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罪過算是造孽呢,什麼樣的好事算積德呢,有人說你殺人放火是造孽,你會入地獄的,你死了之後會怎麼怎麼樣,你做好事,你會得到什麼樣的福報,但是

我想問一下,你對這個業力,和德行的評判標準是什麼,是以人為標準還是以天道為標準的呢,

變形金鋼裏有這樣一句話,不管在宇宙的哪個地方,你們人類都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那麼問題來了,那些什麼是業力,及積德不都是以人的價值觀為標準的嗎?你們是不是太把自己當回事了,認為人是天地的中心了,認為人的價值觀就是天地的價值觀了?

那麼如果以天道角度來看,一個人殺人放火,這算什麼呢,對於我們人來說,這小子,造孽,而對於天道呢,這可能,都不算事吧,又何來報應一說呢

而積德,我也有一些想法,比如狼喫兔子,這是一條食物鏈,雖然很殘酷,但卻促進了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這會讓兩個族羣更繁榮,同理,如果有一天,一個人,屠戮了全人類,但確使天地更加繁榮,那麼這個人,是積德還是會有很大的罪過呢,

積德,與業力,或許僅僅只是以人的價值觀去評判的,或許跟本沒有,或許天道的評判標準和人的價值觀跟本不一樣


你好,朋友。

此問先前與友人正好提及過,也與你分享。

一切種子識,於生自體雖有凈、不凈業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

於生族姓、色力、壽量、資具等果,即凈、不凈業為最勝因。

又諸凡夫,於自體上計我、我所及起我慢。

一切聖者觀唯是苦。

——《瑜伽師地論》

此段經文的解讀如下:

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種子,在其受報時雖皆有凈、不凈業等做因緣,但執著戲論是其現行最強的因緣。而在種姓、外貌、壽命、資量福德等果報上,凈、不凈業是其現行最強的因緣。凡夫在身心上執著有我、我所及虛妄的我慢,一切聖者觀此皆是苦。

或解讀為:

從藏識中種種業的角度來看,樹立正見是最為關鍵的。從正報依報(身根器世間)的角度來看,持種種戒及行種種善法是最重要的。而凡夫但凡不能明白其實無我、我所、虛妄的我慢,那在智者看來,凡夫所作的一切,就都是苦,無真實義。

或解讀為:

只要樹立了正見,即知一切業本不實,不復再造,從而轉凈藏識,轉識成智,所以無憂無懼。只要以戒為師、行善無盡,那就無須擔憂來生受生何處、以何身受生,因為善因緣起善果,萬劫不亡。所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但最關鍵的是:一切修行皆是為了明白無我、無我所等,破除藏識中最根深蒂固的這種戲論幻覺,否則苦果還是會來,因為因地並不是全然如法。所以,真正的解脫中,一絲的錯誤都不會允許存在,證到就是證到,自欺就仍是凡夫。

願能為你解惑。


題主的這個問題太妙了。

佛教裏的善惡標準其實非常人性化,直觀,簡單,就是導致的結果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前者為善,後者為惡。

比如,你作為一匹狼,咬死了一隻兔子,兔子的感覺當然是痛苦的。那麼基於「因果不虛」的原理——類似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這種痛苦的感受會在輪迴中反彈到你自己的感受中。

至於這和這個經歷者是人、天人、畜生啥物種都沒有關係,和自然界食物鏈,等等,也都沒有關係。

當然,這是基於你相信六道輪迴,因果不虛的基礎上,否則非要堅持自己、狼、兔子都是一堆化學元素而已,那探討也就沒有意義了。

當然,佛教在討論業力福德是時候,並不侷限於物質層面的操作,更看重「心念」,也就是出於何種目的。佛陀在成佛前的某一世,因為不想讓一個準備殺掉幾百號人的強盜死後墮入地獄,緊急情況下選擇殺掉了那個強盜——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完全是出於利益他人犧牲自己的心,雖然舉動是殺人,但結果是積累了無量的福德。又有人說,那好呀,我也這樣想然後去胡作非為吧,不可能的。其實到底出於何種目的,自私還是無私,還是皆有之,自己心裡門清。


佛法的善惡首先是發心,如果我們的心處於貪嗔癡慢疑的狀態下,那麼就是不善心,不善心所推動的行為就是不善行。反之我們的心如果沒有貪嗔癡慢疑,那麼就是善心,善心下的行為就是善行。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心,是諸佛教。其核心就是「自凈其心」,心無貪嗔癡慢疑。


好問題!!!!

