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亲子关系与父母的榜样基础是很重要的。其次,合适的社交技巧引导也很重要。

闻名遐迩的《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最深的情感,从最大的喜悦到最深的痛苦,都源自于「关系」。一个人处理各种关系,与他人相处的社交能力,直接影响到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每个父母都渴望养育一个高情商、懂得理解、包容他人的孩子。然而,在养育孩子中,我们发现如何提升孩子社交能力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稍不留意,孩子就与小朋友开启抢夺玩具大战;一不留意,孩子就可能把别的小朋友推倒了……

值得注意的是,3-6岁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是锻炼孩子社交能力最好时期,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大多数孩子离开家庭,融入小团体——幼儿园的时期,那么除了事后教育,还有什么好方法让孩子系统认知如何结交朋友、与朋友和谐相处吗?

交朋友的方法 幼儿图书 绘本 早教书 儿童书籍京东¥ 21.00去购买?

《交朋友的方法》就是这么一本专为学龄前儿童打造的快乐交友指南。作者高井喜和是一位创作了近百本绘本的绘本作家,其作品2003年、2006年及2011年,均入选博洛尼亚国际原创绘本展。

该作品源于他大四实习时候的一个心愿,如果成为一名绘本作家,一定要出版一本向孩子传达沟通、友谊内涵的绘本。同时,本书创作初心也是希望孩子世界里,少些欺凌、伤害他人的事件发生,多一些谅解与包容。

01、交友前,先要了解他人,了解自己

幼儿的社交发展是呈一定规律的:1岁半以前,幼儿大多数喜欢独自玩,对于陌生人不是很欢迎,也不开放自己;2-3岁孩子开始进入平行玩或者合作玩的阶段,会对其它幼儿玩乐感兴趣、或会一起玩但各玩各的、或会模仿其它幼儿做的事情等;4岁后,幼儿开始懂得「好朋友」的概念,也有合作意识。

一开始,幼儿社交只限于交换下玩具、零食或一起追逐玩乐下,当他们真正懂得「朋友」概念后,慢慢认知到真正朋友是志趣相投、互相关心、关爱对方的。

九大问题引导孩子了解自己、他人

所以本书设置了九大问题,从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食物、将来的梦想、喜欢的动物等引导孩子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此外,还通过生动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肖像图引导孩子认知身边孩子的性格:精力旺盛的、喜欢微笑的、喜欢动物的、做事努力的、滑稽搞笑的、邋里邋遢的、骄傲自大的等。

令我惊奇的是,陪孩子亲子共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很多以前不注意的细节:原来我一直以为他喜欢蓝色,他告诉我他也喜欢红色的;最喜欢的食物,不用说肯定是薯条,但他告诉我还有喜欢我早上做的炒饭;喜欢的动物,我一直以为是猫或者狗,我连续问了三遍,原来他最喜欢的是企鹅;他最想结交的朋友是精力旺盛类型的……

猜猜看,你的孩子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引导他了解他人及自己

尽管「社交」说的是如何与他人交朋友,但社交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我」上,如我是怎么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所以引导孩子如何社交,先引导他从具体事物上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的性格。

02、游戏中,学会交友的过程

在养育孩子中,我们发现:有时候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别人玩著开心,不知道如何加入;或者眼见孩子主动的咨询加入游戏,却被拒绝了……

尤其是,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渴望有玩伴,却不只如何交朋友;当被朋友拒绝时候,他们会很伤心和失落。

书中模拟交友小游戏

书中模拟交友小游戏,从场景、对方的反应出发,一步步引导孩子根据对方反应采取正确交友方法,不然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在游戏中,告诉孩子「对不起」「谢谢」在交友中的重要性。当你们吵架了,「对不起」是和好的标志,「谢谢」则需要在好友相处中多用。

应该怎么样交朋友呢?

