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聽說工作試用期被拒絕了,雖然那個老闆我不太感冒,雖然哪邊環境不太好,我早晚也會離職的,但被人辭退的感覺真不太好。現在從下午開始一直在想這件事。

發現自己確實是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甚至小到別人一句打擊的話,我都會鬱結在內心。

怎麼辦?


瀉藥。

其實你反思都處於表面現象。

逆商差的人,90%沒有志向,對自己要求低,大部分都是完成任務類型的。

在目前企業對創新力要求越來越高,要求積極思考,貢獻新的idea和新思路。這塊就需要深度挖掘潛力,單純完成任務類型的人基本會逐步邊緣化。

這些深度挖掘都需要反人性的,需要很強的內在動力驅動才能做到。

內在動力就非常非常關鍵了,和聰明無關,就是你的內在動力,發自內心想幹好一件事,才能迸發很多東西。

立一個遠大的目標,對自己做一個高要求。有了這些驅動你自己,所謂逆商就是個笑話而已,前進路上誰沒有挫折?

一般來說女孩子逆商會略低,男孩子會高點,壓力大小和對自己的要求高低的區別。不必強求結果。


僅僅是在意這件事,並不是逆商不高,是人之常情。逆商不高是無法承受,一蹶不振。經歷逆境,並未消沉,就不能算逆商不高了,還能夠反思,略有所得的話,就還好了。

至於說很在意,個人感覺,一個是對自己的認識不堅定,還要從別人的評價中來認可自己;另一個是目標不清,所以沒有更在意的事情來佔時間,就是說,閑的,哈~

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找點兒事兒做吧。


個人覺得是閱歷太少本事太小眼界太淺。

比如閱歷,同樣的事如果經歷個幾百次,應該也就看淡了。

比如本事,別人否認你你會覺得是別人的原因,或者崗位不對口,而不是懷疑自己而感傷。

比如眼界,這就簡單了,沒經歷過大場面,當然會因為生活中芝麻蒜皮的小事傷神感懷,一個人如果有國家、民族甚至心繫全人類的信仰,自然不會因為這種小事難過,當然這種人是少之又少的,笑~


題主這是陷入了反芻思維,就是不斷地沉浸在挫敗感中,無法自拔。

追根究底,就是失去了對問題的掌控感。

逆商有四個維度:掌控感,擔當力,影響度,持續性。為什麼有些人面對問題和挑戰時,習慣性的往後退縮,不願意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歸根結底,是失去了對生活或者問題的一種掌控感。在逆商低的人眼中,看自己:不自信,無法承擔責任。看問題:影響範圍很大,問題持續時間很長,超出自己可控範圍。這在心理學上也有相關的依據和概念:認知心理學

20世紀,馬丁·塞利格曼做了一組實驗,A組狗受到電擊後可以用鼻子按控制桿,讓電擊停止,而B組狗則沒有設置這樣的控制桿。幾次電擊之後,A組狗在新的環境受到電擊後,很主動的去找控制桿,而B組狗在新的環境中依然保持著忍受電擊的狀態。B組狗的狀態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

當我們在生活中接連受到一系列的挫折之後,如果不能及時的走出來,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讓挫敗感籠罩自己的內心,在面對新的挑戰和問題時,也不大願意主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習得性無助就是將「做什麼都沒用」這一想法內化,從而削弱一個人的掌控感。塞利格曼和德維克等人進行的許多研究指出,大包大攬和不恰當的成就歸因,會削弱孩子的掌控感,從而造成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 大包大攬:父母為兒女包辦各項事宜,不讓兒女應對自己人生中的難題,無意間就將這種無助感教授給了孩子們。
  • 錯誤的成就歸因:心理學家在研究孩子的成就動機時,發現決定孩子的成就歸因之於自己的成功也很重要。如果孩子將自己取得的成就歸類於相對穩定的因素,比如說自己的天賦,智商,那麼很可能面對下一次的挑戰時,就不願意去嘗試了,因為孩子害怕失敗後自己就不是聰明的,智商高的了。如果孩子將自己的成功歸因為可以動態發生變化的,比如說自身的努力,那麼孩子面對下一次的挑戰,會勇敢的嘗試。相反,如果家長將孩子的失敗歸咎於智商或性格等穩定的特性,會讓學生覺得很無助,如果歸咎於暫時的原因,比如說努力不夠,則比較好。