根據我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理論的學習和研究,佛教中的業是非常精確的,不是根據人的價值觀來判斷的,也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露出肩膀都是罪,但是現在抖音上的漂亮小姐姐不露出肩膀才稀奇,為什麼沒人指責她們?因為時代變了,人們的價值觀也在變,所以不會用古代的眼光去對待現代人。

而佛教呢?有沒有這種現象?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呢?根據我的學習,答案是不會。業的定義也不會變。不善心就是不善心,本身不是靠人的價值觀來定義的。以最常見的不善心——貪的定義、嗔的定義來說,都很精確。你的心屬於哪一類很容易辨別。並不會因為古代現代中國外國而有所區別。有了不善心就有不善業,就有不善業的果報。所以,狼喫兔子,如果是喫活兔子,必然是嗔根心,自然是不善果報。一個人為了救人而殺人行不行?按照佛教的理論,殺人是肯定有惡果報。救人是有善果報。這兩個不會抵消,而是各自成熟。人世間有很多福報很好的人,比如美麗、有錢、幸福,但是短命,我個人覺得這就是善業、惡業各自成熟的例子。一個窮人,很窮很累,但是他可能很長壽,也是另一種例子。總之,業的運作是定律,是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是佛教的理論。

更詳細解答,我推薦 瑪欣德尊者的《阿毗達摩講要》

摘錄如下====================================================================================

「貪的特相是執著對象。作用是黏住對象,好像肉黏著鍋一樣,很難拔出來。現起為心不肯放棄對象。近因是認為導致束縛的對象有樂味。」嗔的定義「瞋的巴利語叫pa?igha,就是排斥的意思。它的特相是厭惡、憎恨、憤怒、煩躁與生氣。作用是燒毀依處,這裡所說的依處是它們生起的名色法。」

」下面我們將講兩組不同種類的心。我們先講只會生起於不善心當中的不善心所。不善心所有14種,它們伴隨著不善心一起生起。在美心、果報心和唯作心裡並不存在不善心所。

  先講「不善」兩個字。不善,巴利語akusala。kusala是善,akusala是不善,相當於「惡」。為什麼稱為不善呢?因為這些心在品質上、在道德上是應當受斥責的,同時這些心被造作之後,將會帶來不好的、苦的果報,所以稱為不善。

  不善心所有14種,包括4種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和10種雜不善心的心所。通一切不善心心所是所有的不善心都有的4種心所。10種雜不善心心所裏的「雜」和前面的一樣,它們在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但在某種情況下不會產生。

  不善心可以分為三大類:貪根心、瞋根心、癡根心。在貪、瞋、癡三類不善心裡,必定擁有四種不善心所,即通一切不善心所。這四個不善心所分別是癡、無慚、無愧、掉舉。十種雜不善心的心所又可分為四類:第一、在貪根心裡才會生起的心所為:貪、邪見、慢。第二、在瞋根心裡才會出現的心所為:瞋、嫉、慳、惡作。第三、昏沉與睡眠只有被動地造作不善的心裡才會有,只出現在「有行」的不善心裡。第四、疑只出現在癡根心裡。我們現在逐一地來學習這些不善心心所。。」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上)》

==============================================================================

三、什麼是業

  由什麼來決定有情的結生呢?由業。

  對於佛弟子來說,「業」應該是最熟悉不過了。佛弟子要相信四件事,哪四件呢?一、佛陀;二、法;三、僧;四、業果法則,也稱因果律。業果法則很重要,因為生命的運作取決於業果法則,佛陀所揭示的世間法就是由業果法則貫穿,稱為緣起(pa?icca-samuppāda)。雖然我們都相信業,但要詳細瞭解業,清楚業的運作,在這方面還有很廣闊的領域供我們深入學習。

  業(kamma),源於巴利語字根√kar-做,字面意思是「做、行為、造作」。kar加上後綴ma,梵語組合為karma,巴利語則讀為kamma。

  任何身、語、意方面有意志的行為(好或不好)都是業。表現在道德上稱為善業或不善業。在勝義諦上,業是指善與不善之思(kusala akusala cetanā)。在一種心裡,唯有思心所纔能夠造業。佛陀在《增支部》中說:

?Cetanāha?, bhikkhave, kamma? vadāmi. cetayitvā kamma? karoti - 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諸比庫,我說思即是業。因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A.6.63)

