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肯定是近代以来的事了,中国古人没有明确的给建筑断代的意识。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古建筑,但是没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说来惭愧,最早给中国古代建筑断代的是日本学者。日本人对其自身的建筑研究起步较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日本学者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一海之隔,同时也是东亚建筑体系鼻祖的中国。

最早的一批深入研究中国古建筑,给中国古建筑断代的就是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人。

最值得说的就是伊东忠太,没错,就是《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集出场的那个日本学者。此人乃日本古建筑界的泰斗,一手开创了日本古建筑的研究体系,他在日本古建筑学界的地位就相当于梁思成在中国的地位。

他写了一本《支那建筑史》,是第一部系统阐释中国古建筑的书籍,自然也是最早给中国古建筑断代的书籍,虽然这本书充斥著皇国史观等等不堪入目的荒谬的论调。

看到了伊东这本书,中国本土的建筑学家当然不甘心啊。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营造学社,营造学社成立的目的之一也就是编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终于在40年代初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等人写成了《中国建筑史》,虽然这本书在今天看来漏洞甚多,但它所建立的中国古建筑断代体系沿用至今。


与用材无关,甚至与建筑结构都无关,但是和建筑格局有关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格局特点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建筑在哪里建是非常考究的,和现在的学区房,商业街的布局思路是完全不同的,于是乎近现代的仿古建筑就被城建局的那帮外行赶出来了

随便选一个平地,周围无建筑衬托,更别提什么依山傍水了。商业环境又要求你注重建筑利用率。最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

这种耍流氓的要求属于现在仿古建筑必然遇到的情况,于是成就了社会主义大屋顶建筑


近代吧……清朝开始有一些欧式建筑,后来战争损坏了不少,建国后又为了建设新中国拆了不少,还开始学习外国的风格。而且现在很多人都不喜欢古建筑,他们更喜欢欧式的、现代的。现在对文物保护意识比较强就还好?不过好像也不会有人设计图纸再做成古建筑那种的了。(我超级超级超级喜欢古建筑啊!多好啊!就是有的让我有些恐惧)


至少民国那会没断 剩下的不敢说了。。


我认为是从钢筋混凝土代替梁木成为承重结构的那天起。中国古建筑,墙只是起到遮蔽的作用,起到承重作用的是钢筋。拱券结构只被用于桥梁,城门,墓穴等。钢筋混凝土使得中国建筑——也包括欧洲建筑——的自由度得到提升,将抗压与抗拉的性能大大提高,是现代建筑的基础。所以,当钢筋混凝土成为承重结构,由于其便利与舒适,以梁木为承重结构的古代建筑就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大概是民国时期开始的,那会儿的文化冲击很大,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局面,梁前辈其实已经给我们答案了


民国之后吧,民国处于乱世虽没有一个特别好的传承环境,但建筑文化基础是在的,至少有一批学者对中国建筑文化有一定的继承。之后的60年就不说了……


断代的概念指的是推测年代,而不是表义的脱节湮灭。粗浅的理解,近代以后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建筑样式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趋于多样,不拘一格,没有所谓的法式。然而某些特质与内涵仍然在不同的形式中演绎,王澍就是一个例子,但已经没有了所谓的民族固有形式。但并不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消亡


教科书般的回答,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呗


清?因为外国入侵,文化衰落?我只是自己认为,正确答案自己找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