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一看东吴也不错啊,结果论他是活的最久的


这很正常啊。

现代社会也一样,阿谀奉承,见缝插针,溜须拍马的人一般都比有能力但说话方式欠缺的愣头青升职快;投机取巧闷声发大财的人绝大多数都比兢兢业业的底层工人富裕得多;当官的只要别太过分那灰色收入就是一般奋斗的热血青年比不了;看破不说破的就是比瞎说大实话的结果好,昨天上热搜的医生不就是么。

所以东吴存在时间最长,是因为他比那两家更迎合世俗规律,世俗这东西很少会被放到面上提倡,但确是别人的故事积累出来的最适合生存的经验,很多人就看重它是最实际的,好处最多的,逆之而行的确实绝绝大多数都没好结果,这就是现实啊。

曹老板从热血青年家族创业,到三世之后家族后继无人局势失控被司马家依葫芦画瓢。刘老板半世漂泊艰难创业,白帝托孤含恨离世;理想主义的诸葛亮从意气风发的小青年一直到五丈原前线马革裹尸也没达成他的理想,俩人的结局在很多人看来远不如「乐不思蜀」善终的安乐公好,你说讽刺不。

后人贬低东吴倒不至于,不以粉丝眼光来看,东吴确实是很强大的政权,没人能否认孙权的政绩权谋用人和少年英雄,没人能否认孙策的政绩和军事实力,没人能否认周瑜鲁肃陆逊陆抗都是一时「风流人物」,但,东吴这个政权,不至于被贬低,却也实在没啥可以宣传的正能量,因为这个政权的活法就是世俗,而不是胸怀,进取,追求和理想。

现代人活著世俗,精神里却始终要给理想的种子留一片土壤,要给正能量留一点空间。又想起文丞相的诗,「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万一真到了某个危难时刻,这些正能量能用上呢?到时候如果所有人都考虑的和题主一样,都是活的长,过的好,那怕是整个国家都没希望了。


题主自己已经下结论了:活得长=不错。

您的问题不需要别人回答了,请自行参照刘阿斗和姜维的结局,不言自明……

谢谢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据有荆州后,打造出了刚好契合自身优势的防御体系,很好的抗住了压力。虽然没有占据淮河流域,形成守淮自固的好局面,但是成功打造了濡须口堡垒,在今江西,安徽的交界处搞了一个小无人区出来。

二是政治上天然的短板,淡化了敌对矛盾。在政治上魏蜀没有任何可以回旋的余地,虽然三家里东吴是最典型的得国不正,但细究来说,魏蜀都不感觉吴的存在会影响本身的得国正义。

三是曹魏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扩张性,虽然很爱好定期捅捅东吴,捏捏蜀汉,或者把找事的吴蜀赶回去,但实际上鼎足确立后,从没有正经的谋划以举国之力彻底搞定蜀与吴,实际上蜀如果不是姜维脑抽一样的战略部署,压根也不至于突然死亡。

四是江东那帮本地土壕虽然孙权一上头要扩张就扯后腿,但是守土起来是真玩命。

五是晋国这个社会风气,嗯,真的不喜欢没事找事,打仗这种行为哪有嗑散爽。。。


东吴的战略就是苟嘛,苟当然就活得久,吃鸡大赛有水平的伏地魔都能活得久。但人呐,还是要有点理想的,苟苟且且一世,活得再久人家也看不起。


外族活的时间更长,有些连跨几个朝代,。。。单以存活时间论英雄的话,很多王朝还不如一个外族。。。。。


其实,先伐蜀后伐吴的战略是对的,但是吴国灭亡在最后的偶然性很大。

先说说为什么先攻蜀后打东吴,一来蜀国对魏战绩一直都是处于强势,只是由于实力弱小而没办法扩大战果,而魏国内政混乱,万一哪天司马家后院起火,蜀国趁火打劫,轻则魏国彻底退出陇西,将长安暴露在蜀军面前,重则蜀国与内部政敌联合,身死国灭,所以要先伐蜀国。而吴国历次防御战争也说明了直接跨长江天险去进攻必然吃力不讨好,而东吴依赖地方豪族的内政体系也决定了东吴守城有余进取不足,所以要先攻蜀国。二来蜀国位于长江上游,攻克蜀国可以顺江而下,到时候再攻打吴国,那粮草补给不存在问题,有了地理上的优势。