  在《上集》講到遍一切心心所的時候,其中有一種是思心所 (cetanā)。思心所的作用是造業。它不僅自己造業,而且可以組織其他心所一起造業,就如公司的經理一樣,既要自己工作,又要督促其他職員工作。同樣,思心所不僅自己執行認知對象的作用,還要促使其他心所一起運作。因為有了思(動機、意志),纔有身體的行動、語言的表達、心的思惟等。

  除了佛陀與諸阿拉漢之外,任何思都是業。

  佛陀與諸阿拉漢的心念裏雖然也有思心所,但是由於他們已經斷盡了煩惱,所以既沒有善速行,也沒有不善速行,他們的速行心只是唯作心。既然是唯作,就不會留下業。換言之,佛陀以及一切漏盡者雖然有身體的行為、語言的表達、心的思惟,但純粹只是造作而沒有業,不會留下任何業的種子(業力)。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速行心不是善就是不善,而無論善與不善,都屬於業。

  無意的、無唸的、無心的行為並不構成業,因為沒有造業的重要因素──思。

  這是判斷有沒有造業的一種方法。一個人走路時無意中踩死條蟲子,因為他沒有意圖(思)要把蟲子踩死,所以他既沒有造殺生的業,也沒有違犯殺生學處。甚至開車時魯莽撞死人,在法律上可能要追究責任,但是在業的範疇裏,因為不是故意撞死人,所以並沒有造殺生的業,也沒有違犯殺生學處。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殺人的思。

  在《律藏》裏講到:有很多比庫在進行建築,其中一位比庫不小心,失手掉下一塊石頭,砸死下面的一位比庫。佛陀說因為那位比庫沒有殺心,所以並沒有違犯殺人學處。

  因此,若沒有惡的、不善的意圖,就不會構成惡業、不善業。

四、業的定律

  業的定律(kammaniyāma)可以概括為:

Sabbe sattā, kammassakā, kammadāyādā, kammayonī, kammabandhū, kammapa?isara?ā, ya? kamma? karissanti kalyā?a? vā pāpaka? vā, tassa dāyādā bhavissanti.

  一切有情都是業的所有者,業的繼承者,以業為起源,以業為親屬,以業為皈依處。無論所造的是善或惡之業,都將是它的承受者。

「一切有情都是業的所有者」:業是所有眾生自己的財產,眾生是自己所造之業的主人。「業的繼承者」:眾生是業的繼承人,業是他們的遺產、財富,每個人所造之業最終是由自己來繼承、自己來承擔。「以業為起源」:業是眾生的起源、根源,生命也是由業帶來的。「以業為親屬」:業是眾生的親戚眷屬。「以業為皈依處」:業是眾生的皈依處、依止處。無論眾生所造的是善的或惡的業,都將是這些業的承受者。

  用通俗的話來說,業的定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

  業的定律包含兩層意思:

  一、同類相應定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有善報」:第一個「善」是指業,即行為,包括身、語、意的行為,好的行為就是善。「有善報」是指帶來善果報心,體驗到善果報。哪些是善果報?例如:長命百歲、身體健康、容顏俊俏、出身高貴、擁有財富、具影響力、富有智慧等,即我們所說的「福報」。能投生為梵天人或欲界天人,這是更殊勝的善報。為何會有這些善報?因為善業。

「惡有惡報」:第一個「惡」是指業,不善的、不好的行為稱為惡業。「有惡報」是指帶來苦的、不好的果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指造作了什麼樣的行為,就有可能要承受由它帶來的結果。善業帶來善的果報,不善業帶來不善的果報。善因有善果,不善因有不善果,這就是因果。

  佛陀在《增支部》中說:

「諸比庫,無有此事,絕不可能,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能產生可愛、可樂、可意的果報,無有此事!

  諸比庫,乃有此事,若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能產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的果報,乃有此事!

  諸比庫,無有此事,絕不可能,若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能產生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的果報,無有此事!

  諸比庫,乃有此事,若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能產生可愛、可樂、可意的果報,乃有此事!」(A.1.284-289)

  一個人造了不善業,他將要承受由此帶來的苦果。一個人造的是善業,他也將會享受由此帶來的樂報。俗話說得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苦瓜,收成的也是苦瓜;種下甜瓜,收成的也是甜瓜。不可能種苦瓜收成甜瓜,也不可能種甜瓜收成苦瓜,更不可能種瓜卻長出芋頭來。

