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发育迟缓、自闭症,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和人正常沟通。

同龄孩子都会说话了,自家孩子还是没有语言……身为家长当然焦虎万分。

在孩子还不会开口说话时,你都用过什么办法?


首先声明,本回答不含有任何医疗建议,仅为个人经验或观点分享。

首先,题主应该明确几个概念,而非主观臆断。

  • 什么是孩子语言发育迟缓?
  • 自闭症是否已经在正规医院确诊?还是家长自己觉得孩子有自闭症?
  • 表达能力欠佳是基于何种证据下的结论?

首先明确什么是语言发育迟缓?

所谓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其语言发育未达到与其实际年龄相应的水平。 但这不包括由于听力障碍而引趋的语言发育迟缓、 以及构音障碍等其他语言障碍类型。 呈现浯言发育迟埋的儿童 ,多数具有精神和周围人反应的发育迟埋和异常。

首先明确的一点是,家长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的,需要正规机构和有资质的从业人员才能够做出合理判断。一般的流程是:

第二、语言迟缓的原因也有很多,我列举几条仅供参考,目的是为了说明家长自行判断的难度:

  1. 听觉障碍
  2. 交往障碍
  3. 智力发育迟缓
  4. 受语言学习琅定的特异性障碍 (发育性失语症厦获得性失语症)
  5. 语言环境的影响
  6. 构音嚣官的异常

所以,孩子即使被确诊为语言迟缓,原因也是有很多方面,如果要进行合理的治疗,首先要明确原因。

自闭症是否已经确诊?

儿童孤独症(Ch ild Autism)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也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最典型的一种病症。发病原因也有很多,后续治疗方案也是首先需要确诊发病原因的。这个问题不多说,总之一句话:去正规医院进行就诊[1]

自闭症的语言获得肯定是有别于正常儿童的,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但理论研究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孩子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要忙著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表达能力经研究,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不同孩子之间发展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2]。但现实中,存在著一个大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家长在评价孩子表达能力时,往往主观意识比较强,也比较笼统,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估方法。例如,孩子是虚拟性语言比较弱,还是描述性语言运用能力比较差呢?孩子是对语言符号运用能力不高,还是无法掌握语音符号?

还是那句话,交给专业的人来进行评估,然后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但方法一定要对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在孩子还不会开口说话时,大家都用过什么办法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方法。

欢迎关注我 @战斗鸡奶爸 ,专注家庭教育和幼儿数学启蒙(思维训练)教育,欢迎加入知乎圈子:幼儿数学启蒙学习圈。

幼儿数学启蒙学习圈 - 知乎?

www.zhihu.com图标

参考

  1. ^https://www.ixueshu.com/download/ed246c753a166e9bcb744bc6aa47d8e4318947a18e7f9386.html
  2.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7b2cf4f2fd8ce904648bce75c3fdec12site=xueshu_se


孩子出生之后,从只会哇哇大哭到说出人生中的第一个单词,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充满期待,但所能做的似乎只有多和孩子说说话。

但其实,我们在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可能有很多错误的认知。今天我给大家总结3个最常见的误区,避开他们,改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的语言之路能够走得更顺更好。

误区1:孩子很早就会开口喊「妈妈」

也许有的家长会有疑惑,孩子四个月就可以发出「妈妈」的音,为什么之后就无声无息,这样的情况不应该是很有天赋的吗?

其实再有天赋的孩子都无法在4个月就能够说话,虽然他们能够发出mama、baba的发音,却并不表示他们能够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更多是在模仿周围的发音,而且他们也并不是时时能够发出这些声音的。

在小宝刚出生的时候,我咨询过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她告诉我孩子能够说出第一个词的时间通常在9-14个月左右。如果孩子的发音远在9个月之前,那往往是无意识发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话。

正确引导方式——

虽然听到孩子第一次发音我们会激动不已,毕竟这代表著他们的初成长,但想要孩子真正快人一步,我们在激动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地引导孩子。