我微笑的打招呼——对方也对我微笑——邀请对方说:我们一起玩吧——对方回答好的——如果一起玩的时候,吵架了怎么办……

我微笑打招呼——对方假装没有看见——别放弃,继续加油(回到游戏起点)

3-6岁的孩子语言仍在发展中,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很多冲突、矛盾、误解等,都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孩子们常会因为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而产生肢体攻击行为,引导他们多说「对不起」「谢谢」,能让他们懂得包容与感恩带来的内心成长。

03、两句常用话语,三个交友秘诀,让孩子感受友谊的珍贵

常言,有什么样父母,就有什么样孩子。同样,要孩子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良好的亲子关系与父母的榜样基础是很重要的。

所以,二宝刚开始学学说话时候,我就多跟他说谢谢你,对不起这两句话。我发现二宝并不能很好体会什么时候用这句话,把自己玩具给哥哥玩也说谢谢你。

那么朋友之间什么时候应该说「谢谢」,什么时候该说「对不起」呢?多教孩子使用这两句话,孩子会有更好的路人缘。

8种经典说「谢谢」场景

9种说「对不起」经典场景

书中用形象的图画给出8种经典说「谢谢」场景;9种说「对不起」经典场景,让孩子充分学习好友是如何化解冲突与维持亲密的。

三个交友秘诀

此外,三个交友秘诀——及时向朋友表达自己想法,以及顾及对方的感受;别人接受自己的好意,自己也会很高兴;和朋友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很重要,传达了友谊的真谛。

这三个秘诀,不仅轻松讲解交友的核心秘密,也引导孩子认知与别人相处的基础。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人类在相互交往中寻求安慰、价值和保护。人自从出生以来就要与人相互交往,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是萦绕我们一生的关系,学会与别人相处同时「做好自己」是受益终生的事情。

交朋友的方法京东¥ 42.00去购买?

@鼹鼠的土豆 @知乎亲子


能有这个意识的家长,绝对是很负责的家长啊。

拥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孩子,会更加自如地和他人相处,也因此拥有更加良好、更加健康的同伴关系。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第一步 教会孩子认识情绪

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将情商分为五个部分:1.认识自身的情绪;2.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4.认知他人的情绪;5.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认知自身情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孩子一般能在生活中见识到各种各样的情绪,生气、喜悦、失望、沮丧等等。

而一个过于克制过于压抑的家庭,其实是不利于孩子的这种认知的。人人都心态平和,时时都宁静幸福,如果你追求的是这种家庭氛围,仿佛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情绪象牙塔,孩子一旦走出象牙塔,再看到真实世界的面目,反而会更加不知所措。

同样,一个过于「火爆」的家庭,也不利于孩子的情绪认知,孩子会认为,我的父母是这样对我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生气的,那孩子要么也脾气火爆,要么就懦弱不敢说出自己的感受。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会的应该有两点,一个是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二是,了解情绪的缘起和解决办法。

好的家庭,不是没有不良情绪,而是能够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父母是怎么解决的。父母也是普通人,会生气,会悲伤,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们会怎样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如果对孩子不小心发了火,这也不是说需要多么后悔的事情,你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是爱孩子的,并告诉孩子,朝孩子发火,一起寻找一下彼此的原因,互相改正。

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时,作为父母,也并不需要第一时间压制下去,而是和孩子一起去理解这种情绪,一起去找到解决办法。

我们不需要做那么完美的父母,孩子自然也不需要做那么完美的孩子。面对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情绪,因为我们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想要让孩子更进一步地认知情绪,父母们可以在两方面做一些工作。

抓住日常生活的事件。

比如孩子和伙伴闹矛盾了,两人都不高兴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孩子:你现在什么心情,小伙伴是什么心情,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处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样的分析能帮助孩子认知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学会了解原因,而不是随意地怪罪别人或者怪罪自己。

用绘本书籍认识情绪。

随著孩子慢慢成长,上小学后,孩子会遇到更多复杂的事情,比如说考试,比如说竞争,他会产生更多复杂的心情,比如说嫉妒,或者是无聊,或者有时会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如果孩子不认识这样的情绪,他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会很茫然。他也许是嫉妒了,可他只能理解为生气。他也许是羞愧了,可他只能理解为害怕。比起以前的书籍,现在出了非常丰富的绘本让孩子认识情绪的。通过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会有复杂的情绪,孩子就能更加豁然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也更能清楚明白地了解别人的情绪,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二步 建立自信

