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是伴随得失的。

以前读中学时,我和班里的另一个女生,作文都还不错,经常被当作范文在课上读。但每次她的作文分数都会比我高一些,老师给的评价是,她的作文更正能量,而我的则有些颓丧。

我俩当时的梦想,都是将来能有一份以码字为生的工作,例如报社记者,或是小说写手。

很多年后,某次在一位同学的婚礼宴会上,我们彼此碰面。席间交谈起来,她了解到我一直不间断地码字,写过各种案子,写过末流小说,没有什么大作为,但确实持续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也得知她早早就放弃了码字,嫁入豪门,全职照顾先生和孩子,是实实在在「人在香港,刚下飞机」的精致太太。

一场宴席,从头到尾,她都在向我表示羡慕,遗憾她对文字理想的放弃,感叹这些年时间都花在了不值得的事上了。

但事实上,她同样很幸福,没有什么「不值得」的人生阶段。一个人的幸福,是掩饰不了的,谈起家里生意的风生水起,谈起生活里的惬意享受,她都笑得灿烂。

我当然也很羡慕她,美丽自信的同时,还很有钱,不必为生计奔忙。

所以其实不存在「值得不值得」,关键看自己想得到什么,选了之后有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那一部分东西罢了。

任何一次选择,都伴随得失,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选了一条路往下走后,一定会看到这一条路上的美景,会遭遇这条路上的坎坷,同时也会失去看到另一条路上美景的机会,也避免另一条路上可能遭遇的坎坷经历了。

生育孩子、陪伴孩子这事,也是类似。

我不知道「牺牲」这个词是否准确,我更愿意用「得失」来形容选择的后果。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决定要生育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本次选择带来的可预见的得失了。

尽管大部分的女性都很想平衡好工作和育儿,但生育和婴幼儿早期陪伴,确实是会耗费我们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的,也可能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事业——我不愿意去否认这个事实。

不止是女性,也包括对家庭负责,愿意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的男性,育儿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事业。

但是,得失的判断,得失的多少,不同的人,是有不同标准和感受的。

有些人天生更爱家庭生活,相夫教子让她的内心更加圆满,有些人却更擅长在职场披荆斩棘,陪伴孩子的慢节奏生活反而会让她焦灼不安。

有些人原本职业就是母婴、教育相关,有了孩子可能会让她对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有些人的职业发展则日新月异,育儿的几年真有可能她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难以翻身。

「陪伴孩子成长」这事,于一部分人来说是「得」,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是「失」。

那么重要的不是问别人「值得不值得」,而是慎重考虑我们自己的需求后再做选择,问自己「值得不值得」。

人生之所以精彩,也在于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除了我们可预见的选择后的得失,也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预见的得失,会随之而来。

就像有些妈妈,放弃了某份工作,却受了育儿知识的影响,成就了另一份育儿相关的职业。

有些妈妈,因为孕育被调离了重要的工作岗位,却因为边陪伴孩子边慢下来学习,在单位转型后,又成了重要项目的负责人。

我自己就因为陪伴孩子,常常会得到很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启发。

也发现曾经学过的很多教育理论,实则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这令我更加愿意去多学多看。

我个人是非常认同和支持「在婴幼儿早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陪伴」的观点。

但我不是劝那些更热衷追求职场辉煌的爸爸妈妈非要违心去多陪伴孩子,然后等待未知的「得」,上面说了,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追求不同,感受也不同,但也许我们可以试著,努力把「选择后的结果」变成「值得」。

如果选择多陪伴孩子少拼事业,就多看到生活里的「得」,不用太纠结事业上的「失」;如果选择少陪伴孩子多拼事业,就多看到事业上的「得」,不用太纠结生活里的「失」。

当然,「陪伴孩子」和「发展事业」,两者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顶多算是人生某个阶段不同的两个侧重点而已。

人生也不是单一的选择题,绝大多数的职场妈妈,仍是在努力平衡著「育儿」和「事业」的,差别只在于,有的人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一点,有的人拼搏事业的时间少一点,两者都没有绝对的「牺牲」。

如果我们把自己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连起来,会发现,人生其实并不是一条平滑上升的直线,而是起起落落却又稳步向前的波浪线。

育儿和事业,也在这条线上。它们也总是随著我们的人生浮浮沉沉的。

有些年,我们的事业可能会相对顺遂,有些年,我们的家庭生活可能会相对顺遂,而有些年,我们会遭遇职场或生活上这样那样的变故。

这么说似乎也带点宿命的味道。

但谁又知道,我们如果不多陪伴孩子,那几年的事业就一定是节节攀升的吗?

又或者,我们如果更多地陪伴孩子,就势必会让事业一塌糊涂吗?

