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来是的,双积分政策和补贴退坡都有缓缓的风声,应该是给各车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空间。不仅是电动汽车,燃料汽车(氢气、甲醇等)、太阳能等也是国家目前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


从现在来看是这样的。但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纯电、混动还是氢能源或是其他的,只能跟著时代发展发走。但是根据科幻电影里的来看,纯电,貌似是未来的最终形式。


目前而言是大趋势无疑!

从2010年至今,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补贴已经过千亿。

本来2020年补贴将要取消,由于疫情影响,前不久又出台新政策继续补贴:

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可见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是坚定的,充电桩和新能源已经成为新基建的重要部分。


19年初,特斯拉落户上海,仅用时10个月完成厂房建设;

10月24日,第一辆国产特斯拉下线。

这速度简直惊人,很难想像这是一家刚刚来华的外企。

18年底,上汽大众在上海安亭投入170亿,建设现代化新能源工厂。

也只用了一年时间,19年11月,这座面积达40.56万平方米,年产量30万辆的工厂落成。

就在这两天传出消息,大众汽车耗资7.4亿美元收购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30%的股份。

国轩高科2019年装机总量国内排在第三,虽然份额不大,但也算是top3选手。

大众这时候收购国轩高科,一旦拥有了自己的电池产能,便可以撒开膀子竞争电动车市场份额。

可见,头部车企都在抢时间,想要占领市场先机。

资本不会骗人,哪里有便宜往哪蹭。

这一块大蛋糕,必然是比想像的要大得多。


附上主流车企新能源工厂规划:

小米无线车充车载支架标配点烟器适配器 20W大功率京东¥ 189.00去购买?


个人观点:是。

从近年的趋势来看,碳排放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燃油车持续提升碳排放技术,从而带动生产成本持续提升;而新能源车会通过技术的不断成熟实现部件降本、规模化生产不断降本,盈利能力是趋上的。

其实现在从欧洲多数地区已经实现电动采购平价就能看出来,在使用经济性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新能源同理。

现在大家对未来电动车不看好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两个,但是我觉得并不算是问题。

一是化石能源枯竭对于我们来说好像是个非常遥远的事情,目前燃油车技术成熟,使用成本也不高,产业链成熟,市场稳定。但是化石能源总有一天是要用完的,但是化石能源总有一天是要用完的,但是化石能源总有一天是要用完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完了不就要转向新能源了吗,早晚而已。

二是新能源车本身技术不成熟。

电动车:电池安全性存疑,续航能力不足,受温度影响大不耐极寒,充电慢,维修成本昂贵,回收产业链不环保不完善;

氢能源:安全仍然是问题(毕竟车下装了个高压炮弹谁坐著也不太踏实),存储成本高体积大,能源原料生产成本也高又不环保,总之就是贵;

核能:我开玩笑呢。

但是这些都会随著技术壁垒被突破而一一缓解甚至解决的,毕竟瓦特蒸汽机刚出来的时候效率不过3%,科技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再或者,化石能源枯竭的那天技术壁垒还没被突破,你就不用新能源了吗?贵就贵点吧,谁还不是个韭菜咋滴。


会是中国的发展趋势,国外我就很难说,特别是美国,因为美国抢了别的国家那么多石油


目前来看是这样的。

国内:

所有传统车企,新造车车企,合资车企。都在努力研发生产和销售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所有的政策,都向新能源汽车偏向,尤其是纯电动车。包括:补贴、年购置税、牌照不限等

国外:

欧洲各大车企,绝大部分已宣布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不卖燃油车,卖啥?当然是新能源咯。

各大主机厂:纷纷重金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力争下个风口稳住脚跟。唯有布局在前,才能应对突然的转变。

篇外:石油是全国战略性储备资源,国内依赖石油已很多年。一旦石油储备无,将无法运转这个大社会群体。所以,发展新能源能够缓解因储备资源不足的压力。

汽车是制造业的高端集成,几乎所有的科技,汽车业都能包含。如果想要成为制造强国,势必要大力发展汽车。传统车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和国外百年车企的经验和品牌来看,难以超越。唯有变道超车,正好,新能源是一契机。


节能减排必然是国家以后的发展,新能源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如果不是趋势,等石油用完了难道都改坐马车吗?


基于新能源汽车比汽油车更环保上,无论是不是趋势,个人认为应该支持新能源


最初汽车是电池,后来逐渐演变为当今的汽油车。

趋势是实打实的优势演变而来的。

而如今的电池车,相比汽油车根本谈不上优势!靠污染转移,靠一点加速能力就想获得趋势,实在是人造趋势。

几乎就相当于水果刀不用不锈钢,改用黄金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