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本身钢铁和石油资源就比较有限了。而且比起德国来说日本的资源应该更加紧张吧。在这种条件下日本为何还要坚持大舰理论?


首先历史没有假如。其次看待历史一定不要以马后炮的眼光来看,就像我们现在看一夫多妻制很可笑,但在医学不发达平均年龄并不长的的过去一夫多妻制确实可以最大限度确保物种的延续。

为什么日本帝国海军没有大力发展潜艇?因为二战前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大力发展潜艇。。。军官不能预见未来,在二战前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传统的炮舰,及战列舰巡洋舰等才是未来海战的主流,潜艇不过是个辅助舰而已。类似于邓尼茨这种能看到潜艇潜力的海军将领屈指可数,且就算有也到不了能改变海军发展的位置。

举例来讲二战潜艇战最焦灼的大西洋之战,实际上德国在1941年初,及法国投降了已经半年之久后,在大西洋巡逻的U艇数量还不到20艘。

U艇数量在1941年5月后才开始疯涨到过百,原因很简单,5月27日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德国斥巨资打造的终极「破交」战列舰到了海底,外加上之前各类破交水面舰艇被英国优势水面兵力围杀,实际上的资金限制和行动教训迫使德国转投潜艇为主的破交战。

讽刺的是U艇对盟军商船造成了远超水面战舰造成的损失,对德国水面舰艇的绞杀反倒因为蝴蝶效应让英国的航运更难了。。。

同样二战另一潜艇使用成功的例子美国海军,实际上在战前也没造多少潜艇。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时,整个美国海军服役的潜艇只有下图中左边这么一点,不少还是服役20年的老货。

后来在二战中立功的猫鲨级潜艇,几乎都是在1941和42年才开始建造的。理由也很简单,珍珠港偷袭后整个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都趴窝了,只有航母和潜艇部队能出动。

从这里也能看出二战潜艇使用最成功的美德两国都在某种意义上被逼的而不是主动选择的大力发展潜艇。

且单从潜艇技术和艇员熟练度上,日本潜艇部队都是二战各国潜艇部队中的佼佼者。"舰队潜艇」庞大体型的优势使其续航能力远超美德的潜艇,事实上在战后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服役前,I-400都是人类造过的最大的潜艇。

日本潜艇部队之所以表现不佳,是因为战略上的安排使得潜艇部队过于注重「舰队决战」中的任务,而忽视了潜艇诸如情报获取,摧毁商船,制海等的其他任务。

为反制二战前美国制定的援助菲律宾的「橙色作战计划」,日本的潜艇部队要负责在小笠原群岛和关岛之前的区域内打击美国舰队削弱数量,为主力战列舰在菲律宾海进行「舰队决战」打下基础,这也是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疯狂训练的原因。配合上当时非常先进的95式氧气鱼雷,日本潜艇在二战中击沉了不少的盟军军舰,I-19击沉胡蜂号航母更一度让美国整个太平洋只有企业号一艘航母。

同样讽刺的正是因为「大力发展」了针对水面作战部队的潜艇部队,才导致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没有余力像美德那样完成对敌对国家商船和航运的打击。

更何况哪怕在错误的战略定位和资源分配下,日本帝国海军依然建造了一只非常庞大的潜艇部队,绝非印象中简单的」不大力发展潜艇「。


提问错误。

毫无疑问的是在二战期间日本海军拥有潜艇的型号比任何国家都多。日本潜艇类别、型号繁杂,其中包括人操鱼雷、小型特攻潜艇、中程潜艇、大部分由陆军使用的补给潜艇、大部分可以携带一架水上飞机的远程舰队潜艇和具有水下高航速航行能力的潜艇和可以搭载多架轰炸机的大型潜艇。

因为太平洋海域广阔,旧日本海军的潜艇都具有艇身长、续航力远的特点。许多日本潜艇的续航力都超过了2万海里,自持力超过了100天。事实上在核动力潜艇出现以前,日本保持了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潜艇的记录。

