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辅导学生写周末作业(作业大)。一个孩子写著写著就发脾气倔起来了,紧跟著就是哭 ,其他同学就稍微关心一下下,他就打人。

等他哭完,冷静了。我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没写完作业,妈妈不会来接他回家,妈妈回家也会骂他。

那么请问面对这种问题,该怎么办呢?…… @简小单 @Steve Shi @胡天硕 @一夕岚 @曾少贤 @风过浅浅不相逢 @苏格 @胖猫咪scofield @水烛 @Zack西西爸 @梵易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孩子的孩童时期,父母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著孩子的性格,同时也影响著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很多家长惩罚孩子的方式会用打骂来对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是一生。

1、自尊心受伤

你的孩子越打越「皮」,原于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故而让他们,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2、产生自卑感、懦弱性格

表面上看,家长是在教导,其实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之路,或者孩子一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只会乖乖服从,孩子容易自卑、懦弱。

3、固执

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无声的反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故意让家长生气。

还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有的孩子则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4、形成暴躁的性格

家长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经常挨打不仅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未来孩子一定如你一般的行为习惯。

5、自条倾向

从小经常被打,孩子都缺乏自信,封闭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沟通,看到别人靠近会有不适感,很有可能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里,严重到有了抑郁症,最后还有自杀倾向。

6、谎话连篇

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良性格。

7、缺乏安全感

父母的强势则很容易破坏孩子们舒适的感受,让他们无法感受到温暖的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很没有安全感,他们时时刻刻都被恐惧情绪笼罩,行事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又被毒打一顿,一直在担惊受怕中过日子。慢慢的,孩子会出现负面情绪堆积。


这种算不上辱骂和责备。

这种孩子属于典型的,沟通问题导致的性格急躁。

这个孩子并不会处理压力。更多的只在父母那里接受命令和应对结果。可能父母也并没有实施过分的暴力。但是对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困扰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

打人也仅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发泄手段。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小孩,在家里还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被过分骄纵,父母对孩子没有非常强的控制力。

面对这种情况,就要让他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以及自我做主决策的主动性上。让他有收获感。因为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挫败,是家长对他唯一的控制手段。换个套路,让他感觉自己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和进步。他就不会因为时间推移,面对压力只有积累而没有减轻1了


被「诅咒式教育」毁掉的孩子,只因妈妈一句话…你知道怎么正确表扬和批评孩子吗?

从前,在幽暗的树林里,住著一个女巫,有一天,一个男孩遇到了这个魔法无边的女巫。女巫用长著尖尖指甲的手指有力的指著男孩,对男孩大声的说:「不要动!我要把你变成笨蛋!」男孩不相信, 「呸」了一声,扭身撒腿就跑掉了。

男孩气喘吁吁地跑回家,一进门摔了个大跟头。正做饭的妈妈看了一眼儿子,脱口就说:「看你那样儿,跟你爸爸一样,天生是个笨蛋!

妈妈的话一出来,就立即征服了男孩的心。小男孩聪明灵巧的品性快速的消失了,小男孩瞬间呆傻了下来。从此,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莽撞的笨蛋……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妈妈的咒语最灵验》,妈妈脱口而出的咒语让孩子不能抵挡,无处可逃,孩子可以逃脱女巫的咒语,却逃不脱妈妈的咒语……

孩子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家庭、父母的影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妈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是影响最深的人,妈妈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孩子,影响著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妈妈的沟通技巧手册

沟通和交流是需要语言技巧的,而这个技巧要灵活,要引起共鸣。

那如何灵活呢,怎么引起共鸣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从家庭里常见的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天的主题:妈妈的语言。

理解孩子的「语言密码」

和孩子说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有它自己的含义。和孩子在交谈,孩子的语言里有很多需要解读的密码和言外之意。

比如很少吃雪糕的百可收到了邻居送来的冰激凌,吃了一半后放回了冰箱,对我说「是不是弟弟到了我这么大才可以吃冰激凌了?

