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80年代初的几年苏联确实连续出了问题,社会不满情绪积累,加上西方摆脱滞胀出现快速发展态势。两者一对比,「定体问」就来了,苏共领导集体就开始改革。

单纯看经济指标就能知道,苏联70年代开始人口增长率就稳定在9‰上下,可社会总产值增速却每况愈下。

1970年代上半段也只是6.4%,放到我国不就是经济新常态吗。人口照常增加和经济增长放缓,领导不想办法坐著吃干饭吗。

具体在某些经济指标上也并非完全停滞,比如电量一直保持增长,能表明经济增长趋势。只是这个趋势确实放缓,而其他指标有的停滞有的放缓。

经济放缓必然带来就业和收入增速放缓,与人口增加就形成鲜明矛盾。另一个矛盾是产能下降应当带来通货膨胀,可由于计划经济下的物价管控,旺盛的消费与萎缩的生产又出现矛盾,反过来增加了财政负担。

有趣的是收入增速还不如产值增速,也就是说苏联的玩法和美国凯恩斯主义一样,就是加大投资,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结果都看见了,苏联也实际上陷入不通胀的「滞胀」。

再加上军事争霸,苏联财政负担可想而知。所以戈尔巴乔夫一上台除了经济改革,另一个就是与西方和解降低军事支出。很多人嘲讽说他很傻很天真,一项政策出台必然是集体协商过后才出来的,大国决策的运作机制是很复杂的。

苏联政府的改革只是80年代世界上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一个缩影,核心就是财政甩包袱。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变成了一次物价闯关和国企放管服改革,必然导致原有被压制的通胀要素爆发。

80年代除了经济增速放缓,阿富汗战争和星球大战拖累,西方技术封锁和和平演变,切尔诺贝利事件,另一个严重拖累苏联的就是农业。

从70年代开始,苏联农业增长就开始放缓,投资大,效率低。1971一1980年,苏联用于农业的投资达3,000多亿卢布,比前10年多1.3倍,而农业总产值比前10年仅增长29.7%,在这10年间,粮食有6年减产,还遇到几次严重天灾,其中有两年的减产幅度超过5,500万吨。

九五计划期间,苏联对农业部门的投资已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27%,苏联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在世界一些大国中已居首位。农业占用大量资金,还反映在每年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上。苏联为了稳定一些主要食品的零售价格,弥补收购价格与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1981年就花费财政资金330亿卢布,十一五计划期间,这项补贴要增加30%。

可单纯看80年代粮食产量基本上稳定在2亿吨,人均700千克左右,我国人均也只有400多,那苏联人怎么还吃不饱?因为苏联地处高纬度,俄罗斯人爱喝酒吃肉喝奶。苏联自70年代起年消耗饲料粮约8500万至1亿吨,占粮食总消费量的比例也从60年代初的36%增加至70年代末的50%以上。

看上图,苏联人均奶产量是三百多千克,我国只有二十多千克,看肉产能更加悬殊,只能说东亚人是爱吃菜。

结合人口增长趋势,虽然进口量不标明,可看进口额就能知道对外汇的负担加剧。都知道苏联70年代以来的重要创汇商品就是能源,能源出口占出口比重的4成。

粮食减产和缺口加上石油危机,没把苏联拖垮就不错了。后来还不得不借外债搞发展,实际上经济改革整体是缓慢的,集中改革是在1990年,到了1991年物价就飞天了。

整体来说苏联在80年代面临一个综合的结构性问题,其实就算按照80年代的生产力水平,苏联人民过过紧日子也就过去了。

问题是苏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迫使苏共不得不进行改革,由于经济体制惯性使苏共优先从政治体制开始改,结果把苏共改了下去。

在西方爆发科技革命和转换生产方式后,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苏联人民面对苏共的失望转而对西方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一点普遍弥漫在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包括我国80年代一样有自由化问题。

这恰恰是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失败,也充斥在我们现代。无论是苏联人还是我们许多人,把苏联当做了例外,给予了许多对「社会主义」不切实际的想像。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在以资本主义逻辑为主导的世界内部,怎么可能独善其身?第二国际后,欧洲无产阶级选择了与资产阶级合作,俄国无产阶级选择与资本合作,只是形式差别,并没有本质上突破资本范畴。


作为一个戈尔巴乔夫模拟器二把刀玩家,小黑屋里放出来就来答这题。

说下改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苏联面临的安全问题可以说相当糟糕了,而不是很多答主说的没有多大问题。

