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从来不在知乎回答问题,但题主的问题刚好切中我的爱好。

博弈论的精华在于分析思路和模型。我以前写过一篇用博弈论分析《动物世界》里面合作关系的,正好搬上来。


准备简历到抑郁的当口,我决定看一部电影解压。

也不知是一股怎样的力量让我决定重温《动物世界》。

18年电影上映时,我看的是院线版,主要看特效和剧情,烧脑的部分基本选择性忽略,这次再温习,脑子才逐渐有带宽去思考Destiny号上的这个游戏本身的逻辑,由此衍生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果不幸登上了Destiny,我如何才能下船?

○ 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

倒霉的郑开司因为交友不慎,不仅被发小骗了房子,还骗他成为了巨额贷款的担保人,背上了按照现有工资水平不吃不喝120年才能还完的债务。

贷款公司的boss告诉他,只要他参与一场在公海的游船Destiny号上举行的游戏,他不仅能被免除债务,甚至可能赢得一大笔资金。等他上了船,才发现进了贼窝。

命运号上的游戏异常简单,就是石头剪刀布。

按照boss的介绍,主要规则有以下几条:

1、每人初始情况下3颗星星,12张牌(4组石头剪刀布);

2、牌只能通过回收孔回收,要么在对赌中被消耗,要么在星星为0时被裁判没收;

3、星星和牌可以在玩家之间自由转移;

4、游戏过程中可以贷款一次,按分钟复利;

5、游戏过程中,一旦星星数为0,就必须提前退出比赛进入小黑屋;

6、游戏结束时,星星大于等于3颗,且手中的牌消耗完毕则视为完成游戏。

有人看完规则就冲去play game,为时4个小时的游戏,半个小时就出局,play不成反倒被游戏paly了。

看不到规则下的规则,是大多数人成为炮灰原因。能够自成一体的游戏,它的规则一定是严谨且自洽的,规则越简单,每条规则的重要性更不言自明。

在这个游戏里,就潜藏著两套规则。

一套游戏规则,是卡牌的规则,这套规则被摆在台面上,是一眼就让人能看到的规则。简化下来便是在游戏时间内找到人比试,在保证自己有3颗星的情况下将手牌全部消耗掉直至游戏结束。

另一套是交易规则,是人性的规则,与真实世界挂钩,目标是利益最大化。

星星和牌可以自由转移是交易形成的可能,而贷款的引入,则为交易提供了货币基础。统一的货币让无形的星星和牌有了可供衡量的价值。

其实说起赌,大大小小的模式都类似,都存在这么两套规则。第一套是游戏的规则,明确规定怎样才叫赢。第二套才是赌真正让人上瘾的地方——筹码兑换制度让虚拟世界里的输赢开始和真实世界的利益挂钩。

所以只要存心赌,一切都可拿来赌,赌什么压根不重要。赌本身便是人性的体现。

没有贷款系统的时候,船上的游戏仅仅是游戏,而当引入了真实世界的资本后,这场游戏才真正成为赌博,成为一个资源掠夺的修罗场。

○ 博弈使人心力交瘁

如果只有第一套规则,下船很容易。星星超过3颗不具备价值,输赢与否意义不大,重要的是互相消耗手牌,那么这就只是一场无聊的游戏。

而第二套规则的存在,便是沙丁鱼池中的鲶鱼,为这场游戏里的玩家提供了搏杀的动力,直接促使人群向两个方向转化:一群是自保者,他们只想保持三星,还清贷款;另一群是掠夺者,他们上船的目的就是博取额外收入。

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手段的不一致——自保者更倾向于老老实实比赛,而掠夺者更多的是采用各种手段,赢取更多星星。当自保者的自保预期被打破,比如被赢走一颗星星,不再构成保命的底线,他们便也被拉下水,成为了掠夺者,这便是这场人性游戏形成的机制。

不过,在第二套规则之外,还有第三套规则——容纳了船主和以赌博为赌博的富豪们的规则。这套规则不在boss介绍的范围内,是郑开司开始游戏后从不同的人嘴里零零碎碎拼凑出来的。

因此,综合所有已知信息后,想要平安下船,大概需要思考以下四个方面:

