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 在古代——「知识更重要;
  • 在现代——「能力更重要;

在古代,人类掌握的知识总量不多,各种行业发展缓慢。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即可拥有稳定的工作,比如:代写书信、打字员、接线员、电报员、售票员等。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一书说:

那个时候书不多且奇贵。清朝末年,曾国藩买了一套《二十三史》,花了他一百两纹银,这大概是一个七品官员两年半的俸禄。

现在(2014左右)网上《二十四史》一千三百人民币,大概是处级干部一周的工资。所以古人盛赞一个人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牛B不说,这能省多少钱![1]

正是知识的稀缺性,导致了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并用考试来测量「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前曾经流行一句口号,叫「知识就是力量」。

到了上个世纪中,书成为大部分人都消费得起的东西。知识的竞争力开始转向阅读量。这时候大伙主要拼阅读量和理解力。书上都是正确答案,你知道得越多,读的文献越多,就越能胜出——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这个阶段的思路。[1]

随著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了。与此同时,人们掌握的基础技能也不断增加,上述那些依赖固定知识的传统职业都消失了。

公交车售票员,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刷卡器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

1018年,宋朝的穷人家会教小孩如何种稻或织布,有钱人家则是教男孩读经写字、骑马射箭,教女孩三从四德,当个好妻子。

毫无疑问,这些技能到了1050年还是很重要。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 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

相较之下,对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方,到2050年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实在一无所知。所以,现在孩子学的各种科目技能,到2050年绝大多数可能没有什么用了。(251页)

新的职业不断出现,旧的职业不断消失,人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

这个年代的人面对了太多全新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也不断更新,以至于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是被验证过的,哪些是扯淡。这就需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个年代,知识的差距转向了能力的较量——搜索能力、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谁能在同样的知识海洋中学得更快、更多、更精准,谁就容易获胜。[1]

当知识不再稀缺时,稀缺的是获取、理解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是最没有迁移能力的,即使你读到了医学博士,也照样不一定会做麻婆豆腐。隔行如隔山,说的是知识的差距。[1]

相比于知识,能力更有「迁移性」。

例如,逻辑思维能力,在学校里,它有助于推导公式、文章写作;在工作中,它有助于口头表达、分析新闻等。

智联招聘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的应届毕业生中,近四成签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2]为什么企业会招聘专业不对口的学生?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力

「知识」与「能力」的定义

  • 知识:是文明的既有结论[3],它擅长解决「确定的」任务。例如,在学校里,大多数的问题都有确定的、唯一的答案。
  • 能力: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素质,它擅长解决「不确定的」任务。例如,现在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人们必须不停地面对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 *注:能力技能的是两个相似又有区别的概念。能力,是可以脱离知识而单独存在的心理特征,即使一个人没有任何知识,也一定具有这有这几种能力,如,注意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而技能是依赖于某种知识和技术才能存在的。

「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成本

从「获取成本」的角度来比较二者:

  • 知识——获取成本越来越低:在古代,书很贵,识字的人很少,知识的获取成本很高。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成获取本很低,只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即可。近几年,人工智慧淘汰了很多仅需要固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例如,不仅淘汰了打字员、接线员、收费员等职业,甚至已经威胁到司机、快递员、初级翻译、律师、会计、医生等职业。[4]如果某个岗位的工作是计算机可能完成的,精打细算的老板和充满激情的IT公司会密切合作,开发用机器代替人工的技术。即使暂时不能代替,这份工作的工资也不会很高。
  • 能力——获取成本一直是非常高的:要提高某种能力,需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几个月时间(后文会列出一些能力的训练方法)。

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在1990年出版的《微观宇宙》中说,

在每次产业革命的过程中,都会有某样关键的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下跌,价格几乎降为了零。

例如,经过工业革命,和从前的用动物和人力相比,机械的动力成本几乎成了免费的。突然间,你可以让一个工厂24小时不间断地开工,这在工业革命之前是难以想像的。

在信息革命(第3次工业革命)中,成本大幅下降的生产要素就是信息(包括:智能计算、储存、传输等成本),它正好对应于人类的知识检索技能

慢慢地,「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被提到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在万方网的文献中,这句话被提起的次数,从2012年起逐年下降。

教育评价,「知识」vs「能力」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灌输知识,而没有将工作中更有用的「能力」作为直接的培养目标。学校里的很多课程,对未来生活的实用价值不大。

《今日简史》一书中说:

那我们该教什么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即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和创意(creativity)。

说得宽泛一点儿,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P254)

如何测量能力?

我们通过「笔迹」这个途径,测量到了能力

《笔迹触觉与心理》一书介绍了8种能力,它们分别是:1注意力;2逻辑思维能力;3速度;4应变与变通能力;5心理承受能力;6人际融合能力;7感知力;8创造力。

下面的回答详细解释了能力的概念。

到底什么叫能力?如何评估能力??

www.zhihu.com图标

《笔迹触觉与心理》简介,见个人文章区。

参考

  1. ^abcd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134238
  2. ^智联招聘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 http://www.sohu.com/a/
  3. ^百度百科-知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F%A5%E8%AF%86/74245
  4. ^BBC盘点AI时代被冲击的七大职业:医生、律师、警察都上榜  https://www.sohu.com/a/287735134_114911


能力更重要。因为「我做到了」和「我懂了」中间存在著一个可怕的鸿沟。多少哲学家就是倒在了这个鸿沟里面不能自拔,最后走火入魔变傻变疯。另外,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都是「废纸」,纸上谈兵而已。在临死前的自己,不会为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而暗自得意,而肯定会为了自己的成就而骄傲自豪。当然,除非自己不可能获得某种能力,而又对此种知识非常痴狂,比如一个男性学者研究女性的生育过程,那我觉得他非常懂生育但是不具备怀胎能力,这是可以接受的。


什么让你想到这个问题的?

如果以「知行合一」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你会有什么不同的解读?


能力相比知识更重要。

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是一个系统而知识只是能力的系统中的一小部分或者说是构成能力的一个因素。

能力是许多的知识依靠某种关系连接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达到解决某种问题的目的。


个人认为能力更重要,如果有知识作支撑则最好。我们当下的教育往往是重知识而轻能力,所以导致「学而无用」现象比较普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