悲觀者應對逆境時,會將逆境看成永久的,普遍的,個人的;而樂觀者則將逆境看成暫時的,有限的,外在的。

神經心理學斯坦福大學神經學家卡拉·沙茲說:「當細胞A的一個軸突和細胞B很接近,足以對它產生影響,並且持續不斷地參與了對細胞的興奮時,那麼這兩個細胞或其中之一就會發生某種生長過程或新陳代謝變化,以至於A作為能使B興奮的細胞之一,它的影響加強了。」我們的行為習慣和大腦的神經構造是相互影響的。當我們養成某一項習慣,大腦中的神經元會發生變化。一旦神經元被刺激,神經元的軸突上會覆蓋一層髓磷脂,會額外的保護相關的神經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難改的原因。然而,腦科學家告訴我們,培養一個習慣可能不需要21天那麼久,就好像我們觸碰了一個滾燙的爐子,在100毫秒之內,我們就培養了一個新的習慣。所以,當我們把放棄和退縮當成了一種破壞式的思維模式養成之後,愈加頻繁的反覆踐行它,它就會變得更為深切、快速和無意識。如何提高逆商?如何培養高逆商?讓生命更加有韌性。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讓自己重新充滿對生活的掌控感。作者建議我們可以用lead工具:傾聽,探究,分析,行動。

首先,觀察自己對逆境的反應。培養主動發現生活中逆境的能力。因為當孩子們遇到成績考得不好,或者遭遇朋友背叛之類的事情,會沉浸在情緒裡面無法自拔。所以第一步引導孩子給自己遇到的情況歸類與下定義,可以幫助孩子們跳出當前的情緒和困境,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情況和自己。

其次,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引導孩子思考和評價:我應該對結果的哪些部分擔起責任?我不應該對哪些結果擔起責任?第三:分析證據。當孩子被憤怒或者挫敗的情緒擊潰時,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時候,引導孩子向自己提問: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我無法掌控?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此次困境一定會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這次逆境會持續很久?孩子找證據的過程中,會漸漸將事實和情緒一點點的剝離出來,「我認為」和「事實上」會慢慢區別開來。第四:做點事情。引導孩子問自己:我還需要什麼信息?我可以做什麼來限制困境的影響範圍?我可以做點什麼限制當前困境的持續時間?讓孩子自己羅列清單,家長提供必要的幫助,這樣,就將解決問題的權利和主動權交還給孩子。保羅·史託茲的《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告訴我們:事實上,當我們從一點點的小事開始做起,慢慢積累起一點點的信心之後,自信和事實上掌控的情況會形成彼此促進的良性循環。當我們放眼歷史長河,我們發現那些名留青史,做出一番成就的人,無不是逆商超羣的人:司馬遷受到宮刑,作為一個男人,算得上奇恥大辱,然而他卻忍辱負重,完成《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蘇軾,陷入新舊黨派之爭,才華橫溢,卻一貶再貶,他描述自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然而,他卻能夠在蘇州造堤,在落魄貧困時發明東坡肉,在惠州盡情享用荔枝,並說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活的瀟灑豁達。

見多識廣,才巋然不動。不經歷風雨,那得心安不動?認識多了,才會好。否則是紙上談兵


對老闆不感冒,對環境不滿意,那就找一個滿意的老闆,一個滿意的工作環境嘍。


明確目標,制定計劃,在計劃合理的前提下,嚴格執行。隨著一個個計劃的成功,變強了就知道什麼事值得在意什麼不值得浪費心力。大部分人不可怕,不需要太擔心。自己的生命也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弱,承擔不起打擊


與人謀事都有各自的角色,正如事物的兩面性,本沒有優劣的分別,只是自以為和多數人的共識有所不同時,才會衝突。最後你主導了衝突的結果,那又能怎樣? 山不可能只有陽面,而且山越高,它的陰面也越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