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罪过算是造孽呢,什么样的好事算积德呢,有人说你杀人放火是造孽,你会入地狱的,你死了之后会怎么怎么样,你做好事,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福报,但是

我想问一下,你对这个业力,和德行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以人为标准还是以天道为标准的呢,

变形金钢里有这样一句话,不管在宇宙的哪个地方,你们人类都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那么问题来了,那些什么是业力,及积德不都是以人的价值观为标准的吗?你们是不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认为人是天地的中心了,认为人的价值观就是天地的价值观了?

那么如果以天道角度来看,一个人杀人放火,这算什么呢,对于我们人来说,这小子,造孽,而对于天道呢,这可能,都不算事吧,又何来报应一说呢

而积德,我也有一些想法,比如狼吃兔子,这是一条食物链,虽然很残酷,但却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这会让两个族群更繁荣,同理,如果有一天,一个人,屠戮了全人类,但确使天地更加繁荣,那么这个人,是积德还是会有很大的罪过呢,

积德,与业力,或许仅仅只是以人的价值观去评判的,或许跟本没有,或许天道的评判标准和人的价值观跟本不一样


你好,朋友。

此问先前与友人正好提及过,也与你分享。

一切种子识,于生自体虽有净、不净业因,然唯乐著戏论为最胜因。

于生族姓、色力、寿量、资具等果,即净、不净业为最胜因。

又诸凡夫,于自体上计我、我所及起我慢。

一切圣者观唯是苦。

——《瑜伽师地论》

此段经文的解读如下:

阿赖耶识中的一切种子,在其受报时虽皆有净、不净业等做因缘,但执著戏论是其现行最强的因缘。而在种姓、外貌、寿命、资量福德等果报上,净、不净业是其现行最强的因缘。凡夫在身心上执著有我、我所及虚妄的我慢,一切圣者观此皆是苦。

或解读为:

从藏识中种种业的角度来看,树立正见是最为关键的。从正报依报(身根器世间)的角度来看,持种种戒及行种种善法是最重要的。而凡夫但凡不能明白其实无我、我所、虚妄的我慢,那在智者看来,凡夫所作的一切,就都是苦,无真实义。

或解读为:

只要树立了正见,即知一切业本不实,不复再造,从而转净藏识,转识成智,所以无忧无惧。只要以戒为师、行善无尽,那就无须担忧来生受生何处、以何身受生,因为善因缘起善果,万劫不亡。所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但最关键的是:一切修行皆是为了明白无我、无我所等,破除藏识中最根深蒂固的这种戏论幻觉,否则苦果还是会来,因为因地并不是全然如法。所以,真正的解脱中,一丝的错误都不会允许存在,证到就是证到,自欺就仍是凡夫。

愿能为你解惑。


题主的这个问题太妙了。

佛教里的善恶标准其实非常人性化,直观,简单,就是导致的结果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前者为善,后者为恶。

比如,你作为一匹狼,咬死了一只兔子,兔子的感觉当然是痛苦的。那么基于「因果不虚」的原理——类似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这种痛苦的感受会在轮回中反弹到你自己的感受中。

至于这和这个经历者是人、天人、畜生啥物种都没有关系,和自然界食物链,等等,也都没有关系。

当然,这是基于你相信六道轮回,因果不虚的基础上,否则非要坚持自己、狼、兔子都是一堆化学元素而已,那探讨也就没有意义了。

当然,佛教在讨论业力福德是时候,并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操作,更看重「心念」,也就是出于何种目的。佛陀在成佛前的某一世,因为不想让一个准备杀掉几百号人的强盗死后堕入地狱,紧急情况下选择杀掉了那个强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完全是出于利益他人牺牲自己的心,虽然举动是杀人,但结果是积累了无量的福德。又有人说,那好呀,我也这样想然后去胡作非为吧,不可能的。其实到底出于何种目的,自私还是无私,还是皆有之,自己心里门清。


佛法的善恶首先是发心,如果我们的心处于贪嗔痴慢疑的状态下,那么就是不善心,不善心所推动的行为就是不善行。反之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贪嗔痴慢疑,那么就是善心,善心下的行为就是善行。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教。其核心就是「自净其心」,心无贪嗔痴慢疑。


好问题!!!!