下船第一步:分析局势——看到你能看到的最顶层

船上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欠了贷款公司的巨债。答应上船,是因为boss说可以获得豁免债务的权利,以及有赚取巨款的机会。

虽然游戏规则弯弯绕绕说了很多不同游戏参与者的结局,但是站在boss的层面讲,这场游戏的最终目的就是赚钱,游戏结局只有以下情况,全都可以用损失来衡量:

作为公司boss,想要盈利,首先就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参与游戏的人上船前债务金额不能过大。

如果出现了船下借贷金额过大,上船就能获得免除机会的可能性,那便会出现投机的人——先在船下做巨额借贷,再上来赌一把。

这涉及了贷款风控问题,是在借贷过程中就需要考虑的。

2、船上借贷必须代价高昂。

高昂的借贷成本可以抑制过度借贷的倾向,也能控制整体坏账率,这个在规则里也体现了——按分钟计息。

一旦在船上借贷,就算平安下船,身上依旧背负了巨债,从公司层面上来讲,不过借新免旧,不会构成亏损。(据说郑开司第二次被抓去赌博,就是因为第一次游戏时在船上进行借贷了。)

3、未下船的人必须创造出比债务额更大的价值。

别说什么生命无价,在动物世界里只有价码够高不够高的问题,给人估价是必须的——所以「比死更可怕」绝不是危言耸听。像器官移植、基因实验之类,都在可想像范围内。

4、创造出比游戏更能盈利的游戏。

与组织这场游戏相比,不组织游戏更能盈利——还不起债的人通通按未下船的人的处理方式处理就好了,为何要大费周章弄这样一场游戏,游戏里还能出现【下船、无贷款、有收益】这群明显获益人群呢?

答案就是在这场游戏之外,还有更加能盈利的游戏——富豪们的游戏。

富豪们在玩什么游戏并没有被详细阐述,但明显是以他们为赌注的游戏。那么,游戏越激烈、越出人意料、越爆冷,作为组织者盈利的概率便越大。因此,如何挑选游戏参与者便需要费点心思。

都是小绵羊的游戏看著无聊,都是绞肉机的游戏不容易爆冷,只有小绵羊和绞肉机的游戏又是单方面屠杀。因此,任人宰割的小绵羊是需要的、表现稳定的老油条也是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初出茅庐的黑马。所有精彩的游戏都离不开这三者。

因此,如果上了船,第一件事便是观察:找出绞肉机、避开他;疑似黑马的人,提防他;小绵羊,请专注与他交易100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割韭菜的原因吧。

下船第二步:明确角色——像掠夺者一样思考

因为游戏机制使然,作为一个自保者的风险远大于掠夺者,因此,在游戏最开始就把所有人包括自己都定位为掠夺者明显是最佳策略。

掠夺者在这场游戏中毫无疑问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他们大多数人为了攫取利益没有底线,因此束缚更少,方法更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一开始就囿于道义或懦弱而把自己放置于自保者的位置上,往往会在开局便错失先机,比如我们的郑开司同学。

Destiny上的世界就是一个标准的践行丛林法则的世界:利益代表一切,没有实力给出利益,就没有话语权。弱者是没有资格讲与人为善的。作为一个掠夺者会怎样思考呢?

  • 我的目的是什么?

——赚(骗)更多的星和钱。

  • 我该怎么达到我的目的?

——通过游戏赢星,通过交易赚钱。

  • 哪些具体的方法能够让我达到目的?

第一套规则下的赚钱方式

在明白了游戏组织者的目的后,不难明白游戏不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对手更重要。

因此,挑选第一次上船、没什么经验和野心的小绵羊是最优策略。没有经验证明他不明白动物世界的法则,没那么多套路;没有野心证明他的需求仅仅是自保,因此对于合作更加真诚。对于掠夺者来说,好好比赛是不存在的,背叛才是最优解,这也是郑开司被张景坤成功算计的原因。

游戏对象的次优选择是思维模式固定的赌徒。比如有的人会谨慎地维持牌面的平衡,剪刀石头布轮流打;有的人会先打完某一种牌面,再打下一组。固定的思维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格式化地解决问题,但在这种场合下,就是绝对劣势,因为出牌思路太容易被人猜透。这种类型的人也是比较好下手的对象。

