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哲学思想或者宗教都有一个反面。有时候看它们本身云山雾罩,不如看看他们的反面反而能看得更明白。

儒家的反面是什么?是小人!小人结于利,小人长戚戚,小人巧言令色,小人寡廉鲜耻。

佛家的反面是什么?是魔,所谓成魔成佛一念之间。魔是什么?魔是色,香,声,味,触,法,是欲的化身。

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反面是什么?是魔鬼,魔鬼引诱人,让人挑战上帝。魔鬼玩弄人心,让人出卖灵魂。

那么道家的反面是什么?是……圣人。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看到了吗?现在知道课本为啥不教,社会为啥不提倡了吧!你跟小朋友或者三观未立的人说绝仁弃义,他能理解是啥意思吗?想不理解歪都难!

这些世俗化的哲学思想是有层次的!基督教的层次最低,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逻辑。上帝就是至善,就是绝对正确,反正一切罪恶推给魔鬼就是。儒家的层次次低,君子小人也在玩儿二元对立,比基督教高明的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因此没有那些装神弄鬼的糟粕。佛家的层次较高,但是一方面佛家的一些神秘化对它有些消弱,另一方面佛家一方面彻底否定人欲,一方面又向世俗妥协强自把它原本脱离道德是非的因果报应演化成了符合世俗善恶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以说是把层次给彻底拉低了!当然如果不把它拉低成这样,不利于大众传播。最后就是道家,我认为道家(不是道教)总体上来说没有怎么被世俗化,因为它实在太不友好了!一般人听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脑子估计都转不过来——这他喵的说的(⊙o⊙)啥?正因为道家经典里这些极度不友好的内容,道家思想对于普通习惯二元对立思考的民众来说只能是敬而远之。它不适合教化民众,因为它本身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按照道家思想的说法,上帝要有,魔鬼也要有,末日审判完上帝就算真的获胜战胜了魔鬼,接下来并不是happy ending。而是盛极而衰!新的魔鬼就会产生!

按照道家的说法,君子会有,小人也会有,君子越多,小人就越多,越是提倡仁义礼智信,越有小人作奸犯科。

按照道家的态度,善恶是什么东西?行善可未必会积德,也可能会招祸。清规戒律那是跟天性自然做对,如何能得解脱?

所以道家其实是否认这些世俗思想的,这层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可是很多人个人修为不够就停在了这里。所谓不破不立,但他们就只是停在了一个破上,至于立,却因为自己的层次修为不够就立不起来了。

比如有人觉得道家思想就是让人清心寡欲,然后躲到山里去当隐士。这其实是对道家思想天大的误会!道家从来都没有让人不进取,道家自始至终都在讲要知进退,不勉强。道家最具代表的政治家李泌,出仕于四朝,辅佐于三代君王,多事之秋,朝局不定,藩镇屡屡起乱,皇家父子猜忌,朝臣生死恶斗,李泌却能进退自如,善始善终,可为隐士,可为宰相,可任地方,可统将兵,当真是水无常形。这样的人物是不进取吗?

但是许多人读道家典籍,只读出了愤世嫉俗,读出了消极避世,却读不出道家思想中「无为而无不为」是把无为作为手段,无不为作为目的的!如果是为了无为而无为,那根本就不是道家,而是自欺欺人!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很多遍,要「功成身退」,大家不妨想想看,假如道家真的要人消极避世,哪儿来的「功成」呢?天上掉下来的吗?

综上所述,道家思想其实是看山是山的返璞归真,对于需要看山不是山的普通民众人说,学习它反而会搞不清状况。因此,读老庄是需要有些阅历和悟性的,否则理解错了便会把它理解成虚无主义,进一步的后果是尚未分清善恶便不问善恶,尚未建功立业便消极避世,尚未心有所求便要无欲无求,这个呢就成了辛弃疾的那首诗,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自欺欺人了!

总结一下,《道德经》需要层次,时机未到不如不看。


李耳、庄周都叛逆得要死,只是很多人看不出他们心中的暴烈,误以为是儒雅。庄周之美,如香膏之在发足,在棘冠,在伤痕。他们的叛逆,就像是为了自我复仇,切齿于少年的愚妄。他们的人生观,几乎都是粉碎性的决绝。

经历绝望后的老庄,并没有变成一个憎恶人类与大地的人。他们仍然告诉你,千万不能去奴役他人,要学会营血魂魄,宛如婴儿般充满生机。这种极尽天真的良善,一定来自内心极大的痛苦。

儒家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李耳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庄子》的瞻前顾后,更带有一种虚无主义的浪漫,这的确是快乐醇髓,但却与教育的筛选性理念相悖。