  二、因果相續定律——自作自受。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造的業負責。負責造業的是名法裏的思心所。一旦造下了業,就會在名色相續流中形成一種行為影響力,稱為「業力」(kammasatti)。一旦遇到因緣,業力就會發生作用。猶如一棵蘋果樹,只要沒有拔除它的根,因緣成熟就會發芽、成長、結出蘋果。這棵蘋果樹的蘋果既不會長在梨樹或桃樹上,也不會長在其他蘋果樹上,必定是長在這棵蘋果樹上。又猶如你撒在自己田裡的種子不會在別人的田裡長出來。

  瞭解業的定律後,就要明白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體驗到不好的果報時,自己要敢於承擔,甘於承受,不要推卸責任給別人、推卸責任給外在的東西。例如一個女人長得醜陋,這並不是她的母親想要把她生成那麼醜陋,每個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得漂亮。為什麼她會長得醜陋?因為業!造了業,因緣成熟就必須承受,這是業的定律。

  唯有出世間的業才會一造下立刻就成熟。出世間善心一旦生起,果報也立刻生起。但對於世間的業來說,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具足種種因緣才會成熟,而不會立竿見影,所以「果報」的巴利語vipāka有時也直譯為「異熟」。

  可能有些人會說:「我經常做好事,為什麼還沒有得到好的結果?有些人不務正業,喜歡貪小便宜,甚至為非作歹、無惡不作,他們卻飛黃騰達,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所以他們覺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假的。但是他們沒有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後面緊跟著的那句:「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雖然你現在種的是甜瓜,但是你正在品嘗的是過去種下、現在收成的苦瓜。雖然現在他們正在種苦瓜,但他們正在品嘗的是過去所種的甜瓜。這種業力所帶來的「時間差」只能由自己去承受。剛剛種下的種子不可能一天、兩天就結出果實來,它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慢慢成長,最後才能結出果實。同樣道理,不論是學習技術還是搞投資做生意,都不可能今天投入,明天或後天就得到回報。

  這就是業運作的法則。以下繼續討論業是如何具體運作的。

五、業的分類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學習業的分類來瞭解業的運作。

  一種業:

  思即是業。

  佛陀說:「我說思即是業(Cetanāha? kamma? vadāmi)。」以心所來說,只有一種心所——思——才能稱為業。

  兩種業:

1. 善業(kusala kamma)——由善思造作的。

2. 不善業(akusala kamma)——由不善思造作的。

  也許有人會問:除了善業與不善業之外,還有沒有第三種業?有沒有無記業?我們複習一下心的分類就會有答案。心依本性可以分為四類:1.不善心,2.善心,3.果報心(vipākacitta),4.唯作心(kiriyācitta)。其中,不善心與善心都能造業,果報心與唯作心都屬於無記(abyākata)。因為果報心是隻能體驗由過去所造之業成熟的心,純粹只是承受、體驗,其本身不能造業,所以不能說果報心是業。唯作心也純粹只是做,而不會留下任何業的痕跡,所以也不能稱為業。因此,果報心和唯作心都是無記,不能叫做業。

  心也可以分為三種: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假如非要把無記心裡的思也算作業的話,則也可以稱為無記業。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心有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三種,但業卻只有善業和不善業兩種。

  三種業:

1. 身業(kāyakamma);

2. 語業(vacīkamma);

3. 意業(manokamma)。

  身業是通過身門所造作的行為,語業是通過語言所造作的行為,意業是通過心念所造作的行為。換言之,身業是通過身表(kāyavi??atti)表達出來的善或不善思,語業是通過語表(vacīvi??atti)表達出來的善或不善思,意業是呈現在意門裡的善或不善思。這三種業是通過所表現的門來說的。

  這三業當中,哪種業最重?

  意業最重!

  佛陀在世時,有一種裸體外道叫耆那教(Jainism)。他們認為三業當中身業最重,即造作身體行為的果報最重,但佛陀說意業為最重。為什麼呢?因為有些行為並沒有動機,這種行為是不構成業的。但是,當你極度憎恨一個人時,儘管還沒有付諸身體的行動或通過語言的表達,但你在心裡已經造了很強的業。例如一個人想殺死自己的仇人,但是找不到機會,儘管如此,他已經造了業。所以說,身業與語業唯有在意業(思,即動機)的操縱下才構成業。善業、不善業都一樣。沒有思的主導,只是身體行動或語言將不能造業。然而,即使沒有身或語的表達,純粹的意念也是造業。

  正如佛陀在《法句》第1頌中說:

?Manopubba?gamā dhammā, manose??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dukkhamanveti, cakka?va vahato pada?.?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

   如此苦隨彼,如輪隨獸足。」(Dhp.1)

