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本身鋼鐵和石油資源就比較有限了。而且比起德國來說日本的資源應該更加緊張吧。在這種條件下日本為何還要堅持大艦理論?


首先歷史沒有假如。其次看待歷史一定不要以馬後炮的眼光來看,就像我們現在看一夫多妻制很可笑,但在醫學不發達平均年齡並不長的的過去一夫多妻制確實可以最大限度確保物種的延續。

為什麼日本帝國海軍沒有大力發展潛艇?因為二戰前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大力發展潛艇。。。軍官不能預見未來,在二戰前幾乎所有國家都認為傳統的炮艦,及戰列艦巡洋艦等才是未來海戰的主流,潛艇不過是個輔助艦而已。類似於鄧尼茨這種能看到潛艇潛力的海軍將領屈指可數,且就算有也到不了能改變海軍發展的位置。

舉例來講二戰潛艇戰最焦灼的大西洋之戰,實際上德國在1941年初,及法國投降了已經半年之久後,在大西洋巡邏的U艇數量還不到20艘。

U艇數量在1941年5月後才開始瘋漲到過百,原因很簡單,5月27日俾斯麥號戰列艦沉沒。德國斥巨資打造的終極「破交」戰列艦到了海底,外加上之前各類破交水面艦艇被英國優勢水面兵力圍殺,實際上的資金限制和行動教訓迫使德國轉投潛艇為主的破交戰。

諷刺的是U艇對盟軍商船造成了遠超水面戰艦造成的損失,對德國水面艦艇的絞殺反倒因為蝴蝶效應讓英國的航運更難了。。。

同樣二戰另一潛艇使用成功的例子美國海軍,實際上在戰前也沒造多少潛艇。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整個美國海軍服役的潛艇只有下圖中左邊這麼一點,不少還是服役20年的老貨。

後來在二戰中立功的貓鯊級潛艇,幾乎都是在1941和42年才開始建造的。理由也很簡單,珍珠港偷襲後整個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都趴窩了,只有航母和潛艇部隊能出動。

從這裡也能看出二戰潛艇使用最成功的美德兩國都在某種意義上被逼的而不是主動選擇的大力發展潛艇。

且單從潛艇技術和艇員熟練度上,日本潛艇部隊都是二戰各國潛艇部隊中的佼佼者。"艦隊潛艇」龐大體型的優勢使其續航能力遠超美德的潛艇,事實上在戰後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服役前,I-400都是人類造過的最大的潛艇。

日本潛艇部隊之所以表現不佳,是因為戰略上的安排使得潛艇部隊過於注重「艦隊決戰」中的任務,而忽視了潛艇諸如情報獲取,摧毀商船,制海等的其他任務。

為反制二戰前美國制定的援助菲律賓的「橙色作戰計劃」,日本的潛艇部隊要負責在小笠原群島和關島之前的區域內打擊美國艦隊削弱數量,為主力戰列艦在菲律賓海進行「艦隊決戰」打下基礎,這也是日本海軍潛艇部隊瘋狂訓練的原因。配合上當時非常先進的95式氧氣魚雷,日本潛艇在二戰中擊沉了不少的盟軍軍艦,I-19擊沉胡蜂號航母更一度讓美國整個太平洋只有企業號一艘航母。

同樣諷刺的正是因為「大力發展」了針對水面作戰部隊的潛艇部隊,才導致日本海軍的潛艇部隊沒有餘力像美德那樣完成對敵對國家商船和航運的打擊。

更何況哪怕在錯誤的戰略定位和資源分配下,日本帝國海軍依然建造了一隻非常龐大的潛艇部隊,絕非印象中簡單的」不大力發展潛艇「。


提問錯誤。

毫無疑問的是在二戰期間日本海軍擁有潛艇的型號比任何國家都多。日本潛艇類別、型號繁雜,其中包括人操魚雷、小型特攻潛艇、中程潛艇、大部分由陸軍使用的補給潛艇、大部分可以攜帶一架水上飛機的遠程艦隊潛艇和具有水下高航速航行能力的潛艇和可以搭載多架轟炸機的大型潛艇。

因為太平洋海域廣闊,舊日本海軍的潛艇都具有艇身長、續航力遠的特點。許多日本潛艇的續航力都超過了2萬海里,自持力超過了100天。事實上在核動力潛艇出現以前,日本保持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潛艇的記錄。