《天地》:以博学多识来夸饰自己的人,看似独自抚琴悲歌、风雅至极,不过是个风吹草动的人罢了。纯朴的天性不够完备,精神意志就会摇摆。

《山木》:貌美的人自以为美而骄矜,貌丑的人自以为丑而安分守己,只有那些品德美好却毫不自知的人,才能真正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大宗师》:把天下隐藏在天下之中,就不会亡失了。让美人失去容貌,让战士失去武力,都只是一瞬间的事。忘掉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与万物一体,就可无所偏爱。

《在宥》:喜欢辩解,势必要夸耀自己的无知,喜欢仁义,势必要违背自然的天理。智慧、仁义、道德?可有可无,天下人竟然跪拜宣扬它们,真是太糊涂了。

《秋水》:想用极少的知识去追究无垠的宇宙,只能造成心思迷乱错失。面对这个深不可测的世界,我们却用洞察的眼光探讨,用雄辩的口气谈论,简直是用竹管窥视苍天。

《至乐》:世间尊贵的是富有、长寿和美名,鄙视的是贫贱、夭折和恶名。人来到世上,便与忧愁同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忘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忘掉荣誉。

《知北游》:生是死的伴侣,死是生的开始,万物是一体的。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叫做神奇,厌恶的东西就称为臭腐。可就像死生相伴一样,腐朽也是可以化为神奇的啊。

《徐无鬼》:招摇过市的人喜欢炫耀自己,披盔戴甲的人以参战为乐,山间清修的人在意自己的名声。他们随时竞逐、沉溺外物,终生不能自拔,岂不悲哀?

《则阳》:君主隐藏事物的真相去愚弄不懂的人,增加事情的难度去责罚人民。老百姓只好以虚假来应对,能力不足的就只好作假,智力不足的就只好欺骗。

《外物》:一个人有再高的智慧,也敌不过万人的谋算。只有抛弃小智慧,才能发现大智慧,只有去掉自以为善的心理,才能找到自善的本性。

《渔父》:聪明的人永远注重纯真,不受世俗约束,而愚钝者不能体恤他人,永远感觉不到满足。

《列御寇》:人的情性深藏不露,有外貌谨慎的人行为骄横,有外貌和缓的人内心强悍,也有貌似坚强的人内心绵弱。有的人追求仁义如饥似渴,抛弃仁义时也最为迅速。用不公平的方法去寻求公平,结果永远不可能公平。

《天下》:一个人知道雄的坚强,却持守雌的柔弱,便能成为容纳万物的谿谷。人人都争先,他独索虚无,便能富足如高山般堆积。只把精力耗散在分析上,最终只落个善辩的名声,放荡而无所收获,追逐万物而永不回头。这是用声音阻止回声,形体和影子竞走,很悲哀啊。

很多人喜欢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因为自我代入了暴君。或许正如木心所言,老子高明在用「无为而治」,架空了暴君,也架空了暴民。《道德经》避开了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所讨论的问题,所以暴君喜欢,暴民更喜欢。

老子主张退、守、弱、柔,皆是出于一种不带自怜的抗争,我们再来看看《道德经》所讨论的问题。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开阔其胸怀,充实其内心。曲柔其志向,坚定其品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占据就不会失去,事物在对立中发展,要懂得让自己的观点转化,在矛盾中寻找共生。很多时刻选择退缩,秉持悲观主义出走,其实是对概率学的尊重。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里说的「不自生」,是指天地对万物的包覆与承载。水利泽万物,贵在它愿意谦卑,去留驻在众人都不愿意处的低位。对他人的刻薄与冷漠,正如金银财宝,是不能长久留驻心间的。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放纵、贪婪会让人变得狂妄,只有运用内在去辨析事物,才能摒弃表象的浮华。一个人在能力被认可时应该有所忧患,能力消失时也要有所反思。在阅读历史时,必须要洞悉其中规律,学会以古观今。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要做一个不会轻易被辨识的人,要天真如尚未切割的原木,谦卑如空阔深远的旷谷。不去拒绝混浊,甚至要融入混浊,不求盈满,才能发现自己的蔽坏。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见素抱朴,绝学无忧。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放弃对他人的模仿,要潜下心来寻找自己的锋芒。宽裕的时间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永远感觉时间不够用,才是最正常的状态。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独特的人,就必须学会摆脱于外在的依附。

君子终日行,不离锱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一个美好的人,最终的归宿是成为坚硬的石头,而非散发光华的宝石。每个人资质不同,对哲理的理解程度也会有出入,如果那些资质较低的人对真理没有讥讽,反而不足以证明真理的深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公正的往往看起来屈从,最精湛的往往看起来朴实无华,最聪明的往往看起来笨拙,最善辩的往往看起木讷。完整到有些残缺,事物才会久而不衰,盈满到显得空虚,功用才能深远无穷。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祸莫大于轻敌,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百川,只因为它在低处,我们务必要懂得谦卑。柔弱比刚强更具生机,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无法做到呀。忽视对手的能力,就会过度夸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战略上的盲动。


《道德经》既是老子的一肚子「苦水」,也是一份述职报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但其思想中也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知识分子纷纷出道炫技,其中,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不仅率先成名,他还发明了一套很多人听不懂但觉得很厉害的「道言道语」。



关于老子有很多种说法。但俗话说,铁打的老子,流水的包装。


下面我们就来和大家扒一扒—


你不知道的老子!