  對於受蘊、想蘊、行蘊三種名蘊,意(心識)走在它們的前面。意是它們的主人、首領,唯有意才能完成造業。如果一個人擁有貪婪等三種意惡行,才會說出虛妄語等四種惡語,或者造作殺生等三種身體的惡行。當他所做的這些身語意三種惡業成熟,墮落四惡趣或投生為暗愚之人等的痛苦將會跟隨著他,猶如牛車的輪子緊跟隨著牛的腳印一樣。

  佛陀又在第2頌中說:

?Manopubba?gamā dhammā, manose??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sann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 sukhamanveti, chāyāva anapāyinī.?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凈意,或說或行動,

如此樂隨彼,如影隨於形。」(Dhp.2)

  對於受、想、行三種名蘊,意(心識)走在它們的前面。意是它們的主人、首領,唯有意才能完成造業。如果一個人擁有無貪等三種意善行,以此意行而造作四種語善行和三種身善行。當他所做的這些身語意三種善業成熟,就能投生到天人善趣。善業能帶來快樂,猶如影子緊跟著身形一樣。

  因此在三業當中,意業是最重要的。

  四種業:

  業可以依產生的作用、成熟的時間、成熟之地和成熟的先後順序而分為四類,每一類又各分為四種,因此共有16種業。

圖表2:四類四種業總覽

依產生的作用

依成熟的順序

依成熟的時間

依成熟之地

1

令生業

重業

現法受業

不善業

2

支持業

慣行業

次生受業

欲界善業

3

阻礙業

近死業

後後受業

色界善業

4

毀壞業

已作業

無效業

無色界善業

  業的四分法涉及到業的具體運作,這將在下一講學習。」


謝邀!首先肯定的回答,業力和積德的標準不是按照人的價值觀來判斷的。

以下,根據問者的脈絡一步步來回答。並不是出自佛學經典原文,而是出自我現在所知道的常識。

業力評判標準是人的標準還是天道的標準?

業力是佛教術語,謂不可抗拒的善惡報應之力。佛教說六道輪迴,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這六道的輪轉都是業力在起作用。很明顯,人間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人間的道德標準又只是人間善惡的一部分,所以,人間道德遠遠不能形成業力的標準。以人為中心的傲慢思想在這裡沒有土壤,天道的道德也不能涵蓋業力的標準。

人類各時代和各地域對於道德的理解是不斷變化的。而業力所依據的善惡有恆定不變的內容。

比如說我們說食物鏈有他的規律,自然界的殺戮也許促進了物種的繁榮,人類的慾望也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在我們的道德標準中這是善的,但在天道的標準中這是一場笑談,在統攝六道輪迴的業力中這些連記錄都沒有。它並不管文明的範疇。

業力記錄什麼呢?

比如殺人,它並不記錄和評判你殺人的意義,因為那屬於文明的範疇,它只知道,一切六道眾生,都是貪生怕死,趨利避害,都希望離苦得樂,順應這些,就是善,違逆這些,就是惡。

比如,別人或動物不想死而你殺了他(它),他必然恨你,這就形成惡的業力。即使這個人惡貫滿盈,他還是不想死,你剝奪他的生命,他還是恨你,這仍然是惡。所以,即使是佛陀,他前世曾經在一場魚族殺戮中敲魚頭三下,仍要得三日頭疼的果報。

生態的繁榮和人類事業的偉大隻是人類的標準,業力不管這些,它只管你在這些過程中順應了自己和別人以及眾生的善還是順應了惡。

個體在六道輪迴中會形成自己的業力綜合體系,在體系的牽引下走向你的下一道,善的業力大自然上升,為天,為人。惡的業力大自然墮落,為鬼,為地獄。受盡業報,才得新的輪迴。

這是非常龐大的系統,非人力所能窮盡,我們凡人最基本的可以做到換位感受,盡量為善。

當然,我們人道和天道的一切眾生,善的業力大到可以認識業力,學習,修行,進而超越,虛化業力,成為不受業力牽扯的覺悟者,因為,畢竟業力屬於無常的範疇,沒有自性,終歸虛幻!