至于其他人就根本不考虑了,都是hard模式。就像田忌赛马,哪怕你本身是中等马,只要找对劣等马,你就能赢。在人够多的情况下,只要找对人、不冒进,在保本情况下赚星不是难题。

第二套规则下的赚钱方式

进入第二套规则,切入点就不再是对手,而是供给与需求,卖方与买方。

在这个市场上一共有三种商品:明处可供买卖的东西是星星和牌,暗处可供买卖的东西是信息。

第一种商品:星星

星星不会被消耗,因此市场上星星的数目是恒定的。随著游戏的进行,去第二层和关小黑屋的人数增加,星星的买方和卖方就越发集中。关小黑屋的人的星星和买星人所需要的星星加起来的星星总数就是市场上流通的星星数。

但实际情况是,并不是所有星星都卖得出去,大部分小黑屋里的人是没有能力和途径买星的。因此在最后关头,卖方市场一定会因为供大于求而经历剧烈竞争,无壁垒情况下的竞争策略就是降价,因而根本不会出现电影中一堆人抢星的场景(更大可能是一堆人卖星人求著某个人买星)。

所以,作为一个明智的卖星人,会选择在游戏将结束未结束时找二星玩家逐个卖出多余的星星,这些人是最可能囿于时间紧迫而做出买星通关决定的人。游戏结束后,去寻找需要赎回小黑屋的人的团队,每三颗星按打包价卖出,否则拖延时间越久,面临的竞争就会越激烈,到最后跳楼价可能都没人买了。

第二种商品:手牌

手牌跟星星不同,会被消耗,因此,市场中的手牌供应量是从多到少的过程。

手牌用来博星,代表的是机会,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是平局。机会是个中性词,会随著境遇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价值。

在前期,这种机会市面上太泛滥,因此十分廉价。到了中期,机会逐渐变得稀缺,其价值就显现出来。到了晚期,在时间限制下,这就不再是机会,而变成了危机,恐怕倒贴钱都没人愿意收。电影里的老油条张景坤就是因为手里多了一张牌,导致不得不在最后关头以五颗星和N巴掌为代价处理掉这张定时炸弹。

什么样的人会买手牌呢?到了中期,又缺星,又缺手牌的人。因此,在中期把手中剩余的牌全部卖出是最好的决策。

第三种商品:信息

这种信息价值产生在卖牌之后,是卖牌的伴生价值。因此,在卖牌之后找对买家就行,卖多卖少全靠谈判能力。

  • 那么如果我是掠夺者,我会怎样参与这场游戏呢?

1、选择合适的人进行游戏,消耗掉一定的手牌,保持星星颗数在3颗及以上;

2、到了中期把手头剩余的牌卖出,再把牌面信息卖给其他人;

3、游戏快结束时,多找几个二星没有牌的人把星星卖了去二楼。

下船第三步:确定目标——贪婪的同时保持敬畏

接触过投资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概念:止盈线和止损线。很多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太过贪婪。知道自己最多能够接受怎样的亏损以及赚到多少就收手十分重要。

介于我是个十分胆小的怂逼,我的止损线大概会在两颗星。如果在时间已经不够充足,翻盘机会又不够大时,我会选择坐等游戏结束去买星——星星价格最便宜,贷款压力又最小。

像张景坤这样,赢得8颗星后还不满足,一定要坚持到游戏最后才退场的场景不太可能出现在我身上,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大概会变魔术的人比较拽一点吧。

下船第四步:划出底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虽然开司蠢蠢的,但我还是很喜欢他。他所有的策略都是凭借过人才智、出色的观察力制定的,在运气的加持上,才取得了逆风翻盘的结果。他是动物世界里少有底线的人——有底线的人才值得尊重。

这艘船上为了赢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因此,明确什么不能做才更为重要。不然即使下了船,也只是一只动物。

○ 郑开司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动物世界剧情之所以一波三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郑开司天才般的脑袋总是犯智障般的错误,错误的根源基本上都是因为忽视人性。

