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佬解释一下吗?


They don』t believe that they make mistakes, but instead that they are a mistake, bad at the core. 他们不相信自己只是犯了错误,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一个错误,最核心都是坏的。

具有自尊困扰的个体,常常会有的一种体验——我不只是这一次失败,犯错,我就是一个错误,我整个人都是有问题的,我整个人都坏掉了。这种「自我贬低」体验常常降临,如果仔细去找一定可以发现一些外在的促发情境、线索,或小或大,大到失业,小到今天没像自己期望中那样和同事热情地交流,或者这些事情的叠加。

如果说有著良好自尊的个体感到自己的核心自我是好的,有价值的,可爱的,而且这种感觉是稳定的,那么存在自尊困扰的个体的核心自我常常以羞耻感为基础——我是坏的,没有价值的,糟糕的。 而那些促发情境就像是碰到了核心自我的触角,然后它开始感到动荡,疼痛。而曾经受到过虐待、抛弃、批评以及忽视等等,与我们自身所犯的错误以及所做的选择相互作用,导致了个体形成一个以自我厌恶羞耻为基础的核心自我。

在咨询室中,有的来访常常反复地这样表达一种深刻的自我怀疑、自我厌恶。

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别人都是那样的,我这么差劲?如果深入接触,不会有人喜欢我......

「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咋听上去,似乎是想要解决某个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看你的问题是什么?......但是当我们仔细去感受「问题」这两个字,它不是某个可以界定清晰的客观问题,它和我们内在更深的部分有关,我的里面出了问题,我从里面坏掉了,我怎么才能修好它?

他人的关注与关心可以暂时缓解这样的自我怀疑,但就像是一个创口贴,也请千万不要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化解。如果你愿意,可以尝试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疗愈和修复。如果你找到一位匹配靠谱的咨询师,和TA建立一段关系,咨询师是他人,但又不仅仅是「他人」,咨询师在一个具有治疗意义的空间里,被你移情、内化为各种重要角色,咨询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抱持、镜映可以重新照亮那些被你体验为糟糕的部分。


我猜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你正常的正向反馈,日常批评或贬低为主,缺少表扬和鼓励,时间久了会觉得自己很差。家庭环境影响的因素非常大,就算同样智商的孩子,一个经常被表演,一个经常被批评,他们的自我评价可能千差万别。

2.在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也影响自我评价,比如做事情失败多一点。(自认为的失败,事实有可能不是如此,或者没有你自我评价的那么糟糕。)

3.缺少一些正向的情感支持,比如朋友,爱人之类的能够亲密接触的。

如果在原生家庭已经习惯自我贬低,其实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好的朋友和爱人,也是可以改变你的。


任何习惯都可以从原生家庭中找到原因。

小时候总是听到父母指责:

「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你可真没用。」

「吃吃吃,一天就知道吃,一点自控力都没有。」

「拖拖拖,做什么事就知道拖,长大后肯定没出息。」

长大后就会变成自我贬低:

「我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我好没用」

「我怎么又吃这么多,我真的好没有意志力啊」

「我怎么又拖到这么晚,我真的好糟糕啊」

自我贬低是指人们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或达不到预期之后,对自己进行的指责。

通常表现为一种自我攻击式的内心对话,化身于一个个尖锐的、负面的指责声。

习惯自我贬低的人,大多数都是这样的心理。

这些威胁、指责的话让我们感觉不被接纳,在比较中感觉自己远远不足于他人。

长辈老师眼中好像容不下我们一丁点的缺点,为了获得爱,为了被接纳,我们尽力去订正自己的缺点。

这时候,自我贬低就成了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通过注意自己的缺点,时刻避免犯错,不断变得更好。