当孩子在几个月的时候,开始想要模仿我们的发音,发出一些辅音+母音的组合,如:ma、ba、fa、da...这个时间我们需要做的除了多和孩子进行日常的互动交流之外,还要在孩子发音的时候,模仿和重复他的发音。

在小宝发出mama的音时,我也会缓慢、清楚地发出同样的音来回应他,引起他的兴趣加强他对发音的印象,渐渐地就会变成我们「轮流说话」,增加了他的开口机会。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应和他,夸他好聪明之类的,反而会白白浪费陪孩子练习说话的机会。

误区2:孩子可以通过看电视学说话、学外语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手机、平板等等,这些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越来越早。有许多家长觉得让孩子学说话或者学外语的方式,是让孩子从电视、电脑上学习。但其实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来说非但没有好处,还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

有研究人员做过一组实验,对象是0-4岁的孩童,分别以社交对话——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听大人说话——以大人说为主、看电视——播放益智动画三种方式,看哪一种最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结果发现第一种方式是最有效的,和父母对话越多的孩子,语言能力越强,效果是「只让孩子听大人说」的六倍;而那些通过看电视来学习语言,过早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他们的语言发展和辞汇量往往比普通孩子表现得更差。

为什么和大人交流对话最能促进语言发展?每项技能都需要不断练习,语言也是,只有在不断使用和学习中,才能真正掌握它。

正确引导方式——

想让孩子早日开口,提升语言能力,就不能只是「对他说」,还需要让孩子参与到对话中来。

即使孩子只能听懂你的意思,还不会正确表达,也要创造机会让他多表达。和孩子一起相处的时间,可以多找些话和他说。

我在给小宝做饭的时候会和他聊天,我给他说这些是什么菜,他就会咿咿呀呀地回应我,他感兴趣的事物我就会多聊一些,这样不仅能激发孩子使用语言的兴趣,还能帮助他理解语言的规则,在交流中学会更多辞汇和表达方式。

误区3:喜欢纠正孩子,或者抢著帮他说话

不管是语言的学习或者其他技能的学习,在这过程中我们总会犯错,孩子也是一样的,可能是发音不标准、用错辞汇或者是过度扩展某个词语等等。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说错的时候总是习惯马上就纠正,「你说错了,不是发发,是花花」。

有时孩子思维的反应比较慢,需要花一点时间来组织语言,但家长总是过分著急,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就把他要说的话说完了。

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失去说话的自信心和说话的动力,让孩子变得不爱说话。

其实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出了「自我修正」的功能,他在说某些词的时候,会反复说好几遍,这就是他察觉到自己说的和大人说的有所不同,所以正在反复尝试发音,修正自己。

正确引导方式——

我们要给孩子创造「自我修正」的机会,不要嘲笑他的错误,也不要抢著替他说话。

在生活中,我见过有许多家长在孩子说不清楚的时候,总是用呵斥的方式吓得孩子不敢开口,或是对孩子说「你笨死了,连个话都说不明白」之类的,其实在孩子说错或者说不清楚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耐心等待,让他能够把话说完;二是多和孩子对话,让他能够听到正确的表达。

这三个误区你都注意到了吗?不注意踩到雷也没事,让我们把正确的应对方法get起来!


为什么这个问题邀请我?因为我们家老大老二说话都迟?知乎是怎么知道的??

排除孩子是自闭症的前提下,我反正什么都没做,静待花开……

三岁才开始真正说话的老二现在已经……说话之完整,表达之清晰……


我看到自闭症这三个字了,去医院吧,这需要尽早专业干预的。


小朋友不会说话,背后可能有诸多原因,如果小朋友语言发育迟缓明显,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对于无构音障碍的自闭症小朋友来说,语言教学可以参考语言行为分析的理论——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于1957年提出,语言是一种行为,并且它像其他普通行为(如吃饭、穿衣等)一样,与环境各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从功能的角度对语言行为进行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语言的视角和理论。在语言行为的基础上,人们也发展出促进自闭症儿童发展沟通的评估工具和教学策略。