该型潜艇长400多英尺,水下排水量超过了5000吨,续航力达到3.75万海里/14节。该型潜艇还可以携带3架水上飞机轰炸机。

这是迄今为止历史上只有该型潜艇才具有的能力而英、美和德国的潜艇都不具备携带水上轰炸机的能力。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国共建造了56艘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潜艇,其中日本建造了52艘。日本建造了56艘续航力超过2万海里/10节的潜艇,而盟国没有一艘与此相当的潜艇。到1945年为止,日本建造了世界上所有的39艘动力装置功率超过1万马力的柴电推进潜艇、世界上所有57艘水面航速超过23节的柴电推进潜艇。此外日本海军还建造了比任何国家的作战潜艇水下航速都快的潜艇。日本海军的78艘小型特攻潜艇水下航速达到了18.5-19.5节,其它110艘日本潜艇的水下航速也达到了16节。到二战结束,日本海军建造的4艘中型潜艇的水下航速居然达到了19节。这远远超过了同期即将服役的德国海军XXI潜艇水下航速17.5节的速度。其实在1938年初,日本的71号试验潜艇的水下航速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1节的速度。

在二战期间,日本潜艇还拥有世界上性能最好的95式鱼雷。与使用压缩空气和酒精作为氧化剂和燃料的其它国家的鱼雷有所不同,日本95式鱼雷使用纯氧和煤油作为氧化剂和燃料。这一特点使95式鱼雷的射程是盟军鱼雷的3倍,而且因为减少了废气的排放使盟军很难发现95式鱼雷的尾迹因而也更加难以规避。95式鱼雷的战斗部也是世界上潜艇用鱼雷中最重的,最初该型鱼雷的战斗部重量为405公斤,二战后期战斗部的重量则达到了550公斤。在二战中所有的日本鱼雷都使用97式炸药,其中混合了60%的梯恩梯炸药和40%的六硝基二苯胺钾。最重要的是95式鱼雷使用了一种简单的触发式引信。这种引信比美国、德国鱼雷使用的触发引信可靠性要高的多。德国和美国分别在1942年底和1943年底才解决了各自的鱼雷触发引信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日本还研制了92式电动鱼雷。而在二战期间只有几个国家才拥有类似的电动鱼雷。虽然该型的鱼雷性能不能与95式鱼雷相比,但是因为该型鱼雷没有废气排放所以没有尾迹可以暴露它的存在从而大大提高了攻击的隐蔽性。

与日本潜艇的尺寸、续航力和性能优良的鱼雷相比,日本潜艇的战果甚微。这是因为日本潜艇主要被用来攻击盟军战舰,而与商船相比盟军战舰具有高速、机动性强而且有严密保护的特点。这是由日本海军的战略所决定的。日本海军总是想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海战来决定战争的胜负,就像当年东乡平八郎在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所做的一样。日本海军把潜艇看成主要担负执行发现、跟踪和攻击盟军海军特混舰队任务的侦察兵。在1942年这给日本海军带来了极大的回报,日本海军共击沉2艘舰队航母、1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及其其它战舰,并击伤了2艘战列舰、1艘舰队航母和1艘巡洋舰。然而随著盟军情报、技术、方法的改进和数量上的优势,日本潜艇再也不能频繁的取得这么辉煌的战果了。因此日本潜艇不得不改变作战方法,由潜伏在盟军海军基地外面而改在盟军的航线上巡逻设伏击沉盟军的商船。二战期间日本潜艇的战果是击沉184艘商船,总排水量90.7万吨位。与德国击沉2840艘商船,总排水量1430万总吨位、美国击沉1079艘商船,总排水量465万总吨位和英国击沉493艘商船,总排水量152万总吨位的战果相比有极大的差距。而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原因是一场全力以赴发动的针对美国西海岸、巴拿马运河地区和夏威夷、纽西兰、澳大利亚、印度的闪电战使盟军的形势更为艰难,甚至比盟军实际失去海军优势更为危险。在1942年对美国而言,损失大量极为重要的商船和将本来就不充裕的防御力量部署到东西海岸将会使防御更为薄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日本潜艇也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攻击盟军商船,但是该任务的优先权是相当的低。日本潜艇经常是用来执行伏击盟军舰队、支援侦察飞行、拖曳小型特攻潜艇等任务。从海军观点来看更糟糕的是日本潜艇越来越频繁的用来给围困在太平洋上岛屿上的日军运送补给物资。日本出动上百次潜艇为日军运送补给物资而不是对盟军发起进攻。而潜艇的货物运送能力是远不及一艘造价低廉的货船的。然而出于可以理解的的原因是日军认为不能让在困在岛屿上的日军挨饿的。此外,日军建造了很多艘无武备的潜艇用于担负补给任务(其中为日陆军建造26艘)。这些潜艇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生产资源。与日军潜艇战果相比,日本潜艇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二战爆发时日本海军拥有63艘远洋潜艇(不包括小型特攻潜艇)、二战期间建造了111艘潜艇,共拥有174艘潜艇。然而在二战中损失了128艘潜艇,占建造总数的四分之三。这一损失比例与德国海军潜艇相当。而二战中幸存的日军潜艇不是因为是专门从事训练任务就是因为刚刚建成还未来得及参加战斗。在各大战斗中,日海军潜艇付出的代价是及其高昂的。例如为偷袭珍珠港提供支援的日海军30艘潜艇无一艘潜艇在战后还有幸存者。