让自己「无短可揭」,「超越同伴」以期望得到他们的认可。

随著我们长大,认为自己不够好成为了习惯,在自己身上挑刺,也成为了习惯。

不仅如此,当面临挫折与打击时,我们在「自我贬低」中反而能获得一种「希望感」。

那就是「当我变得足够好了,一切也都会变好的」。

这种希望感能帮助我们消减」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处理,无法改变当下」的无力感。

正因如此,我们自我贬低当作一种驱使前进的动力来源。

通过给自己施压、激起恐惧和斗志,防止陷入安逸、被所谓的惰性打败。

但是这样做的最大问题是,它会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没有安全感,处在巨大的焦虑中。

如果一个人每天头脑中想的都是「我再不努力就会被别人比下去」。

这让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逼迫自己不断向前奔跑」的重压下。

我们的精力和情绪资源很容易消耗殆尽,长此以往,混乱的内心会限制我们的行动力,每走一步都在紧张和恐惧中。

习惯性自我贬低的人,需要学会改变

自我贬低既是一种我们与自己进行的消极的、自动化的互动模式。

也是人们在感到过度压力或淹没性的情绪下的一种应对机制。而这种不良应对方式,正影响著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

在工作中,害怕和回避没把握的事情和场合,导致错失良机。

在感情中,担心对方无法接纳真正的自己,而无法表现自己真正的样子。

在学习时,谴责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上进,担忧自己安于现状,不愿意让自己有丝毫的停歇。

在社交中,害怕与他人不同、习惯与他人比较、迎合于他人的喜好,却隐藏自己内心的需求。

可见,自我贬低会对我们带来的危害是全方面的,那些容易沉浸在自我贬低中的人,渐渐地开始对自己和世界都产生了一些失真的解读。

想要摆脱自我贬低对我们的影响,首先需要我们对在生活中自我贬低迹象有所察觉。

其次是通过正向的心理暗示,引导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我贬低。

另外还需要周围的环境和人能够起到引导作用,多被鼓励才能有鼓励自己的勇气。

最后,原生家庭的痛是需要一生来治愈的,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


题主问的是原因,所以我谨在此陈述下我认为的原因。

习惯 和 自我贬低 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我们为什么会自我贬低呢,这是人性之一,不然人便会无从进步。事实上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靠的就是不断的自我否定,否则仅仅不思进取,傲慢自大,未必会出事,但至少也是会停滞不前的,它的实质是一种辩证否定。

可是习惯性自我贬低,就是过度的辩证否定了,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自我放逐。

曾经看过克里斯多福·孟写的亲密关系,他写道人在童年时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两样,寻求归属感和找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才会对我们的父母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我们找得到归属感,恨则是因为父母否定我们使我们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父母否定我们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不理我们,忽视我们的要求,对我们食言咕咕咕等等),而这个时候我们恰恰会做出一些举动来让父母意识到我们的存在,并重视我们,作者把这称为「引起注意」,我们可能不好好吃饭,可能装病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并使其关心我们,「引起注意」是四种偏差行为之一。

而剩下的三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自我放逐」「报复心理」同「引起注意」一样,都是我们在童年时做的事情没有达到目的寻求归属感和找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后产生的结果。

题主的问题就在这里了,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没有找到,尤其是童年时期的,这才是最大的原因。


看了很多回答,深有感触,从小学习上,工作上,父母尤其是父亲,对我表扬非常少!时刻让我谦虚,总是拿我和别的更优秀的人对比,即使我取得过年级第一的位次,也没有明显表扬过我!只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导致我惯性思维是总是和别人谈话中习惯性自我贬低,即使自己并不是真正这样想的,也得说的自己很肤浅的样子!这样长期下去,甚至影响了自己的正向想法!而且显得人很没有水平!而且我自卑!表现就是稍微比别人强的地方很容易自傲,很害羞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内心气量极小!!导致永远追求一个被别人碾压的环境才能找到自卑的平衡心理!还导致了研究生的抑郁。而且内向!所以父母的水平有时候确实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走向社会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受父母惯性思维的约束,做一个有自信有志气的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