根据我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佛教中的业是非常精确的,不是根据人的价值观来判断的,也不会随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露出肩膀都是罪,但是现在抖音上的漂亮小姐姐不露出肩膀才稀奇,为什么没人指责她们?因为时代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变,所以不会用古代的眼光去对待现代人。

而佛教呢?有没有这种现象?随著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呢?根据我的学习,答案是不会。业的定义也不会变。不善心就是不善心,本身不是靠人的价值观来定义的。以最常见的不善心——贪的定义、嗔的定义来说,都很精确。你的心属于哪一类很容易辨别。并不会因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而有所区别。有了不善心就有不善业,就有不善业的果报。所以,狼吃兔子,如果是吃活兔子,必然是嗔根心,自然是不善果报。一个人为了救人而杀人行不行?按照佛教的理论,杀人是肯定有恶果报。救人是有善果报。这两个不会抵消,而是各自成熟。人世间有很多福报很好的人,比如美丽、有钱、幸福,但是短命,我个人觉得这就是善业、恶业各自成熟的例子。一个穷人,很穷很累,但是他可能很长寿,也是另一种例子。总之,业的运作是定律,是不会随著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佛教的理论。

更详细解答,我推荐 玛欣德尊者的《阿毗达摩讲要》

摘录如下====================================================================================

「贪的特相是执著对象。作用是黏住对象,好像肉黏著锅一样,很难拔出来。现起为心不肯放弃对象。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的对象有乐味。」嗔的定义「瞋的巴利语叫pa?igha,就是排斥的意思。它的特相是厌恶、憎恨、愤怒、烦躁与生气。作用是烧毁依处,这里所说的依处是它们生起的名色法。」

」下面我们将讲两组不同种类的心。我们先讲只会生起于不善心当中的不善心所。不善心所有14种,它们伴随著不善心一起生起。在美心、果报心和唯作心里并不存在不善心所。

  先讲「不善」两个字。不善,巴利语akusala。kusala是善,akusala是不善,相当于「恶」。为什么称为不善呢?因为这些心在品质上、在道德上是应当受斥责的,同时这些心被造作之后,将会带来不好的、苦的果报,所以称为不善。

  不善心所有14种,包括4种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和10种杂不善心的心所。通一切不善心心所是所有的不善心都有的4种心所。10种杂不善心心所里的「杂」和前面的一样,它们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但在某种情况下不会产生。

  不善心可以分为三大类:贪根心、瞋根心、痴根心。在贪、瞋、痴三类不善心里,必定拥有四种不善心所,即通一切不善心所。这四个不善心所分别是痴、无惭、无愧、掉举。十种杂不善心的心所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在贪根心里才会生起的心所为:贪、邪见、慢。第二、在瞋根心里才会出现的心所为:瞋、嫉、悭、恶作。第三、昏沉与睡眠只有被动地造作不善的心里才会有,只出现在「有行」的不善心里。第四、疑只出现在痴根心里。我们现在逐一地来学习这些不善心心所。。」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上)》

==============================================================================

三、什么是业

  由什么来决定有情的结生呢?由业。

  对于佛弟子来说,「业」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佛弟子要相信四件事,哪四件呢?一、佛陀;二、法;三、僧;四、业果法则,也称因果律。业果法则很重要,因为生命的运作取决于业果法则,佛陀所揭示的世间法就是由业果法则贯穿,称为缘起(pa?icca-samuppāda)。虽然我们都相信业,但要详细了解业,清楚业的运作,在这方面还有很广阔的领域供我们深入学习。

  业(kamma),源于巴利语字根√kar-做,字面意思是「做、行为、造作」。kar加上后缀ma,梵语组合为karma,巴利语则读为kamma。

  任何身、语、意方面有意志的行为(好或不好)都是业。表现在道德上称为善业或不善业。在胜义谛上,业是指善与不善之思(kusala akusala cetanā)。在一种心里,唯有思心所才能够造业。佛陀在《增支部》中说:

?Cetanāha?, bhikkhave, kamma? vadāmi. cetayitvā kamma? karoti - 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诸比库,我说思即是业。因思而造作身、语、意之业。」(A.6.63)

