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修练五项初始团队的构成为什么这么艰难?各位知乎大佬有什么良策,望赐教,本人洗耳恭听。渴望改变、独立思考、开放心态、承诺投入、自我评估,(交叉评估、系统评估)改善心智模式。


个人认为,把自己放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去磨炼,总结,反省,心智一定会得到升华。

网上有人这么建议来改善心智模式,摘抄下来给你。

以下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自省与反思。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借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此外,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在这方面,联想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就向曾国藩学习,养成了自省的习惯,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联想特色的「复盘」方法论。

2. 学习。通过获取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拓宽「观察框架」;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可以更新「思考路线」;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总之,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合时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动更有效。

对此,需要破除对学习的认识误区,不仅通过阅读、听讲,获取新的知识或信息,也要扩大人际交流,向他人学习,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工作中学习,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

3. 碰壁。在当今信息泛滥、浮躁的时代,主动地自省和「学而知之」显得难能可贵,更常见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为老办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规则得出的看法显得不伦不类,据此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碰壁了,会促发人们产生觉察和内省。因此,不回避、隐藏问题,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个人学习、提升的重要契机。

4.更换新的环境。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目的不同,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在这方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作用。对此,换一个新环境,有助于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新颖、鲜活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不断冲刷、冲击、甚至冲破我们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们长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许很难产生新的灵感,却很容易固化思维。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自己有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经历,体会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5. 换位思考。《列子》中有一个「疑邻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想法之后,通过心智模式「选择性观察」的机理,就会让我们发现更多能印证这种想法的事例,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强特性。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当有了新的资料之后,我们会进行新的推论,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如果能不断发现新的资料或能用新的视角去解读现有的各种资料,就可以持续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 情景规划。在商业应用中,壳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过「学习如何浮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而加速组织学习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70~8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归功于运用「情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来改善集体心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或预测方法,情景规划法质疑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基本假设,例如十几年来,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所以石油的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幅波动,开发一系列新的情景,帮助管理者以新的视角或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规划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促进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 深度会谈。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会谈」(Dialogue)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来,「深度会谈」是深入地、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义」。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因此,深度会谈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发集体智慧的重要手段。

8. 持续「修炼」。改善心智模式归根结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续「修炼」,他人无法替代,外界的条件也只是一些促进或激发因素。持续「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门。

在这八种方法中,前四种方法是让人们产生觉察,而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其中前三种大致对应于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第五、六、七种方法是让人们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和解读新的资料,而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当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种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自我持续「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学习也贯穿于改善心智模式的全过程之中。

虽然心智模式的话题看似微妙,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式,我们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百度百科了下心智,大意是内心的成长与强大,行为处事的合理与正确,双向修行所能达到的境界高低来评判心智的高度。

个人感觉心智的改善不难,艰难的是心智的改变。

心智的改善是渐进累加的,如果有心且有所追,那是在做加法,心智的改变依附在心智改善的基础之上的,很大程度上他的最终改变来源于一件或多件对你冲击极大的自身经历事故上,它未必能达到心智正向改变,所以之前所累积的心智改善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能否改变是个概率项而非肯定值。

那么,首先,你是否意识到要改善心智就很重要了,至于改变,不能过于执著,她真的到来之时,你会安然的。其次,如何改善,没有统一标准,大概率是有自己的判断,可融合他人的想法,取优去次。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改变很难发生,是因为:

1、旧的行为有它的好处;

2、心理舒适区让我们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处理问题;

3、我们每个人都有阻碍改变的心理免疫系统

二、想要引发改变的一些方法,包括:

1、检验行为背后的规则;

2、积累一些小成功;

3、为自己制造改变的场;

4、激发我们的情绪。


一、改变为什么那么难?

1、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都是受经验支配的

也就是说,我们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期待的好处」是指:我们都能想得到,每天早起跑步,会更有精神;不拖延,会更高效、更有成就感;坚持健康饮食会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好。

「经验的好处」是指:睡懒觉时温暖的被窝,打游戏的快乐,胡吃海喝的感官刺激,这些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好处。

一旦我们的某个行为获得了这种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执行「经验的好处」,都一次次强化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所以行为的改变才会那么难。

2、改变的障碍就是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著舒适。《肖申克的救赎》中坐了50年牢的老布,在要出狱的时候一度崩溃,最后出狱了之后选择了自杀。监狱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这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其次,心理舒适区意味著熟悉的环境吗?其实也不是。改变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著我们能改变了。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心理舒适区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著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我们重新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那么难。

