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肯定是近代以來的事了,中國古人沒有明確的給建築斷代的意識。

鴉片戰爭以來西方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國古建築,但是沒有深入和系統的研究。

說來慚愧,最早給中國古代建築斷代的是日本學者。日本人對其自身的建築研究起步較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與此同時,日本學者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一海之隔,同時也是東亞建築體系鼻祖的中國。

最早的一批深入研究中國古建築,給中國古建築斷代的就是伊東忠太,關野貞等人。

最值得說的就是伊東忠太,沒錯,就是《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一集出場的那個日本學者。此人乃日本古建築界的泰斗,一手開創了日本古建築的研究體系,他在日本古建築學界的地位就相當於梁思成在中國的地位。

他寫了一本《支那建築史》,是第一部系統闡釋中國古建築的書籍,自然也是最早給中國古建築斷代的書籍,雖然這本書充斥著皇國史觀等等不堪入目的荒謬的論調。

看到了伊東這本書,中國本土的建築學家當然不甘心啊。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營造學社,營造學社成立的目的之一也就是編寫一部中國人自己的建築史。終於在40年代初抗日戰爭期間,梁思成等人寫成了《中國建築史》,雖然這本書在今天看來漏洞甚多,但它所建立的中國古建築斷代體系沿用至今。


與用材無關,甚至與建築結構都無關,但是和建築格局有關

中國古建築的建築格局特點是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建築在哪裡建是非常考究的,和現在的學區房,商業街的佈局思路是完全不同的,於是乎近現代的仿古建築就被城建局的那幫外行趕出來了

隨便選一個平地,周圍無建築襯託,更別提什麼依山傍水了。商業環境又要求你注重建築利用率。最後要求具有中國特色。

這種耍流氓的要求屬於現在仿古建築必然遇到的情況,於是成就了社會主義大屋頂建築


近代吧……清朝開始有一些歐式建築,後來戰爭損壞了不少,建國後又為了建設新中國拆了不少,還開始學習外國的風格。而且現在很多人都不喜歡古建築,他們更喜歡歐式的、現代的。現在對文物保護意識比較強就還好?不過好像也不會有人設計圖紙再做成古建築那種的了。(我超級超級超級喜歡古建築啊!多好啊!就是有的讓我有些恐懼)


至少民國那會沒斷 剩下的不敢說了。。


我認為是從鋼筋混凝土代替梁木成為承重結構的那天起。中國古建築,牆只是起到遮蔽的作用,起到承重作用的是鋼筋。拱券結構只被用於橋樑,城門,墓穴等。鋼筋混凝土使得中國建築——也包括歐洲建築——的自由度得到提升,將抗壓與抗拉的性能大大提高,是現代建築的基礎。所以,當鋼筋混凝土成為承重結構,由於其便利與舒適,以梁木為承重結構的古代建築就再也無法前進一步。


大概是民國時期開始的,那會兒的文化衝擊很大,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局面,梁前輩其實已經給我們答案了


民國之後吧,民國處於亂世雖沒有一個特別好的傳承環境,但建築文化基礎是在的,至少有一批學者對中國建築文化有一定的繼承。之後的60年就不說了……


斷代的概念指的是推測年代,而不是表義的脫節湮滅。粗淺的理解,近代以後受西方文明的衝擊和現代文明的影響,中國建築樣式已經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趨於多樣,不拘一格,沒有所謂的法式。然而某些特質與內涵仍然在不同的形式中演繹,王澍就是一個例子,但已經沒有了所謂的民族固有形式。但並不代表中國建築文化的消亡


教科書般的回答,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唄


清?因為外國入侵,文化衰落?我只是自己認為,正確答案自己找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