  在《上集》讲到遍一切心心所的时候,其中有一种是思心所 (cetanā)。思心所的作用是造业。它不仅自己造业,而且可以组织其他心所一起造业,就如公司的经理一样,既要自己工作,又要督促其他职员工作。同样,思心所不仅自己执行认知对象的作用,还要促使其他心所一起运作。因为有了思(动机、意志),才有身体的行动、语言的表达、心的思惟等。

  除了佛陀与诸阿拉汉之外,任何思都是业。

  佛陀与诸阿拉汉的心念里虽然也有思心所,但是由于他们已经断尽了烦恼,所以既没有善速行,也没有不善速行,他们的速行心只是唯作心。既然是唯作,就不会留下业。换言之,佛陀以及一切漏尽者虽然有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表达、心的思惟,但纯粹只是造作而没有业,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种子(业力)。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速行心不是善就是不善,而无论善与不善,都属于业。

  无意的、无念的、无心的行为并不构成业,因为没有造业的重要因素──思。

  这是判断有没有造业的一种方法。一个人走路时无意中踩死条虫子,因为他没有意图(思)要把虫子踩死,所以他既没有造杀生的业,也没有违犯杀生学处。甚至开车时鲁莽撞死人,在法律上可能要追究责任,但是在业的范畴里,因为不是故意撞死人,所以并没有造杀生的业,也没有违犯杀生学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杀人的思。

  在《律藏》里讲到:有很多比库在进行建筑,其中一位比库不小心,失手掉下一块石头,砸死下面的一位比库。佛陀说因为那位比库没有杀心,所以并没有违犯杀人学处。

  因此,若没有恶的、不善的意图,就不会构成恶业、不善业。

四、业的定律

  业的定律(kammaniyāma)可以概括为:

Sabbe sattā, kammassakā, kammadāyādā, kammayonī, kammabandhū, kammapa?isara?ā, ya? kamma? karissanti kalyā?a? vā pāpaka? vā, tassa dāyādā bhavissanti.

  一切有情都是业的所有者,业的继承者,以业为起源,以业为亲属,以业为皈依处。无论所造的是善或恶之业,都将是它的承受者。

「一切有情都是业的所有者」:业是所有众生自己的财产,众生是自己所造之业的主人。「业的继承者」:众生是业的继承人,业是他们的遗产、财富,每个人所造之业最终是由自己来继承、自己来承担。「以业为起源」:业是众生的起源、根源,生命也是由业带来的。「以业为亲属」:业是众生的亲戚眷属。「以业为皈依处」:业是众生的皈依处、依止处。无论众生所造的是善的或恶的业,都将是这些业的承受者。

  用通俗的话来说,业的定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善恶到头终有报」。

  业的定律包含两层意思:

  一、同类相应定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第一个「善」是指业,即行为,包括身、语、意的行为,好的行为就是善。「有善报」是指带来善果报心,体验到善果报。哪些是善果报?例如: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容颜俊俏、出身高贵、拥有财富、具影响力、富有智慧等,即我们所说的「福报」。能投生为梵天人或欲界天人,这是更殊胜的善报。为何会有这些善报?因为善业。

「恶有恶报」:第一个「恶」是指业,不善的、不好的行为称为恶业。「有恶报」是指带来苦的、不好的果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指造作了什么样的行为,就有可能要承受由它带来的结果。善业带来善的果报,不善业带来不善的果报。善因有善果,不善因有不善果,这就是因果。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

「诸比库,无有此事,绝不可能,若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能产生可爱、可乐、可意的果报,无有此事!

  诸比库,乃有此事,若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能产生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的果报,乃有此事!

  诸比库,无有此事,绝不可能,若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能产生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意的果报,无有此事!

  诸比库,乃有此事,若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能产生可爱、可乐、可意的果报,乃有此事!」(A.1.284-289)

  一个人造了不善业,他将要承受由此带来的苦果。一个人造的是善业,他也将会享受由此带来的乐报。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瓜,收成的也是苦瓜;种下甜瓜,收成的也是甜瓜。不可能种苦瓜收成甜瓜,也不可能种甜瓜收成苦瓜,更不可能种瓜却长出芋头来。

