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时30万,清末时100万出头。这个增长速度对于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来说是不是太慢了?


我小号还关注了您,吓得我马上去取关,您这个段位的大佬说出这种话还真有趣。

扬州十日,查查屠城的高杰和刘泽清是什么人?汉人。

驳斥:扬州之战前半年高杰就已经死了,请问他是幽灵复活了吗?参加扬州之战吗,

十七日遣尚书宗室韩岱、梅勒章京伊尔德、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署护军统领杜尔德等率师至扬州城北。获船百余艘。是日、大军距扬州城二十里列营。令署护军统领顾纳代、伊尔都齐、费扬古、吴喇禅、梅勒章京阿哈尼堪、署梅勒章京格霸库等率师自扬州城南。获船二百余艘。十八日、大军薄扬州城下。招谕其守扬阁部史可法翰林学士卫允文、及四总兵官、二道员等、不从。二十五日令拜尹图、图赖、阿山等攻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其据城逆命者并诛之

这是顺治实录里参加扬州之战全部参战人员,、

战后封赏人员名单

又收服河南进拔扬州渡江下江宁擒福王朱由松前后战败水陆马步敌兵凡一百五十余阵江南浙江等处悉平招抚文武官二百四十四员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名叙功行赏。赏。加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赐从征多罗承泽郡王硕塞。。。多罗贝勒尼堪。。。博洛。。。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固山贝子吞齐、和托、尚善。。。护军统领公图赖。。。辅国公杜尔祜特尔祜、杜嫩。。。固山额真宗室拜尹图。。。固山额真公阿山。。。固山额真佟图赖富喇克塔。。。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尚书宗室韩岱金各二十五两。银各一千三百两。并随征各章京、外藩台吉、章京恭顺怀顺两王下章京等金银各有

「斩其副将二员参将一员师次清江浦。监司范鸣珂、携敕印来降,泽清同伪总漕田仰各率兵丁家口登舟遁。

查查带领嘉定三屠的李成栋是什么人?汉人;

驳斥:李成栋官拜吴淞总兵,领著大清朝廷的钱粮,拜著顺治皇帝,这就和我带清无关了了???????,

江阴八十一日?谁在破城后建议屠城的?是汉人李成栋;

驳斥:李成栋此战归属于你的大清博洛(端重亲王)指挥。尼堪(清敬谨亲王),你们这个具体到一线指挥官的做法是不是没分对位置啊,

瞧州之屠是怎么回事?汉人高杰部下为泄私愤而为.

我认真核查了半天,冒昧请问一下,你说的这个瞧州应该是现在的河南瞧县??你确定当时有屠杀???嗯,你高兴就好,

湘潭,谁屠的?左良玉,明军汉将;

驳斥:左良玉军纪烂群众们都知道但是你这个也是很棒棒的,

1649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军攻入湘潭,南明督师何腾蛟被俘。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屠城,「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湘潭城中百姓几乎全被杀光,城中不满百人。」(康熙三年《湘潭县志》)

广州,破城后谁屠的?是我大汉尚可喜;

驳斥:尚可喜官拜三顺王之首你确定算汉人??今日平南王爷府可还还有后人在哦,人家身份证上面印著满字。

潮州之屠,谁干的,家喻户晓的我大郑成功;

驳斥:根据《平南王元功垂范》等记载,1653年九月,是年满清「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正归明,响应李定国大军。李定国兵败西撤后,郝尚久势单力薄。满清军队在包围潮州一月有余之后,攻陷府城,郝尚久自杀殉国。满清军屠城,斩杀无算。大约有十万人被杀,史称潮州之屠。参考文献:「纵兵屠掠,遗骸十余万」,揭阳县观音堂海德和尚等收尸聚焚于西湖山,将骨灰葬在西湖南岩。福建同安县屠城死难5万余人,梵天寺主持释无疑收尸合葬于寺东北一里之地,建亭「无祠亭」,墓碑上则刻「万善同归所」。

陕西大屠杀谁干的?张应昌何许人也?我大明军汉将;

驳斥如下:这是明史里请你普及一下

五年,甘来擢刑科给事中。七年,西北大旱,秦、晋人相食,疏请发粟以振,而言:「山西总兵张应昌等半杀难民以冒功,中州诸郡畏曹变蛟兵甚于贼。陛下生之而不能,武臣杀之而不顾,臣实痛之。」这是明史里张应昌的资料,还没完,请记住

