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说工作试用期被拒绝了,虽然那个老板我不太感冒,虽然哪边环境不太好,我早晚也会离职的,但被人辞退的感觉真不太好。现在从下午开始一直在想这件事。

发现自己确实是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甚至小到别人一句打击的话,我都会郁结在内心。

怎么办?


泻药。

其实你反思都处于表面现象。

逆商差的人,90%没有志向,对自己要求低,大部分都是完成任务类型的。

在目前企业对创新力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积极思考,贡献新的idea和新思路。这块就需要深度挖掘潜力,单纯完成任务类型的人基本会逐步边缘化。

这些深度挖掘都需要反人性的,需要很强的内在动力驱动才能做到。

内在动力就非常非常关键了,和聪明无关,就是你的内在动力,发自内心想干好一件事,才能迸发很多东西。

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对自己做一个高要求。有了这些驱动你自己,所谓逆商就是个笑话而已,前进路上谁没有挫折?

一般来说女孩子逆商会略低,男孩子会高点,压力大小和对自己的要求高低的区别。不必强求结果。


仅仅是在意这件事,并不是逆商不高,是人之常情。逆商不高是无法承受,一蹶不振。经历逆境,并未消沉,就不能算逆商不高了,还能够反思,略有所得的话,就还好了。

至于说很在意,个人感觉,一个是对自己的认识不坚定,还要从别人的评价中来认可自己;另一个是目标不清,所以没有更在意的事情来占时间,就是说,闲的,哈~

所以,正确认识自己,找点儿事儿做吧。


个人觉得是阅历太少本事太小眼界太浅。

比如阅历,同样的事如果经历个几百次,应该也就看淡了。

比如本事,别人否认你你会觉得是别人的原因,或者岗位不对口,而不是怀疑自己而感伤。

比如眼界,这就简单了,没经历过大场面,当然会因为生活中芝麻蒜皮的小事伤神感怀,一个人如果有国家、民族甚至心系全人类的信仰,自然不会因为这种小事难过,当然这种人是少之又少的,笑~


题主这是陷入了反刍思维,就是不断地沉浸在挫败感中,无法自拔。

追根究底,就是失去了对问题的掌控感。

逆商有四个维度: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度,持续性。为什么有些人面对问题和挑战时,习惯性的往后退缩,不愿意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归根结底,是失去了对生活或者问题的一种掌控感。在逆商低的人眼中,看自己:不自信,无法承担责任。看问题:影响范围很大,问题持续时间很长,超出自己可控范围。这在心理学上也有相关的依据和概念:认知心理学

20世纪,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组实验,A组狗受到电击后可以用鼻子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而B组狗则没有设置这样的控制杆。几次电击之后,A组狗在新的环境受到电击后,很主动的去找控制杆,而B组狗在新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著忍受电击的状态。B组狗的状态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

当我们在生活中接连受到一系列的挫折之后,如果不能及时的走出来,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让挫败感笼罩自己的内心,在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时,也不大愿意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习得性无助就是将「做什么都没用」这一想法内化,从而削弱一个人的掌控感。塞利格曼和德维克等人进行的许多研究指出,大包大揽和不恰当的成就归因,会削弱孩子的掌控感,从而造成孩子的习得性无助。
  • 大包大揽:父母为儿女包办各项事宜,不让儿女应对自己人生中的难题,无意间就将这种无助感教授给了孩子们。
  • 错误的成就归因: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的成就动机时,发现决定孩子的成就归因之于自己的成功也很重要。如果孩子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归类于相对稳定的因素,比如说自己的天赋,智商,那么很可能面对下一次的挑战时,就不愿意去尝试了,因为孩子害怕失败后自己就不是聪明的,智商高的了。如果孩子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可以动态发生变化的,比如说自身的努力,那么孩子面对下一次的挑战,会勇敢的尝试。相反,如果家长将孩子的失败归咎于智商或性格等稳定的特性,会让学生觉得很无助,如果归咎于暂时的原因,比如说努力不够,则比较好。

悲观者应对逆境时,会将逆境看成永久的,普遍的,个人的;而乐观者则将逆境看成暂时的,有限的,外在的。

神经心理学斯坦福大学神经学家卡拉·沙兹说:「当细胞A的一个轴突和细胞B很接近,足以对它产生影响,并且持续不断地参与了对细胞的兴奋时,那么这两个细胞或其中之一就会发生某种生长过程或新陈代谢变化,以至于A作为能使B兴奋的细胞之一,它的影响加强了。」我们的行为习惯和大脑的神经构造是相互影响的。当我们养成某一项习惯,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发生变化。一旦神经元被刺激,神经元的轴突上会覆盖一层髓磷脂,会额外的保护相关的神经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难改的原因。然而,脑科学家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习惯可能不需要21天那么久,就好像我们触碰了一个滚烫的炉子,在100毫秒之内,我们就培养了一个新的习惯。所以,当我们把放弃和退缩当成了一种破坏式的思维模式养成之后,愈加频繁的反复践行它,它就会变得更为深切、快速和无意识。如何提高逆商?如何培养高逆商?让生命更加有韧性。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让自己重新充满对生活的掌控感。作者建议我们可以用lead工具:倾听,探究,分析,行动。

首先,观察自己对逆境的反应。培养主动发现生活中逆境的能力。因为当孩子们遇到成绩考得不好,或者遭遇朋友背叛之类的事情,会沉浸在情绪里面无法自拔。所以第一步引导孩子给自己遇到的情况归类与下定义,可以帮助孩子们跳出当前的情绪和困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情况和自己。

其次,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引导孩子思考和评价:我应该对结果的哪些部分担起责任?我不应该对哪些结果担起责任?第三:分析证据。当孩子被愤怒或者挫败的情绪击溃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引导孩子向自己提问: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我无法掌控?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此次困境一定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证据可以表明这次逆境会持续很久?孩子找证据的过程中,会渐渐将事实和情绪一点点的剥离出来,「我认为」和「事实上」会慢慢区别开来。第四:做点事情。引导孩子问自己:我还需要什么信息?我可以做什么来限制困境的影响范围?我可以做点什么限制当前困境的持续时间?让孩子自己罗列清单,家长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就将解决问题的权利和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保罗·史托兹的《逆商:我们该如何应对坏事件》告诉我们:事实上,当我们从一点点的小事开始做起,慢慢积累起一点点的信心之后,自信和事实上掌控的情况会形成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当我们放眼历史长河,我们发现那些名留青史,做出一番成就的人,无不是逆商超群的人:司马迁受到宫刑,作为一个男人,算得上奇耻大辱,然而他却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苏轼,陷入新旧党派之争,才华横溢,却一贬再贬,他描述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然而,他却能够在苏州造堤,在落魄贫困时发明东坡肉,在惠州尽情享用荔枝,并说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活的潇洒豁达。

见多识广,才岿然不动。不经历风雨,那得心安不动?认识多了,才会好。否则是纸上谈兵


对老板不感冒,对环境不满意,那就找一个满意的老板,一个满意的工作环境喽。


明确目标,制定计划,在计划合理的前提下,严格执行。随著一个个计划的成功,变强了就知道什么事值得在意什么不值得浪费心力。大部分人不可怕,不需要太担心。自己的生命也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弱,承担不起打击


与人谋事都有各自的角色,正如事物的两面性,本没有优劣的分别,只是自以为和多数人的共识有所不同时,才会冲突。最后你主导了冲突的结果,那又能怎样? 山不可能只有阳面,而且山越高,它的阴面也越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