  二、因果相续定律——自作自受。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造的业负责。负责造业的是名法里的思心所。一旦造下了业,就会在名色相续流中形成一种行为影响力,称为「业力」(kammasatti)。一旦遇到因缘,业力就会发生作用。犹如一棵苹果树,只要没有拔除它的根,因缘成熟就会发芽、成长、结出苹果。这棵苹果树的苹果既不会长在梨树或桃树上,也不会长在其他苹果树上,必定是长在这棵苹果树上。又犹如你撒在自己田里的种子不会在别人的田里长出来。

  了解业的定律后,就要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体验到不好的果报时,自己要敢于承担,甘于承受,不要推卸责任给别人、推卸责任给外在的东西。例如一个女人长得丑陋,这并不是她的母亲想要把她生成那么丑陋,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得漂亮。为什么她会长得丑陋?因为业!造了业,因缘成熟就必须承受,这是业的定律。

  唯有出世间的业才会一造下立刻就成熟。出世间善心一旦生起,果报也立刻生起。但对于世间的业来说,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具足种种因缘才会成熟,而不会立竿见影,所以「果报」的巴利语vipāka有时也直译为「异熟」。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经常做好事,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有些人不务正业,喜欢贪小便宜,甚至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他们却飞黄腾达,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所以他们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假的。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后面紧跟著的那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虽然你现在种的是甜瓜,但是你正在品尝的是过去种下、现在收成的苦瓜。虽然现在他们正在种苦瓜,但他们正在品尝的是过去所种的甜瓜。这种业力所带来的「时间差」只能由自己去承受。刚刚种下的种子不可能一天、两天就结出果实来,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慢慢成长,最后才能结出果实。同样道理,不论是学习技术还是搞投资做生意,都不可能今天投入,明天或后天就得到回报。

  这就是业运作的法则。以下继续讨论业是如何具体运作的。

五、业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学习业的分类来了解业的运作。

  一种业:

  思即是业。

  佛陀说:「我说思即是业(Cetanāha? kamma? vadāmi)。」以心所来说,只有一种心所——思——才能称为业。

  两种业:

1. 善业(kusala kamma)——由善思造作的。

2. 不善业(akusala kamma)——由不善思造作的。

  也许有人会问:除了善业与不善业之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业?有没有无记业?我们复习一下心的分类就会有答案。心依本性可以分为四类:1.不善心,2.善心,3.果报心(vipākacitta),4.唯作心(kiriyācitta)。其中,不善心与善心都能造业,果报心与唯作心都属于无记(abyākata)。因为果报心是只能体验由过去所造之业成熟的心,纯粹只是承受、体验,其本身不能造业,所以不能说果报心是业。唯作心也纯粹只是做,而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痕迹,所以也不能称为业。因此,果报心和唯作心都是无记,不能叫做业。

  心也可以分为三种: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假如非要把无记心里的思也算作业的话,则也可以称为无记业。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心有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三种,但业却只有善业和不善业两种。

  三种业:

1. 身业(kāyakamma);

2. 语业(vacīkamma);

3. 意业(manokamma)。

  身业是通过身门所造作的行为,语业是通过语言所造作的行为,意业是通过心念所造作的行为。换言之,身业是通过身表(kāyavi??atti)表达出来的善或不善思,语业是通过语表(vacīvi??atti)表达出来的善或不善思,意业是呈现在意门里的善或不善思。这三种业是通过所表现的门来说的。

  这三业当中,哪种业最重?

  意业最重!

  佛陀在世时,有一种裸体外道叫耆那教(Jainism)。他们认为三业当中身业最重,即造作身体行为的果报最重,但佛陀说意业为最重。为什么呢?因为有些行为并没有动机,这种行为是不构成业的。但是,当你极度憎恨一个人时,尽管还没有付诸身体的行动或通过语言的表达,但你在心里已经造了很强的业。例如一个人想杀死自己的仇人,但是找不到机会,尽管如此,他已经造了业。所以说,身业与语业唯有在意业(思,即动机)的操纵下才构成业。善业、不善业都一样。没有思的主导,只是身体行动或语言将不能造业。然而,即使没有身或语的表达,纯粹的意念也是造业。

  正如佛陀在《法句》第1颂中说:

?Manopubba?gamā dhammā, manose??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dukkhamanveti, cakka?va vahato pada?.?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如此苦随彼,如轮随兽足。」(Dhp.1)

