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除了HIV、鼠疫、埃博拉病毒,我反倒一点也没听说过这些特别致命的病毒。有一部分死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病毒都没有像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那样引起全世界的注意,这是为什么?仅仅是传染性、病毒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致命性不同吗?


举登革热例子说一下好了,不同病毒致病力、传染途径潜伏期等不一样,造成了不一样的爆发疫情。

登革热最好理解。

第一. 它的感染一般很容易自愈,只有在第二次交叉型别感染时才容易引起重症。

第二. 登革热的感染需要借助蚊子作为中间宿主传播。假如你身边有一个人刚感染了登革热病毒,需要有一个蚊子先叮他一口,并且时间上允许病毒在蚊子体内扩增成熟一把,然后再叮另一个人,才有可能形成感染。

而只有上述两个条件同时成立才会大几率出现重症。

好了,现在想想如果身边防蚊措施做得好就已经解决百分之九十问题了,其次如果不到处乱跑(通常一个地方流行的型别相对单一)也就不会感染另外的型别。

所以你很难看到登革热在非东南亚、南美地区造成大规模爆发。条件太苛刻。

登革病毒传染途径

马尔堡病毒可以类比埃博拉病毒,同属于「丝状病毒科」家族,并且具备同样的高致死率特征,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传播,尤其是和重症发病的人体液、血液的接触。我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这类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由于刚开始人们埋葬病死亲属导致的小范围大量传播。而如果能有效避免接触,通常可以非常药效地阻断传播。因此,和空气飞沫传播当然也是无法比拟的。


因为病毒的毒性(直接影响致死率)和传播能力是成反比的,换句话说,就是病毒只有宿主或者的时候,它才能或者并繁衍下去,也就是说宿主死了病毒也得跟著陪葬,其次资源到哪里都是有限的,对於单一的个体能够给病毒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病毒要繁衍的第二个要素就是得有源源不断的新宿主出现,那么新去宿主的出现就需要宿主有足够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才能够接触到数量更加庞大的潜在宿主。如果病毒的毒性很强,致死率很高的话,宿主一旦感染就会因为发病快,症状重导致其无法大范围的活动,从而限制了病毒接触更多潜在宿主的机会,同时超过半数的宿主死亡,也就意味著超过半数的病毒跟著陪葬,所以这种烈性病毒,随便没有让人谈之色变,但是由于它毒性过大导致其传染能力有限,一旦发现能够很快的控制,隔离切断传播链,所以很难出现大规模的爆发式的疫情,也就不会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但是这并不代表人们不重视这些疾病


它们传染性没新冠这么强啊!还没波及到你就控制住了!


主要是传播方式不同


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染性是矛盾体。流感病毒能够长期与人共存,是一个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