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主旨应该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件事情如果只是嘴上知道而不落实行动就不是真知,例如一个人只是嘴上说孝不行动我们不能认为他真的知孝..

2. 而传习录里王阳明提到了他知行合一理论的立言宗旨是「

我如今说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之处便已经是实行了。意念发动之处有不善,就要将这个不善的念头克去,需要彻底根除,使得不善之念不能在心中潜伏。这就是我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

我觉得两段是有矛盾之处,又说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又说意念发动之处便是实行了

是否需要先分出个善恶,善的适用第一段,恶的适用第二段?

请高人指点一二,谢谢!


知行是一不是二。不过强说个知行,当然这个知,是觉知,感知。故而知是心念情绪感知。

当然致良知,要你为善去恶方是格物。

没叫你去知恶行恶,才是真知恶。这是脑子有病才说这种胡话

没什么矛盾的。

以「格物」来贯彻,知「恶」之物便格正它,知「善」之物也去格正他。然后去为善去恶。当然如何格正,先要有知言内观的功夫。有时你为善,心地却闪过一个贪利,好名的心,有真切内观之人必知。


我们先且看第一句话,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您也很真切的说出来阳明先生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就是真知即是行,不行即不知;

而您提到的第二点,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比如说你想吃饭,这一想,其实就是已经行了,但是呢,这一行,未必是真知之行,而只是茫茫荡荡的去行而已。

这一念发动,可能是本心之发,也可能是意气之动,所以阳明先生说的有善有恶意之动,即是说的这个,本心之发,虽动无动(好比饿了吃饭,但只是吃了,而没有其他的口腹之欲),这就是善;而意气之动(好比饿了吃饭,吃饱了还要吃,总想著吃更好的),这就是过当,即是恶了。

而所谓的真知之行,就是本心之发,虽动却不动,因为本心不受物欲遮蔽,自然发而皆中节,此为之和。

功夫只是一段,不可为二,二即是伪,而所谓的善恶,按阳明先生不是冰与炭相对立两级的,而是混元一体的,就是所谓过当和不及就是恶,无过当而无不及就是善(人心道心一也,人心合于天理即是道心,失其天理即是人心),天理人欲本一体而已,过当即是人欲,不及即是人欲。

最后简单的总结一下,知即是行,就是一念发动,即是行了,然而此知是否为本心天理之所发?便是所谓意念发动处是否有不善?所以此行未必是真知(致于本心良知),所以需用个为善去恶必有事的功夫,把此意念看的明明白白彻彻底底,如是不善,即马上克掉,如此,此行方才是真知,也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阳明先生说的知即是已行了,一念动即是行,然不加克制省察之功,所以此行罔罔,不是真行),思而不学则殆(阳明先生说的行即是知了,光去头脑行动,而不加道问学之功,所以此知殆矣,不是真知)。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然学问思辨即是行,行即是学问思辨,若行不加学问思辨,只是无主游魂,若学问思辨不去笃行,只是难以经用,此是阳明先生知行话头,需题主自身明白透彻,我也只是我的理解,也只是当下的理解,或许日后还会有新的见解,不可专于文字上求个是当,还是要致与自心之良知,方是。


您的看法没错。

在前期确实是分两种情形来看。知善的要合一,知恶的要不一。只是后期把知解释为良知,才算圆融。

知行合一,本是阳明先生早年在贵州时期的教法。立言宗旨也说得很明白。而在晚年,阳明先生也后悔年轻时曾用「知行合一」来教人。容易落入字面意思,徒增烦扰和误解。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木有矛盾!知行不合一才有毛病!


因为行 不是行动

比如孝的本源,是不让父母操心

那么你有这种想法了,就是孝。

就是行

因为你有心中有这种想法,你的一切行为都是知行合一


有的,确实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甚至说今天想的和明天想的都不一样,

但问题里那两段还真没矛盾,是相对统一的,

首先知行合一,知和行就已经分不开了,所以知道是行动的开始,不管你有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行为,但只要齐心动念,行动已经是开始了。

知道了,而不去做,则是违反了知行合一,或者说是理解的不够深刻。

善恶最好是先别分,分不清的。

王阳明说的好像也是:此心光明,光明就好,太阳不会只照善人,不照恶人。


将知和行细分成无限小,做任何事都是即知即行,换个词叫做交互。

那么,知是静止的,行是运动的

知是信息和价值判断结果

行是对信息的处理,理解和反应

那么一念萌动这个动态过程当然是行

但这个行立足于一个信息,而产生了另一个信息

所以行中夹杂著知

由此可知知行合一是微观的,如果用宏观的角度去看,自然是矛盾重重


立言是知 笃行是行

立言之后要笃行 知行合一

不矛盾啊


知行合一到底该怎样理解? - 李泽志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3551573/answer/1500497837


这是以己之心度圣人之腹,婴孩未有不亲近父母兄弟的,如果被私欲遮盖,弑父杀君,兄弟反目的也屡有发生;所以,第一段成立;下面的意念发动之处,又要回归到心即理也,大人格君心……就像一般人不会去抢劫杀人一般,因为你从来没有这样的念想,但是酒色财气却很难不去起这样的意念,还是被内心私欲所左右;心即理也,似乎与你的问题不是非常相关。但是知行合一。必然是先有意念,然后才有行动。所谓理论指导实践。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原因。越回答越乱了,权当不解之缘,哈哈哈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