二月壬子,流贼围庆阳,分兵陷合水。三月丁丑,副将张应昌等击败之,庆阳围解。

四年,神一元陷保安。延安告急,延绥抚镇皆东援陕西。巡抚练国事檄虎臣及副将李卑援剿。虎臣等遂进围保安,贼引河套数千骑挫虎臣军。会张应昌击败之,贼众弃城去。

陈永福控卢氏、永宁,邓玘、尤翟文、张应昌、许成名遏湖广。以吴村、瓦屋乃内乡、淅川要地,令良玉与汤九州以五千人扼之。未几,邓圯以兵哗死,而曹文诏讨陕贼,败没于真宁。贼益张,遂超卢氏,奔永宁。巡抚默被逮未去,檄良玉自内乡与陈治邦、马良文等援卢氏。八月败贼于鄢陵。九月蹑贼于郏之神垕山。贼连营数十里,番休更战,以疲我兵,良玉收其军而止。贼再攻密,良玉自郏援之,乃去。十月,良玉抵灵宝,合辽东总兵祖宽兵剪贼于涧口、焦村。焦村,朱阳关地也。十一月,李自成出朱阳关,张献忠久据灵宝,闯王高迎祥亦与合。良玉、宽御之灵宝,不能支,陕州陷。贼东下攻洛阳,良玉、宽从巡抚陈必谦救洛阳,贼乃去。迎祥、自成走偃师、巩。献忠走嵩、汝。良玉出雒追迎祥、自成。宽分击献忠救汝。会总理卢象升至自湖广,与宽大败贼汝西,令裨将破贼于宜阳黄涧口。

总督洪承畴令一蘅监左光先、张应昌军,连破贼,击走混天星

偕诸将猛如虎、虎大威、颇希牧、艾万年、张应昌等合剿,屡战皆大克,前后杀混世王、满天星、姬关锁、翻山动,掌世王、显道神等,破自用、献忠、老回回、蝎子块、扫地王诸贼。

请问一下那一条有陕西屠杀

蕲水,南阳,汝宁,是谁屠的?我大明汉将尚书熊文灿; 更不可思议的是蕲水乃文灿自己老家,都不放过,

嗯,驳斥如下, 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授贵州推官,迁礼部主事,历郎中。出封琉球还,擢山东左参政、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忧归,自是徙家蕲水。又说祖籍是,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云锦镇人,不是蕲水,第二,南阳一次是被李自成攻占,还有张献忠有一会,,一次是被带清攻占,。张献忠那次,熊文灿还在福建,李自成那次熊文灿尸体骨头都能打鼓了,所以你确定南阳是熊文灿屠杀,看来他们都会法术啊???

驳斥:十六年九月,张献忠陷浏阳,死者枕籍,村市为墟。……。

总结一下

这批投降明军,毫无忠义和气节观念,绝大部分后面都成为了镇压起义的刽子手,但也没必要给他们安排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来力图证明些什么。

苗刀大神在出新的神论,你是欺负人没读过这本书呢,

……来来,我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本书。

这可真棒,您就忽略前面这本书详细简述的内容了。

书读成您这样挺有意思的。……。


因为作者文章的设置,无法回复,挂这个人。通篇瞎写


非常正常甚至算不错的速度。

明末(1650年)的中国人口约为1.5亿,而清朝光绪年间(1900年)的中国人口约为4亿。换而言之,汉族的人口增幅仅为2.6倍,其余少数民族,如蒙、苗、瑶、藏等民族的增幅还要低于汉族。

以此观之,满族已经可以算是当时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民族,这不是靠其统治阶级的优势地位、相对丰富的社会资源供应,如何能做到?至于战争导致人口削减,只能说是小减大增,且多集中于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如西域地区或平准战争时期,广大内地繁华地区未受波及,并非全局普遍现象。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清朝绝大部分的人口增幅是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中国人口数量仅为2.1亿,而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迅速爆炸,在一百年间增长到了4亿。

这一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基本是同步的。以18-19世纪前后的时代背景,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不算快。以大东亚地区其余国家作为比较,在1650-1900年间(该时间段大约覆盖清朝统治期间):

以上全部数据来自于《世界人口历史图集》[英] 科林·麦克伊维迪 理查德·琼斯 著


因为清朝的时候,对包括满族在内的旗人控制最严密,统计的人口数字相对准确。

而对于全国人口,清朝是没有任何能力进行准确的人口统计的。所以,题主才会得出满族人口增长慢的疑问。

我们都不用说清朝的人口统计。即使是现代的人口统计,也出现了本来是应该在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然后在人口普查中却增加了。出现了,出生性别比远超正常水平,然后到了20岁时,又神奇地降低到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地步,这就是几千万的误差。所以,清朝人口出现以亿为单位的误差也是可以理解的。