謝邀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困惑過,現在其實我依然還在困惑,佛經講的應該行解並進,實踐出真知,實際上困擾於這個問題的時候,一般應該會有價值觀相左的人在束縛你,人的價值觀多種多樣,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享樂主義,禁慾主義等,大部分人活著的目的實際在於讓肉體和精神獲得愉悅,繼續推而廣之,即是讓身邊的人獲得那些愉悅,並避免痛苦,這是人的本能。

殺生是造業,佈施是積德,孝順是積德,但是如上種種都應當有智慧加以調伏,實際上,人類為了自身的存在,是不可能不殺生的,細菌病毒亦是生命,殺害可能威脅自身生命的物種,是生命體的本能,生命產生和進化的源動力就是消滅異己,擴張自身,壯大自身,假使有一天老鼠發生進化,可以與人類競爭或者消滅人類,人類必然是要與之一戰的,但是從宇宙選擇的角度來說,為什麼人類成為了萬物的主宰,即是人類的智慧和德行,動物會為了食物互相廝殺,人類卻能以智慧避免廝殺,學會了分享,於是人類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主宰地球萬物,但人類或許會滅亡於將來的一次小行星撞擊,或者是太陽毀滅,從這些地方可以辯證的瞭解宇宙的規律,宇宙即是按客觀的規律在運行著,天道有情,纔有了生命,天道卻又客觀,遵守自然定律。因此,業力和積德,只有將其糅合於天道,才能通達,實際上,業力和積德主要是從因果論上來說,你積下邪淫的因,必然得多病破財的果報,你慈心於物,便得到身心健康的果報。人立足於天地之間,只有順應天道纔可以避免痛苦,業力和積德也不能用普通人的眼光來衡量,站的角度不同,那麼得到的見解便不同,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我們人和蒼蠅一樣,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由原子構成,原子拆開是中子質子,中子質子再拆開是夸克,夸克再拆開是破碎的能量體,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稱之為弦理論,我們的身體由這些微塵構成,最後依然要歸於微塵,我們的意識也包含於整個宇宙之內,然而宇宙亦不是生命無限的,也會走向終結。我們活著,還是應該踐行佛陀教授我們的六波羅蜜,不斷修持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業力不是以人的價值 去判定的,佛陀是業果規律的發現者,而不是創造者,比如用火燒手,手會痛這是自然規律,不是誰定的,也不是誰創造的。

總的來說,這個業將來成熟後會感樂受樂果,這個業就是善業,反之這個業將來成熟後是苦受苦果,這就是惡業。

給你舉個例子:在大多數人的價值中,有個很壞的殺人犯,然後某個俠客或什麼人除暴安良將他除掉,這很多時候是正義的。但在業果上看這是惡業,將來會感苦果。因為將來會感苦果,所以這就是惡業。

總的來說,業果有四大決定:

一:惡業感苦果,善業感樂果,絲毫不差,一個有情在夏天吹來一陣風感到涼快的樂受都是過去的善業所感。聽到一句違耳的話帶來的苦受都是過去的惡業所感。

二:業增長廣大,小小的惡業會感大的苦果,善業亦復如是。

三:不作不得,沒造那個業不會感那個果

四:已作不失,在沒有對治的情況下,已造的業不會消失,等因緣成熟必會感果,但也許時間極長短到此生,長到幾億億億。。。年。


人的起心動念和別人對你的起心動念(記憶)就是業力,自己的起心動念decides你上天還是入地。已經自己的言行。人的想法會有能力,言行舉止就是將能量投射出了多少


佛法的一切智及業障來自眾生對相法的解脫與耽著,相法的另一稱呼為「色法」,最著名的是心經上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是色法?所現所見,例如我們本身(包含意識精神),我們眼中的宇宙接觸的世界等等。

色法世界,也可叫物理世界,分色界與欲界及無色界。色界是形容處處講究物理最完美狀態的世界,屬於高級或神級文明。欲界反之,為追求進化或進步中的世界。無色界,屬於微細物理(能量)世界,例如當下我們知道的量子以及更加微細的存在。三界又各有細分,地球為欲界裏的文明,等級不高。

眾生皆通過修行對治相執(我執),沒有生來就是佛陀的,但可以即身成為佛陀,這便為利根,修行又稱次第,指執著消除智慧呈現的過程。普通大眾基本無法擺脫色法,纔有輪迴一說,也就是寄託未來的可能性,而輪迴就指微細及更微細的因果世界,所三界裏的無色界,可獨立為整體世界高高掛起也可下放到每個眾生的個體輪迴世界,簡稱靈魂或精神體及意識形態。六道為三界的另一解說版本。

謝邀!


業力不是,業力是維繫因果的力量,一個因產生必然會得到一個果,這個「必然」就是業力。

價值判斷對積德有一定的影響,積德來源於行善,這裡需要注意「行善」和道德無關,「行善」的標準是合理或不合理!列如:野外遇到老虎,躲開是合理的(善),踢老虎屁股是不合理的(不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