3、就像人都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来行事时,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这种焦虑,于是我们又用回老办法。所以改变难以发生。

二、如何开始改变

1、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假设

辨识出这些内心的假设,是突破心理免疫系统,让改变发生的第一步。一旦这些假设被看到,被带到意识中经受理性的拷问,它们对人心理的隐形操作力就被打破了。

用行为检验它:验证内心假设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子很想跟别人建立联系,却总是没法迈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而这里,她内心的基本假设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如果别人对我好,那一定就是对我有企图。

要发生改变,就一定得发生「不一样的事情」,产生新的经验。

我们的新经验是指当新行为带来内心假设的松动后,所产生的新的领域。这个领悟会被整合到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中,最终改变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这时候,改变发生了。

新的经验,常常是在预期经验和真实经验之间的对照中产生的。

当我们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其实我们也是去免疫系统之外、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旅行。这其实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的旅行。

2、小步子原理,走出改变的第二步。

「小步子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让每一次的小成功,成为下一次改变的基础。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往前看和往回看,所看到的东西经常会不一样。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有时候改变就像多米诺骨牌,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推动改变的那块牌,找到第一个小小的改变,并把它推倒。

小步子原理:专注当下

「小步子原理」不只是一个关于如何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更是一个关于让自己有所行动的策略。它的核心就是让你专注到当下你能做得事情上。至于这个事情能不能带来你想要的结果,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关注。

3、养一个自己的「场」

「场」的力量

「场」其实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在「场」里,你就会觉得自己在做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比如说在图书馆会自然而然的愿意读书,到了澡堂子自然而然的想要洗澡,去了健身房自然而然的要弄两下。

这里我们也要辨析一下快乐,快乐分为两种: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

消费型快乐就是消费别人创造的产品,满足的是表面上的感官刺激;

创造型快乐就是创造自己的产品,发挥自己的才能,体会一种深刻的成就感,一种自己正在变得更好的感觉。

要从消费型快乐转向创造型快乐,利用「场」就是一个好办法。

在这里就可以更精确的说出「场」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要创造「场」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第二个来源:你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4、情感激发,让改变自然发生

当别人说「道理我都懂」的时候,他其实说的是:「你说的道理我不想听。」他不想听的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的情感。

人有时候会陷入一个怪圈:越自责越放纵

上进的自我总是责备那个堕落的自我,而堕落的自我,经常会无地自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焦虑和内疚这么产生了。你可能经常说:最好能把自己骂醒,如果不能改变,那一定是你骂的不够狠。可是内疚和自责显然难以推动你的情感激发,因为很多你想改变的应对方式,比如:吸烟、乱吃东西、拖延,就是为了应对焦虑和压力产生的。所以,越自责,越容易放纵自己。这就陷入了「放纵——自责——更严重地放纵」的恶性循环。

你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

爱才是激发情绪创造改变的点

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高要求,而是在这种高要求背后,你对自己究竟是厌恶,还是爱和期待。之后后一种感情,才能激发情感,才可以让改变自然发生。

三、在改变的时候也需要反思改变:什么是有效改变

一方面,我们期待改变。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知道改变的方向,盲目地想要有所不同,「追求改变」本身就会变成我们的心理舒适区,变成我们逃避真正改变的借口。

改变的两个层次

一个,是作为内容的改变。另一个,是作为应对方式的改变。例如,一直换工作,工作内容改变了,但不停换工作这个应对焦虑的方式没有变。

有时候,「改变」作为应对方式本身,也需要改变。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第二序列改变」。

第二序列改变的开始就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有两个重大的误解。第一个误解是,以为自我接纳是不改变。自我接纳是一种「第二序列改变」。第二个误解是,很多人说自我接纳的时候,其实是把它当做获取另一种好处的途径。

自我接纳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的是那种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最后,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很简单:看你改变的动作,究竟是改善了你的状况,还是维持了你的状况,甚至让你变得更糟了。


PS: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1、解决问题;

2、自责;

3、求助;

4、幻想;

5、退避;

6、合理化。

看看是不是可以跳脱出舒适的应对方式,用新的方式发生改变。


不是太难,多接触,多做事,多沟通交流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只要你不换心脏,这辈子不大可能改变性格,只能增强自己的控制情绪的能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