  对于受蕴、想蕴、行蕴三种名蕴,意(心识)走在它们的前面。意是它们的主人、首领,唯有意才能完成造业。如果一个人拥有贪婪等三种意恶行,才会说出虚妄语等四种恶语,或者造作杀生等三种身体的恶行。当他所做的这些身语意三种恶业成熟,堕落四恶趣或投生为暗愚之人等的痛苦将会跟随著他,犹如牛车的轮子紧跟随著牛的脚印一样。

  佛陀又在第2颂中说:

?Manopubba?gamā dhammā, manose??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sukhamanveti, chāyāva anapāyinī.?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如此乐随彼,如影随于形。」(Dhp.2)

  对于受、想、行三种名蕴,意(心识)走在它们的前面。意是它们的主人、首领,唯有意才能完成造业。如果一个人拥有无贪等三种意善行,以此意行而造作四种语善行和三种身善行。当他所做的这些身语意三种善业成熟,就能投生到天人善趣。善业能带来快乐,犹如影子紧跟著身形一样。

  因此在三业当中,意业是最重要的。

  四种业:

  业可以依产生的作用、成熟的时间、成熟之地和成熟的先后顺序而分为四类,每一类又各分为四种,因此共有16种业。

图表2:四类四种业总览

依产生的作用

依成熟的顺序

依成熟的时间

依成熟之地

1

令生业

重业

现法受业

不善业

2

支持业

惯行业

次生受业

欲界善业

3

阻碍业

近死业

后后受业

色界善业

4

毁坏业

已作业

无效业

无色界善业

  业的四分法涉及到业的具体运作,这将在下一讲学习。」


谢邀!首先肯定的回答,业力和积德的标准不是按照人的价值观来判断的。

以下,根据问者的脉络一步步来回答。并不是出自佛学经典原文,而是出自我现在所知道的常识。

业力评判标准是人的标准还是天道的标准?

业力是佛教术语,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佛教说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这六道的轮转都是业力在起作用。很明显,人间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人间的道德标准又只是人间善恶的一部分,所以,人间道德远远不能形成业力的标准。以人为中心的傲慢思想在这里没有土壤,天道的道德也不能涵盖业力的标准。

人类各时代和各地域对于道德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的。而业力所依据的善恶有恒定不变的内容。

比如说我们说食物链有他的规律,自然界的杀戮也许促进了物种的繁荣,人类的欲望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我们的道德标准中这是善的,但在天道的标准中这是一场笑谈,在统摄六道轮回的业力中这些连记录都没有。它并不管文明的范畴。

业力记录什么呢?

比如杀人,它并不记录和评判你杀人的意义,因为那属于文明的范畴,它只知道,一切六道众生,都是贪生怕死,趋利避害,都希望离苦得乐,顺应这些,就是善,违逆这些,就是恶。

比如,别人或动物不想死而你杀了他(它),他必然恨你,这就形成恶的业力。即使这个人恶贯满盈,他还是不想死,你剥夺他的生命,他还是恨你,这仍然是恶。所以,即使是佛陀,他前世曾经在一场鱼族杀戮中敲鱼头三下,仍要得三日头疼的果报。

生态的繁荣和人类事业的伟大只是人类的标准,业力不管这些,它只管你在这些过程中顺应了自己和别人以及众生的善还是顺应了恶。

个体在六道轮回中会形成自己的业力综合体系,在体系的牵引下走向你的下一道,善的业力大自然上升,为天,为人。恶的业力大自然堕落,为鬼,为地狱。受尽业报,才得新的轮回。

这是非常庞大的系统,非人力所能穷尽,我们凡人最基本的可以做到换位感受,尽量为善。

当然,我们人道和天道的一切众生,善的业力大到可以认识业力,学习,修行,进而超越,虚化业力,成为不受业力牵扯的觉悟者,因为,毕竟业力属于无常的范畴,没有自性,终归虚幻!


