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土豆(块茎可食用,但其他部分有毒)大黄(茎可食用,但叶子有毒)


最早的时候有啥吃啥,没得挑,吃到有毒的就挂,久而久之,祖先们有了经验,知道哪个容易死人,一代代传承下来。

而有毒的植物很多都有苦味,但是苦味这个东西,本就是人为定义的,每个人对苦的耐受也不一样。

讨厌吃苦的人,就会尽量避免吃到那些东西,而不讨厌苦味的人,你懂得……

所以,能活著的人,都不喜欢吃苦。因为,喜欢吃苦的人,都挂了。(我不是针对谁,我无差别辐射全地球)

反之,喜欢吃甜也是一样的原理,因为那意味著能量。


结论放在最前面吧~~~

总的来说,主要还是靠我们的老祖宗不断试错的经验累积啊。

毒性可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这个东西,还是围绕那句老话: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而判定一样东西有没有毒、毒性有多大,与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有著密切的关系。所以「有毒植物」只是相对而言,这就出现所说的同一棵植物,因为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其毒素含量,毒性强度皆可能差异极大。

要发现毒与知道如何避毒,就先要知道毒是什么。

一、植物的毒素是什么?

植物体内天然产生的「以很小剂量内服,或以任何一种方式应用于有机体能损害健康或致命」的物质,称为植物毒素。

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看看植物生理学、毒理学相关的内容,(嗯你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的)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

一般来说,植物毒素分为以下5大类

1.非蛋白氨基酸:大部分存在豆科植物和毒蕈(xun)里(就是有毒蘑菇啦),多是影响你的神经系统。比如吃了让人「幻觉飘飘然」的迷幻菇类。

2.蛋白质毒素:一类可使红细胞凝聚的蛋白质。 其中最强的相思子毒素和蓖麻毒素,嗯,被列入生化武器的核查清单中了。 好吧还是放一下这两种神奇毒物吧。

相思子,有剧毒

海红豆,无毒

(相思子是红黑两色,而无毒的红豆与海红豆则是全红,一弄混可真的是只能相思,不能相见了。)

蓖麻的果

3.生物碱:听得最多的毒素,也是植物最常见的代谢物质,但也是多种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因生物碱常集中在某一部分,且多为蓄积中毒,所以会出现同株植物部分能吃/有药效,部分不能吃的;或者少吃可以,多吃则中毒的情况。基本只要听见一种植物存在生物碱,那就需要对这货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题主举例的土豆含有的「毒」龙葵素(碱),就属于这类。说起龙葵,嗯。

对不起放错了。。。(暴露年龄系列)

应该是下面这个

少量进食人体还是可以hold得住,但一旦过量就会引起中毒。顺带一提,龙葵这种植物本身也含有大量的生物碱,经过煮熟后,毒性则会大大减弱。(但还是不建议多吃。)

4.生氰糖苷类毒素:它们是一类毒性较强的植物毒素。比如氰苷,一般存在于植物果仁和幼叶中,这些毒素较强,吃一点点就可直接中毒。

嗯危险的东西不多讲了。

5.其他:诸如植物各种代谢产物、酚类、苷类等不含氮毒素的化合物,还有植物变质、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一类的物质,倘若服用过量,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在这里,植物的「毒」只是针对人类而言,对于植物来说,多是自身代谢的产物,也是一种防御机制,为的就是不让动物去吃它。

当然对于人类吃货而言,停口是不可能的,不仅不停口,还研究利用起这些毒素。

在这里说就有点跑题了。

二、如何判定一棵植物是否能吃(有无毒)?

判定,无非按经验、知识、检测、实践等手段。

秉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法则,一样东西能不能吃,最好就是试—

如尝:苦味,如生物碱、单宁类物质大多味苦,靠这个尝,苦味也让人们鉴别出一部分不能吃的东西(比如未熟的果实、变质的植物、任天堂的游戏卡等等)。

晤???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去了?

但尝也是个问题,不能总是以身试险,传统有一种方法,那就会看其他动物吃什么,或者是倾向摘有野兽虫子咬过的植物,就如为什么有人到现在还喜欢买有虫洞的青菜,来识别有无农药(误)。还有发现一些验毒的方法,你看古人为什么头戴银簪,就是为了试毒啊!(大误)。但是不仅毒与毒之间千差万别,个体差异也有所不同。

所以这些方法虽有一定鉴别作用,但不能当绝对真理啊!!!

其实亲尝现身说法是最好的,可惜人类毕竟没这么多神农氏,也没这么多再世华佗可救那些好奇作死的人,这时候经验总结与归类就很重要了。 这时候,懂一点植物分类学就无比有用啦!!!

比如同一个科、属的植物,就像一个family~,当你不知道这货能不能吃时,就看看它属于哪个家族,以及家族里其它物种的特性。比如蔬菜大科十字花科,比如就是对过敏人士不友好的漆树科,还有出了一堆毒物的夹竹桃科、天南星科和萝藦科等等。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一两种沧海遗珠的,但比如

像看见夹竹桃科的植物,走吧,一片叶子也不要想著吃了。。。

如果想要更专业精细一点呢,现在已经有很多生物毒素的检测方法,可以精准测试毒素种类与含量。

事实上,现今在餐桌上的食物,已经是经过长久的筛选与育种培育而成,目的就是为了吃得更放心,营养更丰富。然而还是有很多打著「绿色天然」,「纯自然」「天然更有味道」的旗号,而推崇吃野生的植物、野生的菌类。。。在这里只是想说,栽培种可以吃,不代表野生种就可以吃,而且口感和营养也并非野生最好,所以不要随便交智商税。