与德国潜艇相比,日本潜艇巨大的艇身容易被目视或是雷达发现、下潜速度慢、水下难于机动、容易被声纳发现和攻击。日本潜艇的艇身也不如德国潜艇的坚固,因此不但不能下潜太深而且生存能力也较差。而且日本潜艇也没有装备雷达,事实是1944年6月日本潜艇才开始装备雷达而且应用上也没有盟军广泛。

虽然有上述不足,日本仍与英美开战。而英美两国都参加了与在大西洋上的数百艘德国海军潜艇战斗的大西洋战役,因此英美两国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从事反潜战的研究和开发。从事反潜战的开发的结果的战例是1944年6月美国海军击沉日海军I-52潜艇。美海军通过破译密码获知了该潜艇的计划、载有机载雷达的舰载机在夜间发现了目标,而上述舰载机投放了声纳浮标对其进行了追踪,并用声自导鱼雷击沉了该潜艇。而日本在同一时期从未在上述技术领域中取得任何成绩。

面对上述种种不足,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士气也日益低落。这可以从英美海军发布的二战战后报告中反映出来。谁也不会相信一些日本潜艇在美国西海岸活动数周竟然没有与敌人发生接触或是在瓜纳尔卡纳尔战役中在索罗门群岛附近海域活动了40多天的日本潜艇没有发现任何目标。甚至在面对这些事实的时候日本潜艇艇长也无法掩饰自己的困窘。日本潜艇艇长更多的借口是因为距离目标太远而无法攻击。


潜艇是破交用的,破当时美国的交?

另外44年45年反潜机已经可以用自导鱼雷刷战绩了


没大力发展潜艇?

那这些都是啥?


首先,题主你的前提就是错误的,

日本的潜艇起步可能不早,但是发展很快,一战结束后,就跟战败的德国勾勾搭搭,弄来了不少家伙,德国也乐于助人,毕竟技术需要积累的,所以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潜艇实力并不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潜艇作战战果并不突出,这有多层次考量的,稍后再说,先说日本坚持的大舰理论对不对,

德国在大西洋海战中失利,最根本的两点就是想靠单一的辅助兵种获胜是不切合实际的,其次,德国潜艇作战针对的是商船队而不是对方的主力战舰,虽然他们击沉过英国的战列舰、航母等主力战舰,但对英国主力舰队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猫抓耗子的游戏,耗子永远是输家。值得注意的是马汉的海权论,很大程度上是受拿破仑战争启发的,没有强大的海军,拿破仑也征服不了英伦三岛,而一百多年后的德国也两次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大舰理论毫无疑问并不会被淘汰。

题主说的大舰理论是大舰巨炮还是泛指主力舰艇(包括航母、战列舰)。

谈及日本该不该发展新一代战列舰(大和级),大家都有误区,认为日本走错了道路,诚然如此,依日本的资源和生产能力,三艘大和级战舰无疑让海军其他兵种受到了严重削弱,大和级造价比翔鹤级高1/2,取消三艘大和级能多造4-5艘翔鹤级,然而问题是日本没有那么多优秀飞行员可以补充,那么问题又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了,资源匮乏的国家就别搞那么多家伙事,一打全是钱啊。

再来看日本潜艇兵为什么战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