我们一直在为孩子做很多事情,照顾饮食起居,买有趣的玩具书籍,上各种兴趣班,培养能力,努力让孩子开心。

这些都很重要,然而,有一件事情,丝毫不能低于以上的地位,那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自信,才能让孩子面对别人的否定时不会盲目否定自己,哪怕这种否定可能来自老师,来自更加出于优势地位的同伴。

拥有自信,是孩子一生的支柱。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首先,认同孩子的本身性格。

孩子也许太过内向,孩子也许太过活泼。父母为孩子操心,总体现在方方面面。太过内向的担心不被别人喜欢,太过活泼的担心不能适应规则。其实,无论是内向还是活泼,只要给他合适的方法,他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色。

《内向者优势》一书中,我非常认同一点:内向的人更能对事情做深度的了解。如果能够发挥好这一方面的优势,孩子自然能拥有自己的成功。

而太过活泼的孩子,甚至是某些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在《第五项修炼 知行学校》一书里提到,其实也许他在「并行工作过程」中会表现的格外优异,就是,能够同时做两件或更多的事情。我觉得这真的是特别厉害的一件事情。

千万不要否定孩子的性格,否定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严重打击。当父母都不认可自己时,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其次,设置OK线。

尊重认可孩子,但也并不意味著我们就让孩子放飞自我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去找到一些,既能让孩子舒服,又能满足社会基本期待的方式。我们可以像《如何培养不怯场的孩子》里作者建议的那样,给孩子设置一个「OK线」,为孩子设置一个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能过低或过高,顶起脚来可以够得著。当孩子达到这个目标时,给予孩子积极肯定。比如孩子本来要跑1000米,可孩子本身只能跑400米,那么,你可以为孩子设置一个500米的目标,这个是孩子再努一把力就能达到的,只要孩子达到,就要肯定孩子,为孩子积累成功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有耐心地进行一点点的提高,而不是一下子要求孩子就要做到最高程度。

比如孩子内向不喜欢打招呼,也许今天的目标就是能和一个遇见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微笑、点头,挥挥手等打招呼,孩子做到了,就进行肯定。在一次一次地肯定中,孩子能渐渐找出自己成功的方法,从而更加有自信地面对困难。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尊重他本来的样子,慢慢地陪伴他进步,孩子就会觉得自在又舒服,而且觉得自己很能干。

再次,学会欣赏他人。

自信并不是说就觉得自己特别厉害,而是能找到自己的闪光之处,也能找到别人的闪光之处。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觉得自己很棒,却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也许在社交方面,又会陷入另一种困境——无法合作。

引导孩子不断去挖掘身边同学和家人的优点,孩子也就有了发现美的眼光,更有了评判人的智慧,以及合作的可能性。

这,才是真的自信。

第三步 同辈群体

我们常常在社会新闻中看到一些让人叹息的事情: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上大学后,却不会与人相处,或者到了社会上,在人际交往中各种碰钉子。

为何会这样,其实,因为父母们太过于将学习看得重要,又过于看低了孩子的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家长只有想的更远,才能去避免一些不好的可能性的发生。

要去培养社交能力,就要去与人相处。

寻找自己喜欢的朋友,通过沟通来交到朋友。

知道闹了矛盾怎么处理。

知道自己不喜欢的人的类型,以及怎样拒绝。

这些,都需要实实在在,一场又一场的追打嬉闹中锻炼出来。

孩子需要跟同龄的孩子相处,也需要和不同年龄的孩子相处。在这种相处积累的经验中,他慢慢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交友之道,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哪些行为会帮助自己交到更多朋友。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作者提出一个与流行观点「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成长」截然不同的理论:同辈群体,才是塑造儿童行为和改造他们性格的地方,是决定他们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人的地方。

「孩子在家里学会弹钢琴,在家里,他们了解到医生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当一个民主党员是最好的选择,如何用玉米叶包玉米馅卷等。他们在家里学不到的是:如何在公共场合行为得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在同辈群体中学到的。」