首先苏联面临著美国星球大战的威胁,星球大战是懂王老师里根提出来,专门用于讹诈苏联的。当时美国确实在战略武器上花了很多钱,花到里根两届任期,把美国从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债务国。星球大战如果实现,对于苏联苦心经营的核洲际导弹,基本就是降维打击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没有核武器还能把它说成是纸老虎的教员。我想没几个人能淡定。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是提出军控,签了中导条约等条约。问题是SDI美国打死都不谈。

其次是苏联面临的地缘政治局势非常糟糕。苏联同时面临著中亚的阿富汗,东亚的某大国,东欧作为缓冲国还行,但是欧洲方向上苏联得进攻啊。

戈尔巴乔夫的对策是前期增兵阿富汗,想打赢,后期从阿富汗撤军,和某大国复交。应该说这波操作还行,就是太晚了。而且从阿富汗撤军会导致中亚受到圣战者的威胁。

最后是华约集团常规军事力量萎缩。苏东阵营除了朝鲜在80年代扩军备战以外,其他苏东阵营国家全面因为债务危机缩减军队,导致华约打一个西德都难。苏东阵营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用常规军事力量弥补战略力量的不足了。(尽管苏联海空军的实力在增强)

戈尔巴乔夫的对策是没辙,毕竟常规军事力量是个无底洞。

经济方面,其实苏联面临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不是体制,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就那么小,这个经济循环的规模没法和资本主义阵营吧,加了社会主义优越性这个buff也差太远了。就苏联当时的状况,我个人觉得要么打一场苏联版的海湾战争,或者起码再打一场奥加登战争,展示实力分化瓦解美国阵营。

第二个经济问题是债务危机,老百姓一般可以接受生活水平差一点,但是很难接受80年代生活水平比70年代差。而苏东集团的债务危机恰恰导致了这一点。港真,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很大,毕竟你看美帝还钱吗?北境之王还钱吗?

但是很不幸,戈尔巴乔夫一通骚操作,先是让苏联和东欧又借了许多钱,然后又想方设法的去还钱。结局可能而知,后来俄罗斯总算在98年想明白了,能打上门来的债主根本就没有。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很难回避的,必须决断的,即便你没有做出戈尔巴乔夫的那种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的操作,但是只要你做出选择,历史书上肯定会写某某某改革。


1985年,苏联为什么要启动改革?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改革,这话像是审判,而不是一个问题。

1985年,美国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幅只有0.3还是多少,美国需不需要改革?

当然了,要论这个,美国跟其他发达国家比一直都不好看。

意思就是低不少。

纽约市,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财政到现在也没有搞好,美国需不需要改革?

当然了,无所谓搞好不搞好,过呗。

可以说美国的国民经济现代化已经差不多了,跟苏联那种还在费劲爬坡的不一样,是「富人的烦恼」。

是啊,真富。

八十年代头四年,非金融部门资本支出6000亿美元。

一个个逮著恒大,万达起劲了,美国的这叫什么?

我寻思美国垄断金融在这一时期彻底完成,也没有见到劳动生产率突飞猛进或者很快扭转美国国家的产品竞争力啊?

哦,倒是有大量的资本不断流入美国。

企业为了财报看好,非得用不反映实际经营情况的记账方式,为啥?

为了股价,为了股票市场,为了经理人的个人利益。

结果呢?

企业为此多交了不少税。

因为多交了不少税,所以要减税。

你说这玩意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美国要不要改革一下子?

所以里根不是要砍社会福利吗?

你的承诺的呢?

你的担架呢?

结果就在千亿预算内表演一波「减少开支小政府」喽?

苏联可壮士断腕了,最后啥社会福利也没有了。

不像美国,不像里根,不过6000亿,7000亿的预算就在那害怕。

你里根改革的决心呢?你为美国人民不惜生命的勇气呢?

里根不是准备好死了吗?

怎么最后还是把斯托克曼气走了(原因之一)?

可能是突然又想起来他家当年怎么活下来的了?

我想不是,只是必须忠实于美国社会福利体制出现的理由,社会安全网。

还有已经形成的利益集团。

虽然里根还是把许多人不努力的因而一无所有的美国人抛向了街头。

砍社会福利差点意思,那就减税,那就给企业,金融部门松绑。

这总是可以了。

能够挽救美国自七十年代以来,越来越糟,最后保持在低位运行的非金融部门利润率吗?