孩子这里的语言密码很可能就是担心弟弟现在会分享他的冰激凌。我们在说话之前,要知道孩子的小心思到底是什么?才好游刃有余的和他们对话。

要说孩子听得懂的话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我们的语言精炼、直截了当孩子更容易听懂,更容易执行,切记不要说反话。如果你看到孩子把户外穿的鞋摆在了床上,这时如果你对孩子说「你怎么不把鞋摆在你的头上呢?」,孩子很容易会理解成,妈妈是让我把鞋摆在头上,而不是床上。

优先考虑孩子感受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还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者是意见。俗话说「通情达理」,情不通自然理也就不达了,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当7岁的百可听说因为天气骤降,原计划的哈素海冰雪节去不成了之后,怒气冲冲的坐在沙发上。

我原本想说:「天气不好,生气有什么用,以后还有去的机会」。不过我转念一想,百可肯定是特别希望可以去,所以他特别失望,他怒气冲冲也就是在表达他的失望,我可以做的也就是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

我说「百可,你看起来非常失望,已经都准备好了,可是天气突然降温」百可说,「比失望还严重,都要气死我了」。

百可此时仍然坐在沙发上,可是我能明显的感觉到他已经不是特别生气了,过了一会,他自然自语的说:「好吧,那就等天气好一些再去吧」,然后就和弟弟玩去了。

那这个方法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屡试不爽呢?它到底在哪些地方起了作用了呢?

后来我在育儿书上找到了答案,也和生活中情景得到的应证。那就是,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和建议,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时刻他的心情,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只有听他们说话的人接受他们的想法并且表示同情和理解,他们的情绪的激烈程度才会减弱。

可是特别不幸的是,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不愿向对方敞开心扉,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当孩子遇到难题,孩子通常会生气,然后迁怒于他人,这种行为常常会激怒父母,然后父母就会责怪孩子,说一些事后觉得后悔的话,事实上,孩子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的思考,才能集中注意力听得进去别人的话。千万别简单的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或者说「你没有理由这么想」。因为禁止也同样不能平息他们的情绪。当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或者是学校回来,不停的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我们最好要顺著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是试图查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我们怎么样知道孩子的心情呢?我们要看著他们,听他们讲话,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当他们透露一点点情绪,我们是可以猜得出剩下的部分的。这个方法,在很多书上叫做「共情」。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曾经有过伤心、愤怒、担心、困惑。在这样的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乐。对于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理解来帮助孩子恢复平静,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那就是「一旦你平静下来,你就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不要瞎表扬

在心理学疗法里,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

为什么,因为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主、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孩子是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干扰,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他人寻求认可

那到底应该怎么样赞扬呢?宝宝妈妈们不妨使用规则:「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格和人性。」也就是说,赞美的话应该让孩子看到他的成绩的真实情况。

比如:从超市里出来,百可帮助我搬了两箱牛奶,我对百可说「百可你真棒,真是妈妈的好儿子,好帮手,今天要是没有你,妈妈该咋办呢?」,孩子也会很开心,但是这样的评价很可能会吓到孩子,会让他们觉得不安,让他们感觉自己距离好儿子的标准还很远,而且特别有压力感。所以如果换一种表达也许就效果不一样了。

那一天,我们从超市出来:我对百可说:「牛奶很重吧?我真没想到你会提的动两箱子」「妈妈,我真的提动了」「估计你的手勒的很疼吧,胳膊也会感觉酸吧」「嗯,确实有点费劲」「这下我们可以顺利回家了,谢谢你,毛虎蛋儿」美滋滋的说「you are welcome!」回到家里,百可又把牛奶提到储物柜,摆放整齐,问我爸爸啥时候回来?估计是想重新感受一下自己出色表现的骄傲吧。

那宝宝妈妈在实际的表扬中可以尝试一下我下面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我们要表扬的时候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这点应该不难做到。赞扬时,要表达出对孩子的努力是承认的,尊重的,也是理解的。称赞的时候要做一个明确的称赞,要陈述事情,描述事情,而不是评价事情。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做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的重新审视自己。孩子的内心重复现实的、积极的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的看法。

把批评变成指导

在批评孩子时,有些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如果我们把批评变成指导,那就大不相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陈述问题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估计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心理学家们不愿意发表一些对孩子的批评意见。

父母的批评是没有好处的,批评只能导致气愤,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就学会了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也会学会怀疑别人从而导致人格缺陷。

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对孩子打碎鸡蛋的反应像打断了一根腿似的。对于小事,父母可以这样说:「你把书丢了,这可不好,太可惜了。不过这不算大事,算个意外吧。」这种和气的话可能会让孩子有歉意,没有了呵斥和巴掌,孩子甚至会思考,并且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当我们准备批评孩子的时候,要下意思的提醒自己,我的目的是让他改正,我不应该批评他,而是应该指导他,当你能这样想的时候,你的方法就信手拈来啦。

那,有的宝宝妈妈就会说了,我可没有你那样的性格,我就是一门炮,一点就著,我都生气啦,哪能管的了那么多呢?