在船上,开司经历了三次典型的背叛:

第一次,张景坤找到他,以过来人的姿态说要合作,却接连坑了他两颗星;

第二次,被孟小胖偷了一张牌并顺利输掉;

第三次,游戏结束时,留了两个有背叛前科的伙伴在外面,把牌揽到自己身上进了小黑屋。

开司犯第一个错时,我就在想他肯定没学过博弈论。对于博弈来说,参与博弈的人都需要思考如下问题——在这个情境下,我和他的最优解是什么。

张景坤找上他时,提出的合作是重复博弈,按照设想会经历12次合作,但只要第11次合作成功了,便意味著合作顺利完成。第11次及之前任意一次合作双方都存在背叛的风险。

在任意一次出牌中,双方选择合作和背叛所带来的收益如下(A、B的收益分别用(a,b)表示):

一句话概括:谁背叛,谁受益。

因此,这个情景下,合作根本就是下下策!

如果他一入场便彻彻底底分析了这场游戏,那么他根本不可能跟张景坤这种老油条交手,更何况是轻信他——能三翻四次上船来的人,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是典型的掠夺者,专挑小绵羊下手。能被他看上的都是猎物,哪有什么真诚的合作可言。

退一步讲,在重复博弈中选择相信没毛病,诚信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但当对方出现背叛行为,最需要做的就是当机立断终止合作。郑开司被背叛后不仅没有终止合作审视这个人的信用水平,反而相信了对方所谓「顺序乱了」的借口,并将信将疑地与有不良记录的人进行了二次博弈,把自己逼到了危险的边缘。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找人合作时,他挑中了没牌、有两颗星的小胖,并亮牌表示诚意。表示诚意当然没问题,但他居然把牌(有一定价值)交到了陌生人里而没有任何防御措施,简直匪夷所思。

如果说前两次都是因为轻信,那第三次被背叛简直算是天真。游戏玩到最后,如果不是开司,其他两个人必进小黑屋无疑,因此,无论怎么看,需要进小黑屋的都不该是开司。

发小李军,已经有了背叛前科,他骗了开司的房子,还利用他英文不好的问题骗他做巨额借款的担保人,如果不是他,开司根本不可能被逼上船。

小胖,曾经抢过他们的牌,在输掉牌和星星之后,一心一意投靠他们,无条件支持开司任何决定,于是开司被这份「信任」感动了。但只要用脑子想一想便能明白,这根本不是信任,而是退无可退之下的豪赌。他一个人,没牌,只有一颗星,除了抱看起来聪明有主意的开司的大腿以外还能干嘛?他比李军更不可信。所以后面「揭秘」他的悲惨身世都是编造的,这简直太不意外了。

一个卖过自己一次的发小,一个在利益世界里结识的认识不到4个小时的陌生人,他就毫无防备地把自己的命交到两个这样的人手里,怎么想怎么幼稚。

开司每次合作都特别有诚意,但总是遭到背叛,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大概有三点:

1、总是无脑轻信他人;

2、善良得毫无锋芒;

3、不具备判断什么时候给予怎样的人什么程度的信任的能力。

建议你们吸取开司的教训,如果在合作中有不良前科的人,通通抛弃就对了,不要给他们任何机会。一旦背叛过,就证明他们底线低于其他人,不值得你的信任。如果迫于生活要合作,那么一定要保留制裁的能力。毫无保留的信任只能给予值得的人。这是避免受伤的唯一法则。

借用一句话:没有制裁能力的善良,不是善良,是懦弱。如果因为「善良」被伤害,在抱怨伤害你的人之前,不防反省反省你是真的善良,还是只是用善良作为懦弱的遮羞布。

○ 动物世界即世界

虽说是动物世界,但是Destiny上发生的事基本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独自拼搏著,有时候也会需要寻找可以并肩战斗的队友。欺骗、背叛、没有底线的人和事每一天在每一个角落里上演。底线和原则是个金贵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要得起,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要。

要在这个世界上守住底线的同时还要活得自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至少得明白:

1、善良不是不行,但毫无原则的善良不是善良是懦弱;

2、挑选队友时不能期望过高,不要用道德来约束人性,永远在合作,也永远在考察;

3、拥有自己的底线,守住自己的道。


你可以把博弈论理解成一种方法。这就好比你学高等数学有用嘛?生活中粗略一看,的确用不到。但是博弈论本来就是微观经济学放松假设的产物,那你说微观经济学有用嘛?