該型潛艇長400多英尺,水下排水量超過了5000噸,續航力達到3.75萬海里/14節。該型潛艇還可以攜帶3架水上飛機轟炸機。

這是迄今為止歷史上只有該型潛艇才具有的能力而英、美和德國的潛艇都不具備攜帶水上轟炸機的能力。在二戰期間,世界各國共建造了56艘排水量超過3000噸的潛艇,其中日本建造了52艘。日本建造了56艘續航力超過2萬海里/10節的潛艇,而盟國沒有一艘與此相當的潛艇。到1945年為止,日本建造了世界上所有的39艘動力裝置功率超過1萬馬力的柴電推進潛艇、世界上所有57艘水面航速超過23節的柴電推進潛艇。此外日本海軍還建造了比任何國家的作戰潛艇水下航速都快的潛艇。日本海軍的78艘小型特攻潛艇水下航速達到了18.5-19.5節,其它110艘日本潛艇的水下航速也達到了16節。到二戰結束,日本海軍建造的4艘中型潛艇的水下航速居然達到了19節。這遠遠超過了同期即將服役的德國海軍XXI潛艇水下航速17.5節的速度。其實在1938年初,日本的71號試驗潛艇的水下航速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1節的速度。

在二戰期間,日本潛艇還擁有世界上性能最好的95式魚雷。與使用壓縮空氣和酒精作為氧化劑和燃料的其它國家的魚雷有所不同,日本95式魚雷使用純氧和煤油作為氧化劑和燃料。這一特點使95式魚雷的射程是盟軍魚雷的3倍,而且因為減少了廢氣的排放使盟軍很難發現95式魚雷的尾跡因而也更加難以規避。95式魚雷的戰鬥部也是世界上潛艇用魚雷中最重的,最初該型魚雷的戰鬥部重量為405公斤,二戰後期戰鬥部的重量則達到了550公斤。在二戰中所有的日本魚雷都使用97式炸藥,其中混合了60%的梯恩梯炸藥和40%的六硝基二苯胺鉀。最重要的是95式魚雷使用了一種簡單的觸髮式引信。這種引信比美國、德國魚雷使用的觸發引信可靠性要高的多。德國和美國分別在1942年底和1943年底才解決了各自的魚雷觸發引信存在的可靠性問題。日本還研製了92式電動魚雷。而在二戰期間只有幾個國家才擁有類似的電動魚雷。雖然該型的魚雷性能不能與95式魚雷相比,但是因為該型魚雷沒有廢氣排放所以沒有尾跡可以暴露它的存在從而大大提高了攻擊的隱蔽性。

與日本潛艇的尺寸、續航力和性能優良的魚雷相比,日本潛艇的戰果甚微。這是因為日本潛艇主要被用來攻擊盟軍戰艦,而與商船相比盟軍戰艦具有高速、機動性強而且有嚴密保護的特點。這是由日本海軍的戰略所決定的。日本海軍總是想通過一次決定性的海戰來決定戰爭的勝負,就像當年東鄉平八郎在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戰所做的一樣。日本海軍把潛艇看成主要擔負執行發現、跟蹤和攻擊盟軍海軍特混艦隊任務的偵察兵。在1942年這給日本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回報,日本海軍共擊沉2艘艦隊航母、1艘巡洋艦和幾艘驅逐艦及其其它戰艦,並擊傷了2艘戰列艦、1艘艦隊航母和1艘巡洋艦。然而隨著盟軍情報、技術、方法的改進和數量上的優勢,日本潛艇再也不能頻繁的取得這麼輝煌的戰果了。因此日本潛艇不得不改變作戰方法,由潛伏在盟軍海軍基地外面而改在盟軍的航線上巡邏設伏擊沉盟軍的商船。二戰期間日本潛艇的戰果是擊沉184艘商船,總排水量90.7萬噸位。與德國擊沉2840艘商船,總排水量1430萬總噸位、美國擊沉1079艘商船,總排水量465萬總噸位和英國擊沉493艘商船,總排水量152萬總噸位的戰果相比有極大的差距。而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是一場全力以赴發動的針對美國西海岸、巴拿馬運河地區和夏威夷、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的閃電戰使盟軍的形勢更為艱難,甚至比盟軍實際失去海軍優勢更為危險。在1942年對美國而言,損失大量極為重要的商船和將本來就不充裕的防禦力量部署到東西海岸將會使防禦更為薄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日本潛艇也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攻擊盟軍商船,但是該任務的優先權是相當的低。日本潛艇經常是用來執行伏擊盟軍艦隊、支援偵察飛行、拖曳小型特攻潛艇等任務。從海軍觀點來看更糟糕的是日本潛艇越來越頻繁的用來給圍困在太平洋上島嶼上的日軍運送補給物資。日本出動上百次潛艇為日軍運送補給物資而不是對盟軍發起進攻。而潛艇的貨物運送能力是遠不及一艘造價低廉的貨船的。然而出於可以理解的的原因是日軍認為不能讓在困在島嶼上的日軍挨餓的。此外,日軍建造了很多艘無武備的潛艇用於擔負補給任務(其中為日陸軍建造26艘)。這些潛艇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生產資源。與日軍潛艇戰果相比,日本潛艇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二戰爆發時日本海軍擁有63艘遠洋潛艇(不包括小型特攻潛艇)、二戰期間建造了111艘潛艇,共擁有174艘潛艇。然而在二戰中損失了128艘潛艇,占建造總數的四分之三。這一損失比例與德國海軍潛艇相當。而二戰中倖存的日軍潛艇不是因為是專門從事訓練任務就是因為剛剛建成還未來得及參加戰鬥。在各大戰鬥中,日海軍潛艇付出的代價是及其高昂的。例如為偷襲珍珠港提供支援的日海軍30艘潛艇無一艘潛艇在戰後還有倖存者。

