以打东吴个措手不及,可刘晔劝阻伐吴时,东吴并非刚刚取胜。

这还要从孙权变身影帝,开启疯狂忽悠模式说起——

《吴主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

《吴主传引魏略》:到八月,权上书谢又与周书曰:"自道路开通,不忘修意。既新奉国命加知起居,假归河北,故使情问不获果至。望想之劳,曷云其已。孤以空暗,分信不昭,中间招罪,以取弃绝,幸蒙国恩,复见赦宥,喜乎与君克卒本图。传不云乎,虽不能始,善终可也。"又曰:"昔君之来,欲令遣子入侍,于时倾心欢以承命,徒以登年幼,欲假年岁之间耳。而赤情未蒙昭信,遂见讨责,常用惭怖。自顷国恩,复加开导,忘其前愆,取其后效,喜得因此寻竟本誓。前已有表具说遣子之意,想君假还,已知之也。"又曰:"今子当入侍,而未有妃耦,昔君念之,以为可上连缀宗室若夏侯氏,虽中间自弃,常奉戢在心。当垂宿念,为之先后,使获攀龙附骥,永自固定。其为分惠,岂有量哉!如是欲遣孙长绪与小儿俱入,奉行礼聘,成之在君。"又曰:"小儿年弱,加教训不足,念当与别,为之缅然,父子恩情,岂有已邪!又欲遣张子布追辅护之。孤性无余,凡所欲为,今尽宣露。惟恐赤心不先畅达,是以具为君说之,宜明所以。"

此时孙权忽悠曹丕,是因为国内【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怕曹魏来犯,故而上书+又曰四连,再加上之前对著浩周的【流涕沾襟】,不得不说,大帝真的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可曹丕呢?【帝既信权甘言,且谓周为得其真】,还真就信了!于是,这一拖就拖到了十月。这时的孙权已经平了内乱,改变了防御部署,开始【临江拒守】,此时再出兵,显然是不明智。之后三路伐吴也的无功而返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曹丕当初听从了刘晔的建议,立马集结军队伐吴,或者趁孙权平内乱的时候一举进攻,就算不能灭吴,也能给吴带来重创。如果质疑曹丕刚称帝,内乱未消的,那大可不必,曹丕的政治能力很强,仅仅用了几个月就收拾好了父亲曹操留下的烂摊子,解决了国内一堆政治问题,在十月就毫无后顾之忧地代汉自立。

附上FFF团长对曹丕的看法。

FFF团长: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曹丕??

www.zhihu.com图标

所以曹丕伐吴,可以说是无后顾之忧。若曹丕真的举兵伐吴,那这天下局势怕是要就此改写。

最后兵败,曹丕幽幽地来了句【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也不过是想到之前未听刘晔的建议,而找来的托辞。此时此刻,刘晔怕是骂娘的心情都有了,满腹才华不得用,也是造化弄人吧。


当时的局势对曹魏而言已经非常有利了,其实打不打都行。

打的利好刘晔已经分析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不打也没啥,当时的局势下拖著只能是对曹魏有利。

但是曹丕不打的理由竟是孙权称臣装孙子了,这就有点幼稚了。后来孙权赢了夷陵不装孙子了才想起打孙权就不只是幼稚了而是蠢…


我就知道有人用水军来论证刘晔的计策是正确的废话,不妨来看看这条史料吧:

《吴录》:是岁蜀主又遣邓芝来聘,重结盟好。(孙)权谓芝曰:"山民作乱,【江边守兵多彻】,虑曹丕乘空弄态,而反求和。议者以为内有不暇,【幸来求和】,于我有利」

水军水军,你总得要有兵来驻守各个据点吧?现在很多据点都没兵了,或者兵力很少,这时候可是渡江的好机会,以往渡江确实要用大船,不然打不过,可是现在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大船,提前准备小船就够了。即便是大船,也能预备一部分,想要全部备齐可能得两年前就得做准备。

渡江以后,像江陵那种高大坚固的城池我也不能保证能攻下来,可是不是所有的城池都跟江陵一样高大坚固,那些防御能力不如江陵的城池据点,攻下来的概率不会太小,因为对面都没多少兵了。什么对面没回防的时候攻不下,回防得差不多了反而能攻下,这世上有这样的事吗?这时候出兵不比几个月后吴军回防了更好?

我们来看看公元222年曹丕仓促伐吴下曹魏方取得了哪些战绩?背景还是东吴回防得差不多的情况下。

《三国志吴主传》:权遂改年,临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

《三国志夏侯尚传》:(孙)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三国志潘璋传》: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

《三国志朱然传》: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却退,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围而围不解】。

从《吴主传》来看,魏军都直接打到岸上了,为什么?因为东吴的攻城车都被焚烧了!攻城器械确实可以放船上运载,可是此时此刻东吴是防守方,没必要把笨重的攻城器械放船上增加船的负担。

结合《夏侯尚传》、《潘璋传》、《朱然传》来看,东吴的援军一度都一筹莫展,孙盛一万人都不顶用呢!那陆逊追击刘备时后方更空虚的时候曹魏取得的战果不会比这个更小。

这种情况下魏军在初期尚且有此等战绩,那就更别说听刘晔的话会是什么效果了。等到对面回防了你再去打,虎头蛇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如果曹丕听了刘晔的话早做准备,那么就是以有备击无备;而史实是曹丕以无备击有备。

诚然,曹丕接下来几年的大军压境导致孙权的神经一度绷紧(孙权真正松口气是石亭之战以后),但是实际收益并不大,相反我还觉得有些得不偿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召集大军需要耗费国内很多物资,而曹丕连年征战,后来直接在广陵放10万兵准备渡江,还没打出多大战果,后期拉胯得一批,那肯定对国力有一定程度的损耗,如此,还不如一直种田下去呢!这样日后汉吴两国的北伐难度肯定会加大。「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刘晔诚不欺我,唐朝史学家刘知己评价曹丕「临戎不武」不是没有道理的。

《吴录》;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余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孙韶又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于径路夜要之,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

《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三国志王基传》:夫兵动而无功,则威名折于外,财用穷于内,故必全而后用也。

《三国志鲍勋传》:六年秋,帝欲征吴,群臣大议,(鲍)勋面谏曰:"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此时宗庙几至倾覆,为百世之戒】。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臣窃以为不可。"

而且觉得曹丕没中计的,不妨解释一下曹丕后来为何不用浩周了吧。。。。。

《魏略》:(魏文)帝既信(孙)权甘言,且谓(浩)周为得其真,而权但华伪,竟无遣子意。自是之后,帝既彰(孙)权罪,(浩)周亦见疏远,终身不用。


以北方当时的人口,魏国的中军并没有独立灭吴的能力,和刘备两路夹击可以说是天赐良机,可惜曹丕沽名钓誉,不然三国真有可能提前结束,到时候刘备真的也就跟公孙述之辈齐名了。


如何评价不好说,不过如果刘晔的计划真的可行,可以使曹魏迅速灭亡吴蜀统一天下的话。

那么曹丕失误,没有采纳刘晔的计划,使吴蜀两国都逃过一劫,那孙权、刘备也该多谢曹丕的不杀之恩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