的确他的很多假设在生活中无法复制,但是博弈论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然后在后面分析实际问题中,再逐步放松假设。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产业组织理论,这门课你可以理解为博弈论的应用问题


博弈论是极其有用的学问。

博弈论对实践的贡献,不在于去精准预判和完成某一件事 ,而是在于评估概率,占有理论上概率上的先发的优势。

实际上,任何一件单一的事情都极其复杂,博弈论都不起什么作用,但事件基数放大到一定数量,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其关键也在于实践者本人用的怎么样,即能不能从现实世界里洞察出关键性的数据和变数,实际上绝大多数学习博弈论的人都没这个能力。

真正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偏偏又不是学习博弈论的科班出身人士,恰恰相反多数是对于人性和社会有著深刻理解且具备极强执行力的「人精」。

所以,一般人或者组织用博弈论更多作为一种「在先」的策略,试图以理性依据在概率上事先占优,如构建军事战略,制定军事行动计划,制定经济政策,制定应对方案,制定商业策略等,而不是用作「动态」的「实时」的反馈修正机制(实际上这些行为大家还是更依靠经验),各种复杂随机性因素使操作者极难评估其影响。

虽然不总有效,但在大部分比较稳定的局面中是可以起到很有效的调节作用的。

为什么这种东西从理论到实践很难?

首先,它假设的种种条件,也就是你看到的数理逻辑部分(博弈论含有一定的非形式的复杂因素但也都非常简化),是一种形式上成立的标准完美过程。

就像是我们可以通过几何计算出来,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为根号2,但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找出一条长度为根号2某单位的长度,因为现实世界有最小长度即普朗克长度,而在数学这种数理逻辑中,却存在无限小与无限大。

(大致)同理,博弈论中的数理逻辑不可能在现实中完美重现,但不妨碍他作为理性的产物可以拿来指导行为。但从纸面上的数理逻辑对应实现在现实中就必须妥协于我们社会现实的复杂性。

数理逻辑中给出的条件是可知的,可控的,可计算的,但客观现实中,事物通常是极端复杂的,几乎不存在理想状况,这就需要高超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才能从现实情况中提取出来关键性数据,构建成为贴合实际的模型。

到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辩证逻辑来实践数理逻辑。我们可以从数理逻辑中获得事物之间的关系,然后从现实情况来判断状态,尽量给予各自切合实际的参数。这就要引入「势」「量变质变」「主要次要矛盾」「矛盾转化」等辩证逻辑。

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非常困难,困难到纳什这种绝顶聪明的人都很难搞来对象,感情生活一塌糊涂。

但这个过程也很简单,简单到小孩都知道用哭来要糖豆。


解决现实问题,行为经济学比博弈论通用一些。

但博弈论这种思路,很容易能让人思考事物时比其他人多想很多步。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只不过西方经济学把它用数学表达了出来,我们既要有条理的思考博弈论也不太被它困住了。


虽然我只是个初学的,但是我觉得,博弈论的深刻是隐含的。在应用上条件确实很苛刻,但真正的精髓应该是逻辑分析和构建模型。通过简单的构件,一步步剖析问题,将复杂的现实问题简单化,这应该是博弈论的作用之一。一句话,尽管一切准备可能都是无用的,但有准备总比束手无策强吧。


博弈论要求我们站在双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根据给定的双方的已知信息(如是否完全理性,是否知道对方行动等)预测最终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知道对方掌握的已知信息是什么,甚至我们连自己掌握的信息是否完全都不知道,因此不可能通过计算去得出一个具体结论。但是这种假设对方掌握的信息与己方相同、站在双方立场考虑问题的思路,对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博弈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得到「对方已知的信息是什么」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可能得到这样的信息的,只能尽可能通过试探,去猜测到最接近真实情况的讯息,而这需要与心理学结合应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