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广泛误用的现象?之后可否给这些成语增加引申义?或是你对这些误用成语的感受想法。


社会语言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语言的「得体性」问题:如果所使用的语言符合当前的环境、说话者的身份,那它就是合适的。

成语的误用,也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切入,从得体性的角度去分析——当社会的多数人不觉得这个错误需要被纠正的时候,「误用」就变成正确使用,完成「习非而是」的过程。

误用的原因比较多样,一般来说,是我们采用了省力的「望文生义」的方式来理解,大部分情况下,这种错误理解会被纠正,但有一部分「误用」被广泛地接受,渐渐地变成了主流:

  • 新的含义更容易被理解;
  • 采用新的含义不会和自己的身份、当时环境相冲突;
  • 旧的含义被慢慢忘记。

在《什么是正确的汉语》这篇文章里,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有足够的错误就能使错误的东西变成正确,多少错误才够呢?分界线划在什么地方呢?文化水平不高者的读音于权威的读音有同等表决权吗?

事实上,分界线是不存在的。赵元任先生也从「得体」的角度来进行了描述。

什么是正确的,就要看什么是适合于说话者或写作者的环境及地位的了。如果我们想较有效地交流思想,就得设法使语言的正确性显得是一种假设命令,而不是无上命令。但是,当我们使用语言来交际时,我们的责任是有效地交际。我们应当总是使用适合于环境的语言。这样,我们一方面主张前项,一方面又主张后项。换句话说,作为最后手段,语言的正确性还是一种无上命令。

成语的误用也是变迁的:

  • 一部分成语已经完成"习非成是",基本没有人去使用它的原义。落花流水、美轮美奂、空穴来风等成语的实用都和原来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区别。
  • 误用并不一定是全局性的,可能在一定的方言范围或者区域范围内存在。
  • 有一些语句还处于变迁期,没有完成"习非成是"的过程,也就是说,它的原义依然在某些群体里共享和坚守著。

以「七月流火」为例,如果是普通人错用,用这个成语形容「天气很热」,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用这个成语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大学教授,那这种误用就相对地「不得体」。

当人大校长这样用的时候,就变成一个热点话题。

争鸣:为人大校长辩「七月流火」-搜狐新闻中心?

news.sohu.com


有一定古文基础的人,对七月流火的理解应该是清晰的,它涉及到古代天文和历法方面的知识:

  • 七月流火里,「火」指的不是我们理解的火,而是「大火星」,「流火」是往西偏的意思,暗示著天气慢慢变凉。
  • 7月天气怎么可能变凉呢?首先,它是古代的历法,和阳历不一样;其次,涉及「岁首」的问题,商、周、秦在规定每年第一个月(岁首)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看到的「七月」,在《诗经》写作的年代,已经是接近秋天的时候。
  • 「七月流火」的原义,肯定是天气变凉,而不是变热。

类似「七月流火」这种处于「习非成是」过程中的成语还不少。但总的趋势,感觉「热」的理解有可能获胜,我们可以再继续观察看看。


泻药啊

好久没答题了,没想到第一题就开撕啊

本来讲真不想答来著,结果随便在底下评论了一句就屏蔽了,有几句话没说出来,就打在这了

那个人我也不@不截屏了,毕竟是来表达观点的不是来打架的

好了就下面这句话

就算是99.9%的人用法错误,也只能证明他们都错了,否则对那0.1%坚持正确的人岂不是很不公平?

什么时候那0.1%的人错了,那要看字典意义什么时候改,可演变是语言的优点,但可滥用不是

不能去责令正确的人改变自己的言行,哪怕你们人多

所以要么趁早改字典意义,要么趁早改你们的毛病

对了,顺便一说,错误的习惯不叫习惯,叫毛病


我等著「阀值」进字典的那一天。

但是如果它真的进了字典,那就说明「人民群众喜欢」了。

这种时候,人民群众都喜欢,我不喜欢,我也算不上老几不是。


用多了就会被收录进词典,然后高考语文也不扣分了,这叫做语言的演化


你别管口语里怎么说,口语只要能表情达意,怎么说都不为过。

可是你去问问正规出版社的编辑,差强人意,首当其冲,这些词敢不敢在书里误用?敢不敢放著不改?

图书质量检查发现一个扣一分哦。

所以说,你看正规的书,绝不会有这种错。有了就去联系出版社,你看人家是不是战战兢兢给你道歉认错?

少看点营销号,公众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