————歇息分割线————

还是想说回题主描述说的土豆与大黄。

马铃薯的块茎,也并非一直可吃。以下是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一份关于马铃薯的生物碱含量检测结果(只有繁体就凑合著看吧),可以见到新鲜的和发芽的差别极大,从外观看来就是出芽,发绿的马铃薯,一般已经不可食用。

网站传送门:

https://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c_01_17_report.html?

www.cfs.gov.hk

而大黄,不清楚题主说的具体是哪一种大黄。

毕竟,光是我国这边就有30多种呢。。。不包括变种

附中国植物志网页链接:

Rheum L.?

frps.eflora.cn

大黄实际是指廖科大黄属(Rheum L.)的植物。

大黄的毒性不同部位差异大,相比叶子,根、茎的毒素含量要低得多,或与植物代谢方式有关。有毒物质主要为草酸与蒽菎类化合物。

常用作药材的物种有药用大黄或者掌叶大黄等,主要用药部位为根状茎与根,也有不时混入其他同属种的根状茎的「赝品」。即使作为药用植物,也需要定量使用,经过处理与晒干,如通过烹饪,不宜多吃,,茎也非所谓的完全无毒。

大黄新鲜的茎有紫红色与黄绿两色为主,在欧洲,紫红色的大黄茎还是款美食,在西餐中常用来作甜点,还有比如作果酱、作派、作浓汤等等。现在已有很多栽培种与变种(名字太多了!),较常见的有华北大黄[注1] (食用大黄)等,产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地方。当然这种叶子也是有毒的,至于现在为什么没有人吃? 嗯,这或者需要问第一个吃叶子的人了。。。

(PS:这里有个用大黄茎作甜品的菜谱(???),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翻一下)

Rhubarb Jam Recipe | Rhubarb Recipes?

www.rhubarbrecipes.co.uk图标

源于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的图,药用大黄

已经培育后专用于食用的大黄茎,有些品种茎会更加的红,也有俗称「红西芹」的

中毒界的又一著名植物——黄花菜,不是被人与萱草弄混了,就是因煮食不当而导致中毒。新鲜的黄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素,进入人体后会导致急性中毒。所以吃需要放置并浸泡一段时间,并且完全煮熟方可食用。

可以看出,这个「能吃」与「不能吃」的界定不是绝对,且难以衡定的。关键还是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三者的因素。

三、最后

除此之外,不得不强调火的出现! 绝对是一大关键点。

所以为什么总要强调食物需要煮熟透呢~就是很多植物中含有的代谢物质,通过加热、煮熟,即可被分解,从而使之可食用。人类才可以发现这么多本来有毒的植物可以吃啊。

最后,感谢第一个试吃螃蟹的老祖宗们!

以上。

[注1] 根据FOC修订,华北大黄拉丁名为Rheum franzenbachii,Rheum rhabarbarum为其同义词。

吃了中毒的植物怎么办??可以下期再更啦。

(本文作者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植保专业,辅修园林。曾于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植物组)工作,踏过北京、山东、广东、湖南、广西、云南等野外地区拍摄与考察。喜爱自然,更乐于畅游自然。)

微信搜索并关注「绿水青山九州行」公众号,获取更多自然与博物知识!本活动通过打造线上多媒体内容、宣传推广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线下自然宣教活动等形式,以倡导公众了解自然、爱上自然、积极投入自然保护为目的的活动。(以下为微信二维码)

http://weixin.qq.com/r/qS1eRsnEPZRCrY0l93i7 (二维码自动识别)


饥荒年代,观音土都吃,何况这些植物。吃著吃著,就吃出经验来了。

不专业回答,大家请随意踩。但是无意误导别人,所以也请不要喷。


这个东西很复杂的,你首先需要等…

等啊等啊…

趁它放松警惕的时候,一口把它吃掉。

这样毒素就来不及释放了。


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什么来著?。。。

最最最开始,不知道什么能吃和不能吃的时候,那就什么都吃,,,一点,很多东西你尝一口不就知道怎么样了?难吃的,毒性轻的吃一口你就不会再吃第二口了吧?(毒性轻的会带来各种不适反应)。

又因为猴子也好,智人也好,都基本处于群居状态,一只猴子吃了一口毒性重的食物,比如大黄叶子,一下就挂了(不知道有没有那么重的毒性,举例而已),其他附近的猴子难道不会好奇地过来看看,再多几只好奇的猴子把大黄叶子试吃一口,又都挂了,剩下的猴子怎么都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吧?就算群居状态不能满足以上情况发生,一个猴子吃了毒性重的食物直接挂了,或者产生了畸形,他就没有了后代或后代的被淘汰,也算是没后代,他的生存空间就被其他的猴子取代占领了,如此往复。。。

以上只是很笼统的一种描述,这个过程应该是反复发生、不断地周期性发生的,即过了一段时间(十几甚至几十年,又有猴子好奇大黄叶子能不能吃),或者发生食物资源匮乏,不得不尝试新的食物,于是,有的猴子吃了大黄叶子挂了,有的吃大黄茎,于是。。。直到人类有了文字语言后,把相关知识总结流传了下来,形成了固定的食用方法。。。

个人觉得是这样的。


或许吃到有毒的部分的都死了……于是成了经验教训.

神龙尝百草,祖先们试出来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是他亲力亲为试出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