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自发明之初,就承载著人们出行工具的职责。随著时代的发展,汽车作为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具备了越来越丰富的功能:学习功能、AI 智能、车联网……汽车功能日益丰富。

面对如此多的功能,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都有所不同,到底哪些是不可或缺的呢?所以,我们不妨提出这样的假设,如果汽车最终只能保留5项功能,你会选择什么呢?而理由又是什么?

几何A 高维安全纯电座驾

Nice to meet Geometry

【特别说明】

1. 我们倡导原创认真的答题精神,如回答涉及非原创内容,请获取合法授权后规范转载。

2. 该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几何汽车所有。


首先是动力系统。百公里8秒以内,相对线性的加速能力,就差不多了。其实开polo我都觉得很够用了。当然上高速的话还是比较需要100以上的持续加速能力。

然后是usb,充电+声音投放。毕竟离了手机还是很难过的。当然点烟器充电+aux功放也可以。就是麻烦点。

大灯和雨刮,有就行。保证安全。自动不自动都行。我是很严谨不会忘记的人。而且有时候自动不合我意。

安全带和abs,雨天真的有用。在我的86上有充分体会。我能力还没强到可以一直关了防滑开后驱。

isofix安全座椅介面,就能带著我的孩子去自驾。


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重越来越高,已经不单纯是两点之前的位移工具,汽车极大的改变了生活方式,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第三空间。每天使用汽车通勤的人,对于车有种特殊的情感,舒适性可以确保长时间驾驶不易疲劳,便利的智能系统协助掌握更多信息,丰富的娱乐功能让驾驶时不再枯燥,而辅助安全方面保障每一次出行安全。每一次驾车出行,适合自己的车就像一位老朋友做伴,在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抵达目的地。

现在汽车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交通工具的需求,如果说要列出「只有 5 项功能会选择哪些?」确实让人很纠结。很多功能互相之间协同工作,拿掉一体验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把一些关联功能作为分类,分享我最在意的 5 项功能和理由。

1、主动安全配置功能

我当初在选择购车时,安全是我最在意的方面,为此在选择时,我把「安全」作为第一要素考虑。随著汽车消费在国内越来越成熟,以往安全配置似乎被聊起的不多。当年 ABS 防抱死刚推出时,还会特意有个铭牌强调。现在车身稳定系统已经是多数车型的标配,气囊数量和类型也逐渐被重视。汽车的安全方面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方面,被动安全方面大家都比较熟悉,简单来讲就是碰撞发生交通事故后起到安全保护的部分,车身刚性、安全气囊等都属于被动安全。而主动安全在出现危险时主动介入,尽可能把危险降低,比如主动煞停、盲点辅助等功能。

安全气囊打开后的状态

主动安全涉及众多方面,各家名称不同,但实现的结果大体类似。简单来讲通过一系列的监测、感测器、摄像机等元件通过复杂的设定,满足在不同条件下发挥辅助安全的作用。对厂商的研发、测试能力,整合能力要求非常高,也因为造价高昂一般只在高价高配车型配备。一般主流安全配置完善的车型在 18 万以上的合资车中才出现,在国产品牌中较低价位的车型也有很多配置。

主动安全配置一般包括了车道偏离、并线辅助、倒车预警(后方碰撞)、中低速紧急制动和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等功能。车道偏离和并线辅助,是非常实用的安全配置,可以很大程度上确保车辆在行驶中保持车道中心,变道时不会因为盲区导致刮擦碰撞,无论在市区还是高速公路都可以发挥作用。虽然不少车型配置了雷达、倒车影像,人在车内的视野受限,雷达和倒车影像监测范围有限,倒车预警这样的功能除了后方范围,还可以监测侧后方很大范围,在路况复杂的情况下,多了一份保障。在很多年前初次看到中低速紧急制动,就是自动煞停功能,感觉距离很远更像是一种概念。现在已经加入了主动安全全家桶,可以像一个眼观六路老司机一样辅助预判路况,及时介入降低危险。定速巡航面世很多年,早期的使用频率很低,一方面有最低速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当车速变化时需要主动再次激活和设定,失去了便利性体验也谈不上良好。自适应全速域巡航补齐了之前的短板,搭配主动安全的其他技术满足根据前车车速变化调节,保持安全的设定车距,遇到突发情况时功能组合达到良好体验的基础上更加安全。

作为设计师,平时经常面对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保持好奇心和深入探索,将自己的需求、场景和功能结合找到价值所在,就可以评估是否适合自己,认同价值才会为此埋单。

2、HUD 抬头显示器

另一项功能就是 HUD 抬头显示器了,刚开始有些不习惯,不过适应几天就离不开了。车载导航虽然有配置,但习惯了手机的信息更新速度、收藏夹、在线规划的体验,查看手机或连车机屏幕显示,会分神视线脱离前方不安全。HUD可以降低低头看手机导航的频率,提升驾驶的安全性。HUD 在正常驾驶视野范围内,不需要转移视线,导航的关键信息都会在显示器或前挡玻璃上显示,不分神不超速,保障安全和便利性。新的 HUD 还可以在行车时,显示一些车辆信息,应该是通过方向盘控制。