谢邀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困惑过,现在其实我依然还在困惑,佛经讲的应该行解并进,实践出真知,实际上困扰于这个问题的时候,一般应该会有价值观相左的人在束缚你,人的价值观多种多样,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享乐主义,禁欲主义等,大部分人活著的目的实际在于让肉体和精神获得愉悦,继续推而广之,即是让身边的人获得那些愉悦,并避免痛苦,这是人的本能。

杀生是造业,布施是积德,孝顺是积德,但是如上种种都应当有智慧加以调伏,实际上,人类为了自身的存在,是不可能不杀生的,细菌病毒亦是生命,杀害可能威胁自身生命的物种,是生命体的本能,生命产生和进化的源动力就是消灭异己,扩张自身,壮大自身,假使有一天老鼠发生进化,可以与人类竞争或者消灭人类,人类必然是要与之一战的,但是从宇宙选择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人类成为了万物的主宰,即是人类的智慧和德行,动物会为了食物互相厮杀,人类却能以智慧避免厮杀,学会了分享,于是人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主宰地球万物,但人类或许会灭亡于将来的一次小行星撞击,或者是太阳毁灭,从这些地方可以辩证的了解宇宙的规律,宇宙即是按客观的规律在运行著,天道有情,才有了生命,天道却又客观,遵守自然定律。因此,业力和积德,只有将其糅合于天道,才能通达,实际上,业力和积德主要是从因果论上来说,你积下邪淫的因,必然得多病破财的果报,你慈心于物,便得到身心健康的果报。人立足于天地之间,只有顺应天道才可以避免痛苦,业力和积德也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来衡量,站的角度不同,那么得到的见解便不同,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们人和苍蝇一样,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由原子构成,原子拆开是中子质子,中子质子再拆开是夸克,夸克再拆开是破碎的能量体,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称之为弦理论,我们的身体由这些微尘构成,最后依然要归于微尘,我们的意识也包含于整个宇宙之内,然而宇宙亦不是生命无限的,也会走向终结。我们活著,还是应该践行佛陀教授我们的六波罗蜜,不断修持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


业力不是以人的价值 去判定的,佛陀是业果规律的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比如用火烧手,手会痛这是自然规律,不是谁定的,也不是谁创造的。

总的来说,这个业将来成熟后会感乐受乐果,这个业就是善业,反之这个业将来成熟后是苦受苦果,这就是恶业。

给你举个例子:在大多数人的价值中,有个很坏的杀人犯,然后某个侠客或什么人除暴安良将他除掉,这很多时候是正义的。但在业果上看这是恶业,将来会感苦果。因为将来会感苦果,所以这就是恶业。

总的来说,业果有四大决定:

一:恶业感苦果,善业感乐果,丝毫不差,一个有情在夏天吹来一阵风感到凉快的乐受都是过去的善业所感。听到一句违耳的话带来的苦受都是过去的恶业所感。

二:业增长广大,小小的恶业会感大的苦果,善业亦复如是。

三:不作不得,没造那个业不会感那个果

四:已作不失,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已造的业不会消失,等因缘成熟必会感果,但也许时间极长短到此生,长到几亿亿亿。。。年。


人的起心动念和别人对你的起心动念(记忆)就是业力,自己的起心动念decides你上天还是入地。已经自己的言行。人的想法会有能力,言行举止就是将能量投射出了多少


佛法的一切智及业障来自众生对相法的解脱与耽著,相法的另一称呼为「色法」,最著名的是心经上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是色法?所现所见,例如我们本身(包含意识精神),我们眼中的宇宙接触的世界等等。

色法世界,也可叫物理世界,分色界与欲界及无色界。色界是形容处处讲究物理最完美状态的世界,属于高级或神级文明。欲界反之,为追求进化或进步中的世界。无色界,属于微细物理(能量)世界,例如当下我们知道的量子以及更加微细的存在。三界又各有细分,地球为欲界里的文明,等级不高。

众生皆通过修行对治相执(我执),没有生来就是佛陀的,但可以即身成为佛陀,这便为利根,修行又称次第,指执著消除智慧呈现的过程。普通大众基本无法摆脱色法,才有轮回一说,也就是寄托未来的可能性,而轮回就指微细及更微细的因果世界,所三界里的无色界,可独立为整体世界高高挂起也可下放到每个众生的个体轮回世界,简称灵魂或精神体及意识形态。六道为三界的另一解说版本。

谢邀!


业力不是,业力是维系因果的力量,一个因产生必然会得到一个果,这个「必然」就是业力。

价值判断对积德有一定的影响,积德来源于行善,这里需要注意「行善」和道德无关,「行善」的标准是合理或不合理!列如:野外遇到老虎,躲开是合理的(善),踢老虎屁股是不合理的(不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