语言行为的其中四种基本语言分析(教学)单位为:仿说、提要求、命名、互动式语言。

仿说

? 通俗而言,仿说为小朋友说出他们听到的话。仿说受控于他人的语言。

例如——

妈妈说:「好吃。」

豆豆跟著说:「好吃。」

注意事项:

在仿说训练中,我们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能力水平(如仿说单字,短语还是句子)来制定恰当的目标。

如果小朋友不仿说,我们需要多方面考虑,例如孩子是否具备了仿说的先备技能。

小朋友是否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大动作模仿、精细动作模仿)?是否有自发发音?自主发音是否有一定的频率和丰富性?这些都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

在仿说的初级阶段,刺激配对(如声音和强化物品/活动配对)是其中一种可以引导小朋友发音的策略。

譬如,小朋友喜欢玩飞高高,我们每次把小朋友抱起来的时候,都与某个特定的声音配对(如:「哇」)。

通过频繁的强化物与特定声音的配对,小朋友将来能够模仿该音的可能性会更大。

提要求

? 要求物品、活动、注意力、信息等。提要求的行为受控于动机。

例如——

  1. 妈妈把彬彬喜欢的巧克力放在柜子上(营造动机);
  2. 彬彬看到柜子上的巧克力,用手指了指;
  3. 妈妈给彬彬巧克力(强化物)。

注意事项:

教学时,当小朋友出现行为动机,我们可以辅助小朋友使用正确行为提要求,并给予小朋友要求之物,要求之物即为强化物。

提要求的目标行为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手指之物、物品名称、短语、完整句、疑问句、图片沟通、手语等。

提要求教学要根据小朋友能力和沟通需求循序渐进。

如果小朋友年龄在2岁以下,几乎没有口语,假如他们能够用手指,我们就立刻给他们所需的物品;

如果小朋友可以牙牙学语,为了强化他们发更多音,只要他们发音提要求,我们就可以满足;

随后,我们根据小朋友喜好,引导他们发出物品名称的音或近似音,如果他们喜欢娃娃,就可以教「娃」,如果喜欢玩泡泡水,可以教「泡」;

初学阶段小朋友发音不准确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将要物品给他们时,重新说一次正确发音,我们要强化他们的表达需求的意图、行为,不必强求沟通能力高低。

如果小朋友已经能准确说出物品名称,我们就可以教他们说短语、学习说简单句,学习形容词,征询语气......一步一步提升小朋友能力。

命名

? 命名物品、活动、事件等。命名受控于感知到的环境因素,比如看到、听到、摸到的物品。

例如——

  1. 豆豆和妈妈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狗。
  2. 豆豆说:「狗狗!」
  3. 妈妈说:「对!」

注意事项:

当小朋友的命名行为受控于错误的刺激控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命名」(实际上,这样的语言操作为是互动式语言,见下文)受控于他人的提问,很有可能会出现:提问,他回答;不问他不答。

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的过程和细节是否符合命名的「功能性」

也许,我们会使用阶段性使用提问(如,看到什么了呀?)或填词(如,宝贝看到了....),但在教学中要注意额外语言的撤出,尽量使之成为纯粹的命名。

内在感受(如「好痒」「好痛」)的表达和情绪(如「我好难过」)的命名教学需要小朋友有一定的先备能力,因此,往往安排在命名教学进阶式的目标。

互动式语言

? 通俗而言,互动式语言指的是小朋友回答他人问题或对话,受控于他人的语言行为。

例如——

妈妈:「刚刚和谁说话呀?」

孩子:「我的同学。」

注意事项:

回答谁、哪里、为什么等5W的问题,可能需要分解任务进行教学,逐一击破。

例如,单独教授回答与「谁」有关的问题(通过标准为:小朋友能够回答15个包含「谁」且形式不同的问句)。

更高阶的语言沟通项目常常包括:回合对话、评论他人、围绕话题、如何结束对话、如何加入对话、如何转移话题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