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只有赵匡胤值得一提。赵匡胤虽然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但是在那个年代来讲,他确实是柴荣合适的接班人。虽然领兵作战不如柴荣,但是御下有术。治理国内还是很不错的。通过一系列操作解决了五代以来骄兵悍将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稳定。这是他的历史贡献。但是在位十六年都没有完成整个国家的基本统一,他去世之前,还有割据江浙的吴越国,和福建的清源军,还有北方的北汉,燕云十六州没有平定,因此说他在统兵作战,平定天下方面不如柴荣,这是他的弱项。

但是人无完人,他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并且整合了国内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完成了国家在制度上的转变。他的后继者与他相比就显得很蹩脚了。

后继者没有一个有他那样的统治智慧,不能够在他完成的这个制度上进行深化改革,反而加深了制度上的弊端,使得国家加速衰落,比如西夏问题,在赵匡胤时期,西夏一向很稳定,很难想像赵匡胤时代的定难军节度使会反叛,还有冗兵冗官问题,都是后代慢慢形成和加深的,在军事上,他的后继者也没有如同他一样稳定的战略定力,动辄大败,丧师辱国,赵匡胤时期,虽然没有很辉煌的胜利,比如汉唐那样的千里远征,毕其功于一役,但是也没有伤亡惨重的败仗,赵大时代的战争都是四平八稳,他的后人就不如他,大胜很少有,大败却经常有。如果赵匡胤能多活几年,以他的用兵风格,很难想像会在幽州城下被打的全军覆没。

其实宋代的许多问题都是被赵光义给弄出来的,赵光义以后的诸帝都是再给他填坑。比如幽云十六州,按说以北宋开国的军力远在辽国之上,就算拿人头堆也能堆的赢,还有定难军的问题,都是赵光义弄出来的。他的后人给他填坑,结果他们的水平还不如赵光义。以至于西夏从流寇盗匪直接立国,燕云北伐自赵光义被打的乘驴车逃跑之后,他的后代就变得有恐辽症了,除了赵光义和亡国之君赵桔没有一个宋朝皇帝敢于伐辽。可见一斑。

总之,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在宋朝诸帝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宋朝诸帝没有能够超过他的。望其项背都很难。


你的问题就很有问题,宋太祖不是矮子,而是一代人杰!五代那种君威旁落,拳头当道的时代,建立稳固统治的难度可谓是历代最高的了,不是军人身份,不亲自上过战场,没有可以服人的军功,在军队里没有足够的资历与人脉,不被军队认作为是集团代言人,而只有皇室血缘身份,那是极难站得住脚的!要符合这种身份,还要有意愿且有手段去压制军队,夺回皇权,重振君威,并且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能保持住温和的性情与耐心,那基本就赵匡胤符合了,那你让其他时代的雄主来到五代,同样得要耗费大半精力去巩固统治,而且还真不一定能成功,若不这么干,或者这么干了不成功,那很可能哪天就落得个身首异处,全族尽灭的结局。赵大结束了这个时代之余,还有余力去统一大半个中国,已经算是加分项了。如果五代没有骄兵悍将集体造反的风气,赵大一统天下哪里会有这么难?结束这个时代已经是第一大功了,夺回皇权,重振君威,把当时中国出现的军头政治与藩镇政治,给彻底拉到了士大夫政治与中央集权政治,对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影响是节点性的,也就是说和赵大之后的中华,和赵大之前的中华,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的,其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影响甚至要大于唐太宗!而赵大在这个过程中又再完成了大半中国的统一,这又是第二大功!赵大最终的功业没有完成,没有完成汉武太宗,以及后世明祖那样的伟业,根本原因还是运气不好


宋太祖和太宗。以一套制度构建终结了自晚唐以来军阀林立的局面,彻底改变了晚唐以来骄兵悍将的习气,遏制了中国「下克上」的趋势……后人喜欢站在上帝视角批评宋代自废武功,可宋人立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证自己不像五代其他的政权一样轻易就被颠覆了。五代习气已深,「黄袍加身」的戏码已经上演了很多回,中央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早已成为了空话,(雍熙北伐失败的时候,宋太宗仍在,军中就有人趁乱想拥立赵德昭「黄袍加身」了)所以宋人立国,考虑的不是如何去开疆辟土,首先必须保证的是政权能够存活和延续,不要再上演五代之故事。所以宋太祖和太宗能以二代之力,变五代之风,重新构建一套稳固的统治秩序,虽然武功上比不上秦皇汉武,但教员仍将其与他们并列的原因就是如此。打天下容易,坐稳天下才是最最困难的,教员用了24年带领部队就取得了天下,但一直到去世都还在尝试构建一套能让政权稳固的统治秩序。一直到今天,这套秩序依旧也没有构建成功,每当社会矛盾激化时,都还在使用「神像」来安抚民众。


不能一棍子打死哈。「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尽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宋太祖可是上过毛主席的古代风流人物榜的。

赵匡胤在历史上那是可圈可点的,他是一个具有较高明政治手腕的人。北宋政权建立,终结了唐末以来的混乱割据、政权更迭的局面,为了维护赵家天下的稳固,宋太祖进行了全盘改革,营造了一个相对统一安定的社会局面。

单提一点,「杯酒释兵权」,有的史学家认为这个只是民间演义,其实查无实据,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宋太祖以最温和的方式解决了兵权的威胁,保障了帝权的高度集中,开国功臣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大将,也以最体面的方面获得了颐养天年的结局。相比汉邦、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良将可谓是明智太多了。

这就好比创业,创业艰难之初总有一些忠诚的人一路相伴,后来随著公司发展壮大,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或扩张步伐,原来组织班子里的老人可能已经无法担当重任,比如我认识的某家公司一CTO,技术一流,但管理能力很差,当公司奔跑扩充人才达到两百来人,他已经无力管理了,不仅如此,一些决策严重影响到整体的发展,这时候公司只能舍弃旧人,聘任新的技术经理人,因为原来就在CTO位子上,再往下放估计心理也很难受,于是就保留了荣誉顾问的名头,由他主动辞职,双方保留了体面与祝福,总比撕X赶人要好。(#以史为鉴)


太祖肯定是上得了台面的,和秦皇汉武,唐宗明祖比是比不上,但在历代皇帝中也是顶尖水平的。

再其次个人觉得是哲宗,这是宋朝我最喜欢的一个皇帝,也是最有太祖遗风的皇帝(虽然是赵二的后代),可惜死的太早。

再来仁宗、神宗、孝宗虽然都有著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性格缺陷,但如果在矬子里拔将军,也算是上得了台面的吧。

其他的,就真没啥能上台面的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