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帮我拿一下快递」就比「你帮我去拿一下快递」语气更缓和,可否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祈使句都是省略主语的呀,英语也一样


只有两个人对话,没有「你」不会引起混淆,但多人对话则必须有「你」,以便明确行为施动对象。明确施动对象本身就是强调「行为责任「,多用于上级指派、谈判定责等场景。


因为用「你」表示你太直白了,中文和日语有太多方式绕过你这个字来表示你这个人了。日语最简单的表示你的方式就是用敬语,要帮忙提行李吗,这都知道是对你说。直接说你出来就真的太直白了,就像喊你不喊绰号,直接叫名字,都是很生分的。什么叫亲近,就是外人没反应过来是叫你的时候,你已经回应ta了哟。


泻药

语言小白强答一波

首先从语感上来讲,

在和对方说话的时候,只有「你」 和 「我」,所以这不需要强调到底是谁,一般对话者都可以从语境分析清楚。而额外加了指向性明确的「你」或「我」,会把对方和自己分得很开,会变成额外的「强调」,给人一种不太礼貌的感觉。(其实在中文对话中还是经常会出现「你」和「我」的。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有时不加总会觉得表意不明。但是当我学了日语后,当听到生硬的区分「你」和「我」,总是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强调在句子中是很重要的,例如:

1. 他去羽毛球馆

2. 他去了羽毛球馆

3. 他去羽毛球馆了

4. 他去了羽毛球馆了

5. 他,去羽毛球馆

从这五句话中都能比较容易的看出被强调的对象。

然而看上面的第2,3,4句,第2句强调「去了」,3 强调「羽毛球馆」,而 4 有两处强调的地方,过多强调,反而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个人感觉有点类似于抱怨/责怪/委屈...)同理,在1对1交谈的时候,在不必要明确的主语的时候,加入「你」或「我」会使句子隐约地强调多余,导致「听起来感觉怪怪的」

第二点,从社会方面来讲.

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是「集体主义」,中国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全班同学的利益是集合在一起的,例如当某同学上课说话的时候,老师可能会说:

「你知道你说一分钟话,耽误了全班同学多少时间吗?全班有40个人,你说1分钟,就耽误了别人40分钟。每个人说一分钟话,这节课就不要上了」

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有遇到过类似经历。这正是表明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为集体利益主义,个人每做的一件事都有关乎整个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喜欢更希望听到的是「我们」,而不是「你」和「我」。因为「你」或「我」,在1v1对话中把自己和对方割裂,增加了距离感。

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道托福口语考试题,题目大概是「为什么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你认为好处是什么?」 这题亚洲人普遍得分较低。

为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穿校服 - 国内学生从小就被教育穿校服是为了消除衣著上的贫富差距;更容易辨认是本校学生;穿著一样也许会使学生们更有凝聚力;一眼望去非常整齐......

所以当我们一看到「穿校服」、「好处」的时候,神经已经敏感的回忆到了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穿校服的理由。

然而,老师告诉我们要穿校服,是为集体利益而考虑的。但是题目里,赫然写的是「你认为」,而不是「学校认为」、「老师认为」。

那么应该答什么呢?

答你自己的感受啊!

「穿校服的好处在于,每天早上起来不用纠结于穿什么衣服,有利于节省我的时间」

「穿了万年不变的校服,就不用花多余的钱买其他的衣服了,更省钱」(并不觉得)

总而言之,在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多的人是「利己主义者」,这不代表他们自私,而是很多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需求。可能这也是一个原因,欧美语言里语法复杂多变,该加「你」或「我」的地方不加就是错吧。

作者小白,本文里也许有某些学术性错误、认知型错误,还求各位大佬轻喷,并欢迎指正!


日语中、并不是不用你…只是觉得叫名字来的指向性更明确。在只有俩个人的对话中可以做到完全不用「你」。


增加了「你」感觉更有指向性吧。除却在一群人中使用你为了区别,其他地方的使用「你」有这个命令语气的成分在。


祈使句本来就不需要「你」。印欧语普遍也不用。面对面说话,都知道叫听者做。

一种语言有敬语的话,「你」不是敬语,所以听起来不那么客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