然而,尽管战略是先蜀后吴,但战争也并非当时时局中魏国的必然选项。魏国的战略是先保存自己,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只要政局稳定就是不可能被战胜的。作为国家这个实体而言,攻蜀和攻吴则非当时必要选项,而攻打蜀国和吴国耗费的民力,也是司马家统治的巨大风险,况且胜率还不高,看看魏国对蜀国的侵略战争,蜀国依靠汉中和蜀道,前期打败了曹真,中期靠廖化打败了曹爽,末期姜维在剑门关拖住钟会数倍大军,而事实上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蜀汉不会灭亡。但是稳扎稳打慢慢发展,魏国和吴蜀的国力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因此,个人认为,三国的常态是持续性三足鼎立,由于经历军阀混战整个中国民生凋敝,生产力水平极为落后,三个国家都没有攻灭他国的实力,只能依靠在漫长岁月各自经济实力此消彼长,逐渐拉开国力差距,再百年后大一统。正确的顺序是:一百年后,先灭蜀国,再灭吴国,魏国再大一统。

而三国只持续40年左右,而且魏国先于吴国灭亡,就是因为司马家必须篡位:一是因为司马家的统治并不稳固,而且河北二州依旧在忠于曹家的人的手中,靠威逼利诱的恐怖统治能够持续,完全在于司马昭的个人能力,他要是不能再进一步,让跟著他混的兄弟们做开国元勋,到司马炎这代可能就无法维系,因为司马昭看出来他的司马家下一代基本都是草包,没有守卫司马炎的能力,钟会、山涛、贾充他们变节的可能性很高。二是司马昭的身体状况已经明显走下坡路了,所以尽管攻打蜀国有巨大的风险,可能会让司马家分崩离析,但是他也不得不去冒险,如果无法晋升王位,等待司马家的很可能是政变和满门抄斩。三是如果想要篡位,就必须有惊世战功,否则晋升王位无法名正言顺。

所以,司马家必须发动这场灭蜀战争,而战争胜利后必须篡位,篡位成功后政局完全稳定下来,晋国就可以和吴国慢慢磨国力,让吴国苟延残喘了十几年。因此,吴国反而成为最后被灭的国家。


就像说一句,楼主是根据演义就得出谁被喜欢谁被贬低吧?这问题有意义吗???


吴国自孙权死后就虚君在上,孙权设立的辅政制度迅速崩溃。自这时起,吴朝政治就相当于没有法律约束的民主表决,谁有一时之强权,就可以把对手砍翻在地。在这层意义上,吴朝还能是吴朝,纯粹是因为诸葛恪的权力去得太快,孙峻兄弟又是宗族成员,否则一个历史偶然,吴朝改旗易帜了也完全有可能。就像如果立下大量军功、族人遍布朝野、又最后政变成功的是曹氏宗亲,魏国活过265年也很有可能实现。


喜恶的主体是人,而人又分阶层,这人的喜恶得看阶层屁股来说的。三家后边都整得挺烂的,我们看看知名度比较高可圈可点的事情比较多的曹刘葛孙时期:

(1)作为屁民来说:

曹操:一方面有屠城的恶贯满盈,一方面却也有统一北方进行了制度建设和生产力恢复的功绩,对屁民来说喜恶五五开扯平吧。(0分)

刘葛:从不屠城,携民渡江;极大开发了蜀地生产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不知兵;啊!刘公是大好人啊!葛公太好了给立个庙呗!(+10分)

孙权:在生产力发展和制度建设上也有一定功绩,但是捅了屁民最喜欢的蜀汉一刀子这就让屁民很angry。(-1分)

(2)作为世家大族土著势力来说:

曹操:跟我好好干有你吃香喝辣的,跟我对著干就把你砍了。(+3分)

刘葛:跟我好好干有你吃香喝辣的,跟我对著干我会想办法让你服气。(+5分)

孙权:跟我好好干就迟些把你砍了,跟我对著干就现在把你砍了。(-10分)

(3)对于屁民出身的干部来说:

曹操:姓曹吗?姓夏侯吗?不是的话先靠后站站有机会会提拔你们的。(+1分)

刘葛:如果你能力够强,该做王侯的做王侯该做太守的做太守该做大将军的做大将军......前提是你不能在跟我们集团持续跑路的过程中死了。你放心我们俩开了好头,去世后我们国的其他人也不会乱砍人。(5分)

孙权:如果你能力够强,我们的待遇是不会比蜀差的!但是我晚年会开始乱砍一些人!有了这个榜样我死后你们要小心随时被身边的人发神经砍了噢。(1分)

(4)对于庙堂之上的人来说:

曹操:一统中原,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好!但是屠城挖祖坟啥的还是不太妙吧。(+5分)

刘葛:君臣至公,古今盛轨,百折不挠,致力于统一,没有屠城劣迹,价值观适用于主流文化宣传,好!(+10)

孙权:致力于割据(-100),其他免谈了。

然后,王八活得久不是它被喜欢的理由吧?