如何表达我们的愤怒

我们相信忍耐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忍耐是要求我们在生气的时候还假装平静,要求我们言行不一致,要求我们的行为隐藏我们的真实感觉,而不是反应我们的感觉的,那么忍耐就不是美德。

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努力忍耐,我们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孩子,事实上,忍的太久,迟早我们是会爆发出来的。孩子从父母那里需要的,是符合父母心情,反应父母真实心情的言语。

当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像失去了理智,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在一切结束后会让我们感到内疚。虽然我们可以把发怒认为是关心孩子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言行和心情一致的一种表现,但是发怒对于教育孩子是没有益处的,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重视自己的愤怒,并且寻找一种好的表达方式,那这种好的方式应该可以让父母得到一定的解脱和轻松,给孩子一些启示,对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有副作用。

所以在解决对孩子愤怒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承认: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发脾气,我们有权生气,不必感到内疚,我们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我们就可以表达我们的愤怒。

那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靠谱的处理愤怒的步骤。

01

提醒孩子改正。

02

不用解释原因,直接表达出我们的感受「我非常非常的生气」。可能到了这里有些孩子就停止自己的不好行为了。

03

如果没有停止,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这三个步骤可以帮助父母释放怒气,而不至于引起伤害,而且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教会了孩子如何安全的表达愤怒。而不是今天摔一个碗,拍孩子屁股一把,明天打一个花瓶,踢孩子一脚。

我们家长有尊严的处理怒气,相信孩子也能体会到理解和尊重。

一句话能拯救一个人,一句话足以毁掉一个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会正确和孩子沟通,也是在教孩子如何和这个世界沟通。


轻则自己长大后成为「指责型」的人,重则抑郁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面对辱骂和责备,孩子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天气质不同不自觉的采用不同的「防御模式」,保护自己生存下去,很难有孩子能不在创伤中成长,有一点是肯定的,都会失去自我。

这样的创伤,长大后除了成长自己,疗愈自己或借助心理咨询去疗愈,很少有幸运的人有个天使用情感疗愈这段创伤。


再说一遍,不要打骂孩子!

不是原创

原文摘自百度优质创作者-木棉橡树

04-11 11:17

文|木棉

我对那孩子温柔,那孩子就会温柔地对待其他人。

所以,疼爱孩子,世界就会和平。

——电影《你是好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著名理论「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提出。

本义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会引起空气系统的变化及其他系统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后来,「蝴蝶效应」用来比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的专用名词。

而在我们每个家庭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是影响孩子一生命运的那只「始作俑者」的蝴蝶。

01、 暴行会遗传。

日本电影《你是好孩子》中,三岁的小女孩彩音内敛、乖巧,可即便如此,也不能幸免于母亲水木雅美的暴行。

因为好奇心,彩音主动帮另外一名宝妈推婴儿车时,由于其他孩子的抢夺,险些导致婴儿车侧翻。

回家后,彩音先是被母亲水木雅美罚站,既而被母亲手拎著衣领拖拽,狠狠地推倒在地上,并被母亲随手拿起的东西砸伤脖子,因为疼痛哭泣,母亲嫌烦,又被母亲按倒在地痛打一番,一边打一边让她道歉,并责怪她多事、总惹麻烦。

看动画片时,彩音边看边打节拍,不小心将旁边的牛奶打翻在地,被母亲扇了一记耳光,并责令小小年纪的彩音跪著擦拭地板。

彩音和爸爸通电话,得知原本答应回家休假的爸爸不能回来,彩音开始不断地喊「爸爸、爸爸「被不耐烦的水木雅美挂断电话、推倒在地,并用手机将她砸伤。

……

每次出门,妈妈水木雅美总是用高领、长袖的衣服遮盖彩音身上的伤疤,以避免自己的暴行暴露。

所以,在外人眼中,水木雅美是寡言、善良、爱孩子的母亲;而彩音也是安静、听话、并且时刻关注母亲情绪变化的贴心「小棉袄。」

直到有一次,水木雅美带彩音去邻居家做客,彩音无意中将邻居家特别漂亮精致的茶具打碎,水木雅美一个眼神望过去,彩音立刻跪地、抱头求饶,浑身哆嗦。

怕自己虐待孩子的事情败露,水木雅美马上去抚彩音,并且小声制止彩音「别哭的太过分了」,而彩音还是哆嗦哭泣,以至于水木雅美都要崩溃失态了。

这时,邻居太太及时制止并拥抱了水木雅美,才揭开了她的伤疤:她曾经也被家暴虐待过,她的手上留有被烟头烫伤的两个伤疤,而她心理上的自卑、敏感、懦弱也随处可见。

可是,当她成为妈妈后,她控制不住、无意识地模仿以前对自己的施暴者,也开始虐待自己的女儿,事后,她也憎恨自己的所作所为。

所以,那些常常高举自己手掌,并对孩子施以言语暴力的家长要铭记:

所有恶习与暴行,会如基因一般遗传给孩子,成为家族疾病,伴随孩子终生。

02、 暴行会扩散。

很遗憾,暴行不仅会在家族内遗传,更会在社会上扩散。

一个没有被家庭善待过的孩子,要如何善待这个社会呢?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过一些所谓的校园「不良青年」,有一位名叫王正(化名)的孩子,让我记忆深刻。

初一时,由于科代表向他催缴作业,打扰了正趴在桌子上睡觉的他。

他抬起头,抡起胳膊,毫无征兆地狠狠扇了课代表一巴掌,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抬起脚,向课代表的腰间踹了两脚,既而继续向课代表的胸部锤了两拳。

结果是,被打的课代表被打的内脏出血,摘除了脾,王正要付出经济方面以及其他更大的代价。

当警察和老师好不容易联系上王正的父亲时,他的第一句话是:「这个混蛋,看我不打死他。」

而王正则一副求解脱的模样:「从小我一直犯错,我一犯错,爸爸就打我,一边打,一边让我认错,我不认错,他就继续打我,请老师给他带个话,请他把我打死吧,可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他犯的错更多,从来不向我道歉、也不改。」

原来王正来自离异家庭,父母离异后,他判给了父亲,而父亲嫌他累赘,丢给爷爷奶奶,自己再婚过日子去了。

在后来的数次接触中,我都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对父母、爷爷奶奶老师、同学乃至整个世界的恶意。

两年前,发生在泰国一家小超市的家庭悲剧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儿子沉迷游戏,玩物丧志,父亲就偏激地拿出一把上膛的手枪给儿子,并撂下一句狠话:「你这么没用,去死啊!」

谁知,就在他转身的瞬间,儿子真的开枪自杀了。

03、 让每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

在沉重的家暴虐童背景下,电影《你是好孩子》给了我们几个温馨、可行、又有效的温柔对待我们可爱孩子的方法。

学会无条件地赞美孩子。

电影中,同样有被虐待经历的水木雅美的好邻居,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被邻居老太婆接纳、疗愈的经历。

虽然父母打她,骂她,不让她上学,并在她的额头上用烟头烫了一个疤,让她终生都要用刘海来遮盖。

可是邻居老太婆即便被她父母咒骂、威胁,也会给她提供隐身之所,并拥抱她,叫她「小美女」。

所以,她坚持叫并不漂亮的彩音为「小美女」以赞美鼓励小孩子,并且把这一个小秘诀传给了水木雅美。

学会认可孩子。

樱丘中学的智障儿童弘也,因为经常给母亲惹麻烦而被母亲家暴殴打。

所以,别人触碰他,他会尖叫;别人抬手,他会护头;丢了钥匙,他浑身哆嗦,不知所措。

可是,在学校附近居住的一位婆婆佐佐木明子却一直关注他,且从未把弘也当作智障儿童。

因为弘也见到婆婆会问好;放学会说再见;到婆婆家的佛龛前,会合手祈祷。

当弘也的母亲听到婆婆对弘也的描述,她羞愧难当,改变了自己的暴行,而弘也则学会了母亲做饭时哼唱的歌。

当弘也说:「幸福,就是吃完晚饭去洗澡,钻进被窝给妈妈说晚安的感觉。」时,弘也的妈妈和佐佐木明子都红了眼眶。

学会以身作则。

最让人感动的,是樱丘中学老师冈野匡先生的姐姐的言行。

姐姐离异,一个人带孩子,艰难可想而知。

可是,当冈野难过时,姐姐三岁的孩子会用拥抱、抚摸的方式,给冈野加油。

姐姐说,这是孩子在模仿她,而她自己坚信:

我对那孩子温柔,那孩子就会温柔地对待其他人。

所以,疼爱孩子,世界就会和平。

对于这句话,真的是不能再认同了。

写在最后: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而暴行是疟疾、是病毒、是基因,会被遗传和扩散,若孩子不被「免疫」,世界和平岂非痴人说梦?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而暴行是恶的榜样、坏的标本、罪的迷途,会被模仿和复制,若父母没有「爱的能力」,世界和平就是一纸空文!