老子身世成谜,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会发现上面一片空白。


他是谁?他来自哪里?他做过什么?随便一个问题,都是直击灵魂的终极拷问。



唯一没争议的事实,大概就是


性别。


关于老子的身份,目前的主流说法还是司马迁大爷在《史记》里写的那一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末期楚国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史记》还记载了两个关于老子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孔子问礼


老子和孔子同为当时思想界的大佬,两人情不自禁地惺惺相惜,于是,有一天,他俩相约见面。


那时候,车马很慢,路途很远,孔子穿越大半个中国,终于见到了老子,他们聊了起来。



其实,孔子这次拜访的目的,是来向老子请教周礼的,但老子不但委婉地否定了周礼的合理性,还趁机向孔子介绍了自己的思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喋喋不休的朋友,一定不要拉黑他们,也不要拒绝他们,而应耐心倾听他们的话,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手机……



第二个故事:函谷关留书

有一次,老子路过函谷关时,遇到了自己的铁粉,也就是当地的保卫科科长——尹喜。


一般粉丝遇上偶像,「签名加合影」来一套,但尹喜不走寻常路,竟然当场跪求老子出书。



于是,老子下笔如有神,写出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五千字感想。



讲完这两个关于老子的八卦故事,下面我们就来扒点带劲的:


老子到底曰了些啥?


要想知道老子咋想的,得看东周末期是个什么情况。诸侯们打得昏天暗地,老百姓过得哭天抢地。



虽然出生在乱世,可老子却拥有稳稳的幸福:他天生聪明好学,毕业后成为周朝国家图书管理员。别人都是工作挣钱,老子却是带薪学习。靠著职业之便,老子收获了人生第一桶知识。



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老子每天的日常是这样的:


记录人间鸡毛蒜皮,研究天上浩瀚星空。



在职场混迹多年,老子积累了一肚子墨水。他每天看著这乱世,一个不小心,肚里的墨水变成苦水,全写进了《道德经》。



所以,《道德经》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写给统治者们看的。


关于《道德经》,你可以这样理解——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

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 等

读客文化出版社

¥49.90 会员免费


我们当前的教育,既不提倡道家(老庄)思想,也不提倡儒家(孔孟)思想,我们所倡导的是马列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道德与法制。

何以见得呢?题主说教科书里出现的《论语》《孟子》,是语文课本,语文课是一门语言课,之所以选取这些古典名著,很大程度上是做为文学赏析,古文学习而存在的。为什么不教《道德经》,是由于在古文中,理解难度较高,不适用于普通学生。

其实语文课本中,涉及到道家思想的古文并不少,只不过大家不大在意罢了。语文课本中的《逍遥游》、《秋水》、《濠梁之辩》、《庖丁解牛》出自《庄子》,《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愚公移山》出自《列子》,《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

不过这些道家经典古文的选篇,已经被抽离了原有的灵魂,变成了学习古文的一个工具。

譬如说《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课本标准答案是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以儒解道,用儒家的观点在阐释道家思想,牛头不对马面。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闲著没事写篇文章来赞颂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符合常理的。那么《两小儿辩日》究竟讲的是什么?建议大家可以亲自看看《列子·汤问》篇,结合上下文,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并非我故作神秘,而是道家的东西本身难以提炼出统一的易懂的主旨,故称玄学。但显然教科书的内容,把玄妙的那部分进行切割了。这种切割在另一篇古文中更加明显,我们也很熟悉,叫做《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这是课本全文的内容。

有个人整天吃不好睡不香,担心天崩地裂,身无所寄。另一个人听说了,就跟他讲了天地不会崩坏的道理,这人听了很高兴,不再担忧了,给他解释的人知道了,也很高兴。我们在学习时所总结归纳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著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当时在学这篇课文时,是有些疑惑的,不谈天会不会崩塌,起码地震是存在的,怎么能说地不会坏呢?后来我在看《列子》时找到了答案,原来我们课本中的《杞人忧天》是节选,是有后半篇的。

长庐子闻而笑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长庐子看来跟我们想的差不多,他笑著说:霓虹云雾,风雨四时,积气而成天。山岳河瀚,积形成地。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说他们不会坏呢?天地,是宇宙中一个小物件,却是有形之物最巨大的。难以终结穷究,事实固然如此。不过难测其终始,也是个事实。忧愁天地会崩坏的,自然是考虑的有点远,说天地不坏的,说的自然也不对。天地能够生成,就会有崩坏的一天。当我们遇到崩坏的时候,不是应该忧愁吗?