孩子对父母所呈现的,只是他们自身的一部分,这个部分能不能达到50%,其实我都没有把握。但他在群体里,却能展示100%,他渴望的,他认同的,他害怕的。

所以,如果可行,让孩子有1-2个可以长期相处的固定群体,这个群体,一开始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参与,能帮助解决一部分问题,比如闹矛盾怎么办,面对攻击怎么办,慢慢地,让他们建立起各有特色,相互认可,共同合作的相处原则,等他们到了更大的群体里,也不会因此而犯难,他们会遵循原有的规则,去一个更大的天地里,找更处得来的朋友。

第四步 基本的礼貌

让孩子学会礼貌也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当我们初见一个人的时候,在不知道他的年龄、阅历时,会根据什么做出判断呢?其实就是看他的外貌和行为举止,也就是,是否具有「礼貌」。

从小学会一些基本的礼仪,需要别人帮助时说「请」,别人提供了帮助说「谢谢」,保持自己的仪容整洁,经常面带微笑,拜访别人家时注意卫生,注意礼貌称呼,不乱动别人的东西,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繁琐,其实习惯了就会变得相当容易,而且一个礼貌的孩子,很容易就让人觉得舒服,心生好感。

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基本的礼仪,还要让孩子知道,大多数人都在努力生活,为社会的运行提供自己的力量,所以不管他们的年龄、职业,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我们礼貌地去对待,同样,我们一样要认真生活,靠自己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夸奖。如何做到呢?

第一,在孩子的舒适范围内进行。比如,孩子生性内敛,那我们就不要强求孩子非要活泼开朗地大声和别人打招呼,而是商讨出一种相对自在的方式进行,比如微笑,点头,等等。孩子对这件事情不抵抗了,他才会慢慢地接受。

第二,和孩子多多练习。可以多和朋友家互相拜访,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教会孩子基本礼仪,比如说敲门的方式,进门时打招呼的方式,在得到帮助后说「谢谢」等,这些都是需要在生活中练习,而不是平常并不讲究,突然到了一定的场合再去做要求。其实在陪伴孩子建立礼貌的同时,你也会慢慢发现自己有些事情做得并不到位,而这刚好是一起练习的好时候。

第三,为孩子积累成功经验。当孩子做到某件事情后,要及时地肯定。孩子很有礼貌地做了一件事情,不仅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要说在嘴里。慢慢地,孩子就知道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做了会得到肯定。

当然,我并不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务必要做得非常周全,有没有必要另说,太过拘泥于礼节,也会限制孩子的天性。

原文:

夏林Shining:小学到底该学什么?幼小衔接(5)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应邀。

给孩子看巧虎、天线宝宝等儿童节目,让孩子明白基本的社交礼仪,比如排队、玩别人的玩具事先征得对方同意,谢谢对不起之类的。

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包括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聆听小伙伴们的意见,并能解决简单问题,遇到复杂问题知道向父母和周边大人求助。

孩子在亲人视线内活动,但亲人除孩子打闹受伤外不介入孩子之间的活动。

孩子活动完,和孩子聊天,分析各种场景,对孩子的正确行为以赞扬和微笑来引导孩子下一次遇到同类情况时处理得更好;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告知后果并引导孩子换一种办法处理优解。
放到孩子堆里呗,如果小区没条件,幼儿园放学别直接回家,在门口跟小伙伴玩一会儿再走,周末多去公园活动,家长注意随时备点糖果在包里。

学会分享、要替他人著想、要诚实……这些都是小朋友未来人生中的必修课。可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遵守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的能力是不同的。

当一个1岁半的孩子面对想要他的小沙铲的小伙伴时,大喊大叫地不同意,并不能说明他是个自私自利的小魔鬼,因为最早要到3岁,孩子才理解他人的需求。

所以,这时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比如对孩子说「如果你不…… ,妈妈会很难受的」这样的话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同样如果一个5岁的孩子不承认他偷吃了糖,这也不意味著他是个邪恶的大话精,而是出自本能地选取了爸爸爱听的「事实」去说,从而让爸爸高兴。

但是,当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时,你一定要清晰地说「不行」。打人、推搡、揪头发都会让别人受到伤害,而这样一点基本的规则孩子是有能力遵守的。

———————————————————————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主页:黄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