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廣泛誤用的現象?之後可否給這些成語增加引申義?或是你對這些誤用成語的感受想法。


社會語言學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語言的「得體性」問題:如果所使用的語言符合當前的環境、說話者的身份,那它就是合適的。

成語的誤用,也可以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切入,從得體性的角度去分析——當社會的多數人不覺得這個錯誤需要被糾正的時候,「誤用」就變成正確使用,完成「習非而是」的過程。

誤用的原因比較多樣,一般來說,是我們採用了省力的「望文生義」的方式來理解,大部分情況下,這種錯誤理解會被糾正,但有一部分「誤用」被廣泛地接受,漸漸地變成了主流:

  • 新的含義更容易被理解;
  • 採用新的含義不會和自己的身份、當時環境相衝突;
  • 舊的含義被慢慢忘記。

在《什麼是正確的漢語》這篇文章裏,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曾經提過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有足夠的錯誤就能使錯誤的東西變成正確,多少錯誤才夠呢?分界線劃在什麼地方呢?文化水平不高者的讀音於權威的讀音有同等表決權嗎?

事實上,分界線是不存在的。趙元任先生也從「得體」的角度來進行了描述。

什麼是正確的,就要看什麼是適合於說話者或寫作者的環境及地位的了。如果我們想較有效地交流思想,就得設法使語言的正確性顯得是一種假設命令,而不是無上命令。但是,當我們使用語言來交際時,我們的責任是有效地交際。我們應當總是使用適合於環境的語言。這樣,我們一方面主張前項,一方面又主張後項。換句話說,作為最後手段,語言的正確性還是一種無上命令。

成語的誤用也是變遷的:

  • 一部分成語已經完成"習非成是",基本沒有人去使用它的原義。落花流水、美輪美奐、空穴來風等成語的實用都和原來的含義有了很大的區別。
  • 誤用並不一定是全局性的,可能在一定的方言範圍或者區域範圍內存在。
  • 有一些語句還處於變遷期,沒有完成"習非成是"的過程,也就是說,它的原義依然在某些羣體裏共享和堅守著。

以「七月流火」為例,如果是普通人錯用,用這個成語形容「天氣很熱」,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用這個成語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大學教授,那這種誤用就相對地「不得體」。

當人大校長這樣用的時候,就變成一個熱點話題。

爭鳴:為人大校長辯「七月流火」-搜狐新聞中心?

news.sohu.com


有一定古文基礎的人,對七月流火的理解應該是清晰的,它涉及到古代天文和曆法方面的知識:

  • 七月流火裏,「火」指的不是我們理解的火,而是「大火星」,「流火」是往西偏的意思,暗示著天氣慢慢變涼。
  • 7月天氣怎麼可能變涼呢?首先,它是古代的曆法,和陽曆不一樣;其次,涉及「歲首」的問題,商、周、秦在規定每年第一個月(歲首)的時候,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看到的「七月」,在《詩經》寫作的年代,已經是接近秋天的時候。
  • 「七月流火」的原義,肯定是天氣變涼,而不是變熱。

類似「七月流火」這種處於「習非成是」過程中的成語還不少。但總的趨勢,感覺「熱」的理解有可能獲勝,我們可以再繼續觀察看看。


瀉藥啊

好久沒答題了,沒想到第一題就開撕啊

本來講真不想答來著,結果隨便在底下評論了一句就屏蔽了,有幾句話沒說出來,就打在這了

那個人我也不@不截屏了,畢竟是來表達觀點的不是來打架的

好了就下面這句話

就算是99.9%的人用法錯誤,也只能證明他們都錯了,否則對那0.1%堅持正確的人豈不是很不公平?

什麼時候那0.1%的人錯了,那要看字典意義什麼時候改,可演變是語言的優點,但可濫用不是

不能去責令正確的人改變自己的言行,哪怕你們人多

所以要麼趁早改字典意義,要麼趁早改你們的毛病

對了,順便一說,錯誤的習慣不叫習慣,叫毛病


我等著「閥值」進字典的那一天。

但是如果它真的進了字典,那就說明「人民羣眾喜歡」了。

這種時候,人民羣眾都喜歡,我不喜歡,我也算不上老幾不是。


用多了就會被收錄進詞典,然後高考語文也不扣分了,這叫做語言的演化


你別管口語裏怎麼說,口語只要能表情達意,怎麼說都不為過。

可是你去問問正規出版社的編輯,差強人意,首當其衝,這些詞敢不敢在書裏誤用?敢不敢放著不改?

圖書質量檢查發現一個扣一分哦。

所以說,你看正規的書,絕不會有這種錯。有了就去聯繫出版社,你看人家是不是戰戰兢兢給你道歉認錯?

少看點營銷號,公眾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