长庐子就比较有科学精神了,万物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败。杞人忧天地之崩坏,未必是完全没道理,谁也不能保证天地不会崩坏。开导他的人,也未必有道理,他说不坏天地就不坏了吗?

在这里阐释了另一层道理,还有一层,是列子说的,点睛之笔。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列子听说这件事,笑著说:说天地会坏的是谬论,说天地不坏的也是谬论。坏与不坏,不是我所能知晓的。即使如此,坏是一种可能,不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说生者不知死,死者不知生,来者不知去,去者不知来。坏与不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表面看来,杞人忧天是在探讨天地崩坏的事,真正的意思是阐释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活著的人,探讨不出死后的事,死去的人,不知道以后成为什么样的活人。就像杞人与开导他的人探讨天地崩坏的事情,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永远不能知晓事物的另一面。

任何一件事的发生,要么持肯定观点,要么持否定观点,还有一种人,和稀泥,自以为公正,各打五十大板。在列子看来,恰似两个瞎子打架,要么你是其中一个瞎子,要么你自作聪明当裁判,殊不知裁判是第三个瞎子。列子把这三种人一打包,编到了书里。落到最后一句话: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天地坏与不坏,何必放在心上呢?)

从古文学习的角度讲,与玄妙无比的道家相比,《论语》《孟子》通俗易懂多了,包括我们古文里的各种名篇,我觉得编者大约有两种考量,一是能体现出不同时期的古文特点,具有代表性,二是内容积极向上,通俗易懂。从这个角度说,《道德经》没办法讲,不够通俗易懂,《庄子》中一些篇章如《鼓盆而歌》《曳尾涂中》,不够积极向上。

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即便国家提倡道家思想,课本上尽是《道德经》、《庄子》,也是枉然。因为我们当前的社会孕育不出能讲道家思想的老师,也别说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也是如此啊,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什么样的人,现在的土壤不产这样的人。我们泱泱大国,能找出一个代表儒家思想的人吗?能找出一个代表道家思想的人吗?更别说有合适的老师去教授这些思想。

那么我们教育阶段提倡什么思想呢?有一门课专门解决这一问题,不是语文课,是思想品德(政治)课。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我们三观的形成不是源于语文课中的孔孟思想,而是源自于思想政治课上所讲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包括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世界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本的编写是立足于新时代的价值观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阐释,比之孔孟老庄,更契合当代社会。

再深挖一点,我们思想品德(政治)课所灌输的价值观,仍然根植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制。道德是儒家所倡导的,法制是法家所倡导的,一柔一刚,相得益彰。道家呢?道家贵隐,从老子西出函谷关开始,一脉相承,不著痕迹,百姓日用而不知。


老庄的言论太过惊世骇俗,他把社会解构了,统治者当然不喜百姓学习。

大家熟知的:窃国者侯,窃钩者诛。就是庄子说的。皇帝一看这个还得了?百姓是被剥削,压迫的阶级。不信奋斗,不去躺平,都去当诸侯了,皇帝,财团还玩个球?

再举个例子:

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庄子、庚桑楚》

这段是对社会的解构,同时也是2000年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预言。

第一句,庄子就点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组建的基础在于谎言与欺骗。

学历史的知道,中国的历史是后朝修前朝史,清朝修的明史叫什么玩应?现代考古也证明,清朝修的明史大多是错误的。

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中说:「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政治更是如此,从古时候中国的天授皇权,西方的神授君权。奉天承运皇帝,老天爷可没说圣旨的内容。耶稣也没跳起来张过口说谁谁谁就该做皇帝。

你看美国大选,演讲说得天花乱坠,实际上都在吹牛,长脑子的人一听就知道在胡说八道,但是人们只能选择相信,或者说不得已,因为另一个更烂。但是媒体可把这俩凡人包装得像是上帝的使者,不食人间烟火,简直恐怖如斯。

现代社会是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国际社会。资本主义的本质就决定了他要去扩张,要增值。就得让老百姓去消费。你们打开任何APP铺天盖地的全是不切实际的广告,大数据杀熟不是诈骗吗?软体后台窃取用户数据,针对性推广,不就是盗窃吗?然而我们竟然习以为常了,认为这不是欺骗与盗窃,并且认为这是合理致富。这不就是第二句说的「正昼为盗,日中穴阫」吗?

最后一句,庄子说:这种模式最后的结果就是人吃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现代难道就不吃人了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