投射在前挡玻璃上的彩色 HUD 类型

不少人会吐槽 HUD 干扰视线,这是接触新事物初期还没有适应和挖掘价值,单一维度的下结论。如果将这样一个算不上弊端的缺点,和传统类型的缺点放在一起做对比,显然 HUD 的综合优势要大得多,在适应之后通过结合自己需求和习惯的设定,会产生新的价值。

3、车载系统

第三项就是车载系统了,虽然不同厂家的配置不同,但一般搭配多功能方向盘、语音控制,在不脱手、不分心查看的前提下,满足应急接打电话、回复消息、导航(行驶中更改等)、音乐播放等常用功能。必要的辅助功能都可以满足,不用手忙脚乱,不影响驾驶安全。最常用的是音量大小、切歌,和巡航调整。我开车极少接打电话,偶尔腾不开手却需要通知对方时,语音控制打个电话还是很实用的。

车载系统有很多人诟病过于保守,但忽略了原厂设备的稳定性,这是第三方改装无法比拟的。车载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电脑的操作系统,提供一个满足大众的基础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求自定义设定。也可以将习惯的手机与车载系统结合,利用两者的优势,变成 1+1>2。车载系统的 AI 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适应,来更好地服务驾驶者,至少我现在越熟悉越离不开这些技术带来的便利,并且还在挖掘更多的价值。

作为一名设计师,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智能家居正在随著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我自然也相信在5G、物联网、人工智慧等尖端领域的加持下,车载系统也会越来越智能化。

4、多功能座椅

只要驾驶,座椅作为一个基础配置都在时刻使用。早期的电动调节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记忆座椅、解锁联动出现在更多车型上。完全创造一个新物件新功能在设计行业不算难点,在原本基础上进化却是一件难事。

在普通用户的思维里,电动调节可以使操作更加方便,确实是一个实用的提升。但站在设计师的立场,会去挖掘研究更多的需求,其中利用使用场景的方式可以更加细腻地捕捉到使用者的真实诉求——两个或以上的人同用一辆车,每次上车调节的过程相当繁琐,比如需要重新调整座椅、调方向盘、调后视镜、以及偏好的空调温度等等,即使有记忆功能也需要额外激活。这时将不同人的习惯偏好与钥匙绑定,一把钥匙对应一系列设定,触发后执行暂存的配置自动完成,这放在技术层面看似没多少技术含量,背后却是一系列研究的工作。

相对而言,目前实现的座椅通风、加热等功能,则属于功能的拓展类型,期待以后座椅方面能结合一系列设定和场景变得更加智能,比如当自动驾驶实现后,车内则可以设置一个智能座舱,用于途中工作或者休息,通过组合座椅,搭建不同的生活空间。

5、无意识的自动化

无意识在设计行业是个有意思的话题,简单来讲就是可以依靠以往的常识和认知,以极低的成本去使用产品,不需要「想太多」。

一些自动化功能,看似是人们面对问题的惯性思维得到的解决方案,但因为会觉得「理所当然」而轻视。前挡玻璃有水,打开雨刮清除,这是一个简单的操作。但当雨水量稳定时,比如雷阵雨的天气,途径快速路和普通道路,我们就需要手动调整不同频率的档位来满足清除雨水,同时不影响驾驶。如果无法判断,或频繁调整,会失去耐心索性一个档位执行。而自动雨刷不是简单的帮你打开,是通过雨量感应器判断是否开启、频率快慢,保持清晰视野的同时,不需要影响正常驾驶去手动调节。在多雨的的包邮区,这项不起眼的功能让我在视线不佳时专注驾驶,而不是手忙脚乱跟雨刮设置过不去。

同样的理念,也适用于自动大灯。不同的是,随动转向功能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驾驶者处境,在转向时及时提供良好视野,保证驾驶安全。在隧道和地下车库等情况下,减少「没必要开了」的习惯下发生危险的概率,提升安全性。

以上是作为一个设计从业者的思维和体验,把常见的功能配置分析了一番,或许有你未曾想到的角度和场景。在去了解新车时可以多加体验感受,也可以重新认识下那些「你曾经认为鸡肋」的功能。


前进,倒车,转向,刹车,锁车

5个功能你还想要雨刷?想多了吧!车灯都得选配!还是不带远光那种!


向前走,停下来,向后倒,左右拐,装人装货。


这五项功能是要建立在汽车的基础之上的,我会默认刨去能不能跑等基础功能。

1、车载多媒体。包括但不限于CD、蓝牙、USB、AUX等。

2、空调通风系统。

3、防眩目后视镜。包括两个耳朵及车内后视镜。

4、ESP。

5、ABS。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