與德國潛艇相比,日本潛艇巨大的艇身容易被目視或是雷達發現、下潛速度慢、水下難於機動、容易被聲納發現和攻擊。日本潛艇的艇身也不如德國潛艇的堅固,因此不但不能下潛太深而且生存能力也較差。而且日本潛艇也沒有裝備雷達,事實是1944年6月日本潛艇才開始裝備雷達而且應用上也沒有盟軍廣泛。

雖然有上述不足,日本仍與英美開戰。而英美兩國都參加了與在大西洋上的數百艘德國海軍潛艇戰鬥的大西洋戰役,因此英美兩國都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從事反潛戰的研究和開發。從事反潛戰的開發的結果的戰例是1944年6月美國海軍擊沉日海軍I-52潛艇。美海軍通過破譯密碼獲知了該潛艇的計劃、載有機載雷達的艦載機在夜間發現了目標,而上述艦載機投放了聲納浮標對其進行了追蹤,並用聲自導魚雷擊沉了該潛艇。而日本在同一時期從未在上述技術領域中取得任何成績。

面對上述種種不足,日本海軍潛艇部隊的士氣也日益低落。這可以從英美海軍發布的二戰戰後報告中反映出來。誰也不會相信一些日本潛艇在美國西海岸活動數周竟然沒有與敵人發生接觸或是在瓜納爾卡納爾戰役中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海域活動了40多天的日本潛艇沒有發現任何目標。甚至在面對這些事實的時候日本潛艇艇長也無法掩飾自己的困窘。日本潛艇艇長更多的借口是因為距離目標太遠而無法攻擊。


潛艇是破交用的,破當時美國的交?

另外44年45年反潛機已經可以用自導魚雷刷戰績了


沒大力發展潛艇?

那這些都是啥?


首先,題主你的前提就是錯誤的,

日本的潛艇起步可能不早,但是發展很快,一戰結束後,就跟戰敗的德國勾勾搭搭,弄來了不少傢伙,德國也樂於助人,畢竟技術需要積累的,所以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潛艇實力並不差。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日本潛艇作戰戰果並不突出,這有多層次考量的,稍後再說,先說日本堅持的大艦理論對不對,

德國在大西洋海戰中失利,最根本的兩點就是想靠單一的輔助兵種獲勝是不切合實際的,其次,德國潛艇作戰針對的是商船隊而不是對方的主力戰艦,雖然他們擊沉過英國的戰列艦、航母等主力戰艦,但對英國主力艦隊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貓抓耗子的遊戲,耗子永遠是輸家。值得注意的是馬漢的海權論,很大程度上是受拿破崙戰爭啟發的,沒有強大的海軍,拿破崙也征服不了英倫三島,而一百多年後的德國也兩次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所以大艦理論毫無疑問並不會被淘汰。

題主說的大艦理論是大艦巨炮還是泛指主力艦艇(包括航母、戰列艦)。

談及日本該不該發展新一代戰列艦(大和級),大家都有誤區,認為日本走錯了道路,誠然如此,依日本的資源和生產能力,三艘大和級戰艦無疑讓海軍其他兵種受到了嚴重削弱,大和級造價比翔鶴級高1/2,取消三艘大和級能多造4-5艘翔鶴級,然而問題是日本沒有那麼多優秀飛行員可以補充,那麼問題又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了,資源匱乏的國家就別搞那麼多傢伙事,一打全是錢啊。

再來看日本潛艇兵為什麼戰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