一方面证明了长江天险确实可守

一方面证明了背刺盟友,可攻可受的人确实能 苟


因为蜀汉是心腹之患,必须尽快打击,不可以让他养成心腹大患。东吴,根据他后期的政局,让他乱几年,再打会更省力。


东吴活到最后的根本原因是,东吴立国的理念,始终在于立足于割据东南,从未好高骛远,更没有打出汉室,或「兴复汉室」旗号。东吴虽然也与魏蜀多次交战,但其战略的核心不是进攻魏国,而是割据。与魏国交战,主要目的是稳固长江北岸,使魏军无法威胁东吴的腹心,相当于以攻为守。东吴从来没有想著去攻击魏国的腹心地带。因为东吴明白,那样做就是作死。

其实西蜀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西蜀对魏国掀起过多次所谓「北伐」,都远离魏国的腹心,以占点小便宜为终极目标。有个叫魏延的蜀国强人,曾提出了「直取长安」的战略,但此话刚一出口,嘴巴就被诸葛亮按住了。蜀国还有一个强人叫关羽的,因一场大雨淹掉了魏国腹心地区的军队,便跃跃欲试企图威胁魏国腹心地区,结果兵败被杀。

东吴为了割据,还与蜀国交战,并在蜀国极不愿意归还时,断然夺回了荆州,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扩充实力以及全据长江(不包括蜀国的长江),以厚集其割据资本。纵观三国争斗史,东吴始终行走在最优战略,北拒魏敌于长江以北,西拒潜在蜀敌于长江峡谷。这是东吴政权得以长期延续的战略保证。

正是因为东吴全据了长江,东吴依仗水军优势,给魏国及西晋伐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反观魏蜀,魏国内部出了问题,曹氏弱化宗族造成自我垮台。而蜀国呢,也频频发起战争,但相比较东吴,人家东吴启战,属于「忘战必危」,而这蜀国每每伐魏伐吴,正应证了 「好战必亡」之说。三两重的身子,还要冒充头大,结果自然早早就被收拾了。


我觉得题主要相信,有些历史事件是会因为某些人为因素而改变的。曹魏早亡,就是因为司马篡权。蜀汉次亡,是因为险隘无人把守,要不然也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


大魏大将军吴王荆州牧,难道不应该在大魏亡了之后才有权利灭亡吗???


蜀国对士族打击最大,魏国在曹丕时代才开始向士族妥协,东吴向士族妥协得最为彻底。


因为东吴名义上不正统,后世都以蜀(道统)魏(大统)为尊,一个政治上正确,一个结果上正确,东吴就只能作为陪衬了


这跟被贬低或者被喜爱有什么关系?蒙古被喜爱不?然而却打下了最广大的疆域。东吴为什么能活到最后,只因为灭亡之前来打它的,都挡住了。而蜀和魏没挡住。


当时的西晋朝廷内部一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动兵灭了东吴。

一方面是怕劳民伤财,一方面是酒足饭饱欺软怕硬,懒得动兵了。

再一方面就一群人表示国外没有几个势力练手打仗,国家陷入安逸甚至逐步消亡。

反正就是极力反对灭了东吴。

于是拖啊拖啊,拖啊拖啊,一直拖到拖不下去了(朝廷里灭了东吴的呼声实在太大),西晋才不得不出兵灭了东吴的。

东吴的存在本来就是奇葩,从没见过不守住淮就想守住长江的偏安势力。

军队战斗力弱得离谱,被灭亡前夕的蜀汉吊著打。

一对一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北方政权想什么时候拿下就什么时候拿下的水平。


十万偷荆州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但事实说明全据长江的重要性。然后有的人就是动不动就提守江必守淮,最后吴怎么亡的?荆州被打崩了,蜀中的王濬顺江而下直逼建业。


两面三尖墙头草,见风使舵数东吴


如果喜欢有用的话,刘备早就在徐州拳打曹操、脚踢吕布、北伐袁绍、南征袁术。何必要流落天涯,沦为益州刺史?我们喜欢的是关羽诸葛之忠,刘备张飞之义。可是忠义能抵挡曹操的大军吗?战场上还是要靠硬实力。

此外,尽管孙十万人人黑,吴二代还是比蜀二代强得多。人家孙权继位一个州,死时三个州;而刘禅继位一个州,还没死就败光了。曹操进攻孙权,孙权军伍整肃,相拒月余。反观邓艾一支偏师进攻刘禅,吓得刘禅惊恐失据。执政能力高下立判。


其实有些不知从何说起。

后人的贬低和喜爱对魏蜀吴的存亡时间起不到任何作用。

(不过这好像有点跑题

很多人的喜爱和贬低都给人一种……过家家的感觉……

简单地阅读历史,片面地评价人物,that』s what a ZhiHuer do.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