所以,请放下高举的手,换成拥抱的姿势;咽下伤人的言语,改为「我理解你」的爱。

作为两个四周岁孩子的妈妈,每当工作劳累、家务繁重、夫妻矛盾尖锐时,看到孩子们的淘气和需求,我也总会有举起手掌的冲动、也有控制不住的恶言恶语,可是,最终我总结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我的孩子这样,正常吗?」

他们才四岁,他们需要拥抱、需要陪伴、需要理解、需要玩伴儿、需要爱;他们会哭闹、会纠缠、会不理解你、会固执……

可是,四岁的他们,只有这样才正常啊。

每每这时,我都会发现,其实,他们是那样的可爱,暴行的欲望,早已无影无踪,而拥抱、爱、和平就会蜂拥而至,我自己也被疗愈了。

如果,你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暴行,被害怕,学习做父母,什么时候都不晚。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愿以上文字,与我的读者共勉。

喜欢我的文字,欢迎留言、转发。


最主要的伤害体现在:辱骂会让小孩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

人的自我认知,来自于外界的评价,儿童的自我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家长。儿童对于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是没有概念的(其实很多成年人也没有)。有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根据小孩的一些表现或错误,给他贴各种负面标签,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跟个懒猪一样、总是拖拖拉拉、你是个哑巴吗之类。大人认为自己是在激将,通过批评让小孩认识错误,从而表现更好,但是小孩会将标签认为是真实的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愚笨、懒惰、沉默的人。

人的行为,受限于自我认知给自己划定的边界,比如在有些地方,人们相信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注定的,有人就是贵族,有人就是贱民,这种不平等是不可改变的。虽然现实环境中,一个穷人凭努力改变环境,本身也是很困难的,但对对于这里的贱民来说,最大的阻碍是,是他大脑没想过,这件事情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小孩从小被父母贴上各种负面标签,也认定自己天生就是笨蛋,那么在学校中,遇到任何的学习困难,都是对自我认知的外部认证,进一步确认了自己是一个笨蛋,自然会放弃努力学习的想法和努力。

家长如何做?

市面上关于应对亲子冲突的书籍,苦口婆心总结了几百条「小孩XXX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家长们拿起书本时,不是感觉找到了通关秘籍,而是更加焦虑。因为孩子再重要,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没有家长有时间去记住这么多的育儿大法,而且各个家庭各种冲突场景不一,也没法用统一的「怎么办」来指导所有问题。

所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不是将育儿当成翻教科书找答案的考试,而是用自己与其他成年人打交道时,最舒服的方式,对小孩进行给与最大的理解和尊重。

正确定位家长与子女的关系

家庭关系中的很多矛盾,本质都是职能关系没有理顺。婆媳矛盾是一个家中出现两个女主人,导致「女主人」这个位置,同时出现权力重叠与职能重叠。而亲子矛盾的本质,则是家长与子女对于对方在家庭中位置,出现认知偏差,家长认为小孩是一个应该服从命令的机器人,而小孩认为家长是随时接收需求的服务员。

家长按照大人的标准,给小孩预设了很多行为规范,比如按时起床、认真吃饭、安静学习等。而成长过程中的小孩,正是好奇心旺盛,对生活充满探索和学习欲望的阶段,大脑中也没有太多规范意识。于是小孩子的很多正常的行为,如蹦蹦跳跳、吃饭玩筷子等,对小孩来说是在学习,但是在父母的眼里,却是破坏规范的捣蛋,于是亲子冲突就产生了。

不是小孩的行为有什么严重后果让家长生气,而是家长认为小孩应该服从,小孩没有服从,挑战了家长的权威,这才是让家长生气的地方。为什么家长认为小孩子应该服从,因为家长对于亲子关系的定位就是命令与服从关系,错误的关系定位,必然导致很多正常的行为,被判定为破坏规范的错误行为。就像婆媳关系中,如果两人都认为自己才是女主人,那么对方的任何正常的行为,都可能会被认为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

解决问题要从源头出发,家长们首先要做的,是正确定位小孩在家中的位置,是一个必须认真听话的机器人,还是一个需要尊重的自由探索者。

每个人都有看人下菜碟的本事,面对老板、同事、朋友、陌生人、持枪的犯罪分子,随时随地一秒钟切换讲话方式。不再将小孩看成是一个依附和听命与大人的机器人,而是一个独立个体,那些看似捣乱的行为和不听话的叛逆,是小孩对于陌生事物和社会规范的探索和学习过程而已,就像写作业总免不了有涂改。

小孩不是什么外星生物,交流不需要对著说明书,一条条的查攻略。把他当成一个生活中的朋友或公司的同事,礼貌而尊重跟他解释问题、提出要求、协商办法即可。

家庭教育与学生成绩?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大概会自卑吧,还有逆反心理。可以多走走看看,首先要确定一个概念他骂的对不对,不对的话就可以说她这样对你的心理阴影,如果协商不了,只能过滤不对的话自我调节。不过骂的有道理还是要听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