举个例子,1953年的统计表明中国人口有6亿。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要有三亩耕地的产出,才能保证能吃饱饭,低于三亩,也就是低于300公斤原粮,就会吃不饱。所以,新中国时期,凡属是老百姓普遍感觉吃不饱的年份,无一不是人均粮食低于300公斤的年份(包括进口的粮食)。跌破250公斤那就直接是大面积饥荒了。

所以,假定清朝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可以与新中国建国初(如1953年)相当。则我们可以知道,当清朝统计数据中,人均耕地低于2.5亩的时代,绝对是遍地饥荒饿殍满野的年代。

同样,假定清朝时期的中国人在精神风貌上可以与新中国建国初(如1953年)相当。则我们可以知道,在遍地饥荒的年代是绝不可能出现人口快速增长的——不快速减少就已经是奇迹了。

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在清朝的统计数据中,人均耕地低于2.5亩、没有遍地饥荒、人口还在快速增长的时代,绝对是数据造假的年代。不是人口数字被夸大,就是耕地数字被夸小,或者二者同时存在。

而据《大清一统志》记载,乾隆年间,具体是1784年,人均耕地只有2.45亩。于是,我们假定这个时代的统计数据都是真实的,起码没有什么大误差的前题下,2.8633亿人口就已经是清朝人口的上限了。这会儿清朝应该已经是遍地饥荒,人口也因为饥荒而停止增长甚至开始减少了。这一年的耕地面积是七百万顷,比张居正清查田亩的时候还少一点。

也就是说,除非明朝的农业生产力水平退化到了原始社会时期,又或者明朝已经普及了避孕套、已婚妇女人人上环,否则,张居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口数绝不会比田亩数还略少的乾隆时期少很多。

明末清初杨履圆说:「百亩之土,可养二三十人。」(注:张履祥:《杨圆先生全集》卷5。)

乾隆末年,洪亮吉说:「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十口之家,即需四十亩矣。」(注: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施阁文甲集》卷1,?《意言·生计》)

可见,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没什么大变化,并没有出现粮食亩产的明显增加。

当然,明朝的田亩数跟清朝的田亩数,都存在隐瞒逃税的情况。所以,实际田亩数呢?万历三十年间统计到的最高数据是约1162万顷。清朝统计到的最高数据是约852万顷。而估算的数据,清朝耕地面积从1900年的近848万顷,猛增到1910年的超过1455万顷。我们就取最高的数字来对比(万历三十年是1602年,放清朝相当于同治八年。即以明朝灭亡前42年的数据和清朝灭亡前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

我们以新中国建国初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粮食需求为标准,即人均低于250公斤粮食就会发生大面积饥荒。

1455÷1162≈1.25

即清朝的人口极限大约是明朝的1.25倍。

总而言之,清朝时期,满族人口增加了近3倍,汉族人口增加了1.25倍,满族人口增长明显高于汉族人口增长。故而,不存在满族人口增长比汉族慢的情况。


来说几个想到了,并没有什么研究。

1,满族人口增长并不慢,同期中国人口从1亿多增长到4亿,但也要考虑到清初躲避税收的人口瞒报,满族和中国整体人口增长基本相符,都是差不多3倍。

2,部分满族人口未被统计,或者在政治动荡中隐藏到汉族。这个并没有研究,但可以看到,今天满族人口约1000万,而且由于满族生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这意味著按照中国人口的成长速度,满族人口只会有300-400万人。

3,清朝统治者不信任汉族官员和军队,大量武装满族维护统治基础,参与战争必然造成人口损失,由于满族人口基数较少,影响了满族人口增长。我要说一下,满族有许多以身殉国的人物,但把满族人口减少都归于为国殉难肯定是偷换概念。

4,明清两代都有过辉煌和贡献,也都曾奴役剥削过国人,多数汉族满族都是被统治者,都是被压迫者,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史料中找到证明,宣扬荣耀不意味著就可以任意诋毁,应该自我批判相互批判,自我尊重相互尊重。

5,从1840年中国人口4亿,到1910年清朝灭亡中国人口还是4亿,明末也基本是如此,黑暗的时代都没什么好洗的。清皇室和平退位一定程度上保全了满族人口,当时满汉底层的人民几乎没有差别,出旗即是民,这个民并没有民族的属性,基本可以被认为是汉人。

6,古典中国并没有明确的民族观念,满族成形于清代,实际是东北地区女真人、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等混合的军事集团。清灭亡后其实汉满底层人民并没有太多区别,在民族识别之前,多数中国内地人民对于自己的民族没有明确的概念,无奈后来被反复灌输和强化。

至此,回头如果想起什么再来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