我们容易后悔,容易认为某些付出「不值得」,是因为我们常常爱盯著他人的「得」看,爱用他人的「得」来权衡自己的「失」。

就像我们用心陪伴孩子后,很快忘了彼此的快乐和满足,只羡慕那些职场上升职加薪的闪耀妈妈那样,但其实,人家的闪耀也许是用失去无数个陪伴孩子入睡的时光加班换来的呢。

所以如果选择了,不忘初心就好。

能不忘初心,每个选择都是「值得」的。

但「不忘初心」真的很难,我们应该常常提醒自己。

共勉~

谢邀@知乎亲子 。


对这个问题纠结,大多是因为,我们知道,家庭与事业,并非简单的非此则彼关系。

陪伴孩子牺牲的事业时间,是否对家庭整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许是让人最难决策的原因。

正如我家队友,在我怀孕初期,突然得到了一个外地很好的offer,去还是不去?

留在本地陪伴孩子,但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抓住机会发展事业,但需要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没办法每天看到孩子。

当然,在我的支持下,他选择了去。

结果3年后,就是现在,他还是后悔了。

看著当初的小婴儿,唰一下长成了小男孩,看到这个男孩爱妈妈比爱爸爸要多,他就陷入的深深的遗憾与自责中。

队友的遗憾

而我只能安慰他说,

假如回到三年前,你在当下那个节点,我相信你还是做相同的选择。

因为,那份工作就是你喜欢的、擅长的。现在看来,你个人的能力、家庭的总收入与发展,的确比三年前,有了质的飞跃,我们失去的反面,就是获得。

在这个节点,你选择了事业,你满意了自己的选择;但等到下一个节点,也许你就会抱怨自己当初的选择,认为自己因此错过了家庭。反向同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有了孩子后,才发现,家庭与事业,很难笃定地排好先后次序,然后做决策。

人到中年,非要在陪伴和事业上做选择,说起来轻易,选起来的确很难。

在这个节点,我们选择陪伴孩子,是因为爱他,珍惜他最依赖父母的这几年时光;

选择拼搏事业,除了为自己谋发展,更多也是因为爱他,希望给他更好的家庭环境,更丰富的物质基础。

说到这里,真羡慕我身边的两位朋友,对事业和家庭,都笃定地排好了序。

同学W。

211毕业后在一线城市发展,老公因为公司外调,到了三线城市开荒;为了结束两地分居的生活,她也随著到了另外一个城市,找了份银行的工作,但非常忙。

后来怀孕生产,她把工作辞了,当了几年全职妈妈。错过了职业发展期,现在自己开起了小店,收入远没有当时高,甚至因为疫情,目前还在亏钱。但她却对自己的这个选择非常笃定:

(她原话)

我认为家庭比事业更重要,我不想错过孩子重要的那几年,我自己带她,培养她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自己开店没太多约束,我能参加孩子每一次的学校活动,照顾她的起居饮食……在孩子小学以前,做好这些事,我认为对教育孩子是事半功倍。

朋友L。

985毕业,互联网行业,最早的时候在广州,后来去了深圳,再后来跳到帝都。

他的孩子出生时,他在深圳工作,老婆孩子都在广州。他每周回广州。半年后,遇上更好的工作机会,毫不犹豫跳帝都。因为初创企业很忙,他1-2个月飞广州一次,每次呆2天。孩子头两年,基本上没办法陪在身边。

今年,他的孩子4岁,他在帝都买了房,一家团聚,他的事业在同龄人中可谓非常成功,他也会对自己当时的选择非常笃定:

虽然我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学会翻身、什么时候学会走路、什么时候说完整的一句话,几乎少有陪伴孩子的时间……

但是换来了她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家庭发展,为她的未来创造更好的环境,我自己的事业也一直处在上升期,不断积累能力,不存在担心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年危机」。

当下,同学W,优先选择了家庭;朋友L,优先选择了事业。

但是当下的笃定,并不代表将来。

因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到生命结束,也许你还不能笃定地说,当初的这个选择,值得或者不值得。

正如我过世的妈妈,29岁生的我,30岁到40岁那10年,非常拼——读研、加班、应酬、出差……我小学毕业以前,甚少能看见她。但是她却从一个小小的基层员工,一步步晋升成为公司管理层。她的收入翻几倍,我们家搬了房、买了车、过上了更宽裕的生活。

在那个当下,事业更重要,她会认为值得。

但后来她的遗书里,却写下了很多遗憾:

错过了我的成长,错过了很多与我相处的时间,假如她知道我们只有短短20年,也许不会再用同样的方式度过那段中年期。

在那个当下,家人最重要,她会认为当初的选择不再那么值得。

还有我过世的舅舅。年轻的时候,银行曾经想派他到瑞士学习锻炼几年,回国后提拔。当时我表妹刚出生没多久,犹豫再三,最终没去。

也许,在那个当下,他会认为牺牲事业,值得。

但是后来,错过了一次机会,在事业上没能谋求更好的发展,直到他患病离世。

也许在那个当下,他会对自己牺牲事业的选择,充满遗憾,认为不值得。

所以说,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

假如能够笃定自己的人生排序当然最好,假如不能笃定,也就只能在收获与遗憾中前行。

这就是人生本来的模样吧。

@知乎亲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