当时不好讲,现在清楚了。

这个利润率,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废话,都On Sale了,还利润率个屁。

不但利润率挽救不了,企业投资,居民储蓄率都还不如七十年代。

我要说集中体制,那苏联总是没说的,跑不了了吧?

银行总资产70%以上在50家大银行。

保险业总资产70%以上在50家大银行。

非金融部门的垄断则已经到了走出国门的程度。

哦,这是美国。

你说垄断是正常的,竞争完了就是走向垄断?

那行,企业之间「共享」董事会算不算?

我都不要提股东,美国企业的董事会这出就有点美国资产阶级派驻企业的Part的意思。

一家家的名单上总是能看到熟悉的名字。

真好。

企业文化,亲如一家。

而且还很真实啊,经理人也是要跟他们斗智斗勇的,哪怕经理人本身也是他们的一员。

多妙。

虽然吵闹,依然和睦。

我对苏联是完全不了解,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觉。

但是一面搞「命中注定无可挽回」,另一面又「胜败由人」。

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父母可能经历过?

有没有想过自己很可能也要经历个一次两次,三次四次?

要搞「成王败寇」的Low东西,就直接点。

不要在几十年后又跑回去,大谈什么道德和体制问题。

最后,应该问的是为啥美国不用「启动改革」。

或者说里根时期整出上万亿美元的债务,是不是一种改革。

当然不是啦。

美国又没有解体。


已经太晚了,中国78年就开始改革了,而中国是49年才建立的,你想想看。相当于2015年才改革开放,黄花菜都凉了,还改个鸡毛菜。


首先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改革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只有两个:民生或安全。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一样的。斯大林时代解决了苏联的安全问题,忽视了民生问题,老百姓过的很苦,所以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则开始准备解决苏联的民生问题。

改革从1956年就开始了,总体上来说苏联从原始资本积累的国家资本主义向国家福利社会主义前进。著名的三把钥匙,也就是一把公寓钥匙,一把别墅钥匙,一把车钥匙,成为赫鲁晓夫时期重要的民生政策。公寓修建计划,处女地计划,粮食肉类产量翻倍计划都是针对民生福祉的,相应的安全问题就需要和西方缓和关系。

但是,很显然这又让苏联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威胁。美国在土耳其和义大利部署了远程导弹引发了后来的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赫鲁晓夫妥协。此外,赫鲁晓夫的改革过程中没有听取毛主席意见,忽视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安全自己亚太区域安全问题,导致中苏论战。这两原因导致了赫鲁晓夫的下台。

所以,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又重新开始加强军工综合体,推行「主权有限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1968年派军队镇压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援助越南,进攻阿富汗,还有中苏边境冲突等。这时候苏联又回到著重于国家安全的发展路线上。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可以靠著石油景气撑过来,所以民生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当然,勃列日涅夫的政策主要还是他的集体领导班子想出来的。

1982年,安德罗波夫时代,苏联总体国家战略不变,在内政问题上安德罗波夫选择了反腐败为突破口,确实也抓了不少人,有效的遏制腐败问题。但问题是安德罗波夫不懂经济,并没有对民生进行有效改革。唯一较为有限的改革是加大发展信息化、计算机化技术发展。可惜他当政15个月就去世了,不然以安德罗波夫的能力和威望一定能弄成。要知道台湾和韩国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转型也正好在这个时间段。不过,从赫鲁晓夫到安德罗波夫这段时间,苏联政体都是十分稳定的。

直到1984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个人是安德罗波夫提拔起来的,他对经济有一定了解,而且还很年轻。同时被提拔的还有雷日科夫和朱加切夫等一批人。这些人上台之后,遇到第一个问题就是石油价格狂跌,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苏联老百姓生活很不好,苏联人民的日用品消费和副食(如乳酪、黄油)等的采购都受到明显影响,生活质量下降,1985年苏联人民每人每天要耗费2个小时的时间排长队购买食物。所以民生问题也就盖过了安全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但是,戈尔巴乔夫的能力和威望太弱了,如果要改革经济前提是要稳住内部,他在内部都不稳的情况下破坏苏联政体的结构性,在中导条约上牺牲国家安全利益,在民族问题上破坏团结。最终招来失败。2014年,俄民调机构年初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7%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表示遗憾。其中有86%的老年人表示怀念苏联时代。而在25至37岁的受访者中,非常怀念苏联时代的受访者也高达37%。53%的人认为苏联解体完全可以避免。所以,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必须改革,但不代表他具备改革的能力。这就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统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