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出了力,为什么不是一同瓜分,而是由燕国独自吃掉最大胜利果实?虽然秦楚魏赵各自得到了好处,但齐国本部这块最大的肥肉,其他几国就不馋吗?


楼主的说法,不太敢苟同。准确地说,各国都拿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

先来屡一下脉络。

1、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韩、赵、魏、秦,以燕军为主力,率领五国联军伐齐,并在济西之战打败齐国主力。

2、在给与齐军致命打击之后,秦国、韩国撤军,秦国占领定陶。

3、赵军转向,攻占齐国河间之地;魏国转向,攻占宋地。

4、楚国乘火打劫,以救齐为名,攻占淮上之地。

5、燕国占领绝大部分齐国领土。

可以看到,五国联军中,除了燕国之外,魏国占领了宋国土地,赵国占领了河间之地,另外楚国占领淮上的土地。我们可以再简单分析一下。

1、对于秦国,虽然只占领了定陶地区,但是战略意义重大。当时在桑丘之战、第二次函谷关之战中,秦国两次被齐国打败,三晋因此转向侍奉齐国,通过五国伐齐之战,不仅大大削弱了齐国这一秦国最大的对手,还拆散了齐、三晋、燕之间的联盟,秦国赚大发了。

2、魏国占了大便宜。齐闵王的前期,是齐国最鼎盛时期。但是齐灭宋之战,却是转折点。因为当时宋国的位置非常特殊,他是齐国与赵、魏、韩之间的缓冲地带,同时三晋对宋国也早就垂涎已久,只是相互顾忌,都没有悍然出兵。当时齐国发兵攻打宋国之时,遭到了三晋的严重抗议,使得原本的同盟国一下子转成了敌对状态。有了这个背景,就不难理解,魏国为什么在济西之战后,立刻挥师攻取宋地了。

3、再来说赵国,赵国与齐国在河间地带一直摩擦不断,齐威王时期派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他爹),主要就是对付赵国。所以顺理成章,赵国转身攻取河间之地,拿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4、楚国就不多说了,本来就跟齐国交恶,淮上之地是双方的重点摩擦区域,再说,之前垂沙之战败得那么惨,等了那么久,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机会,能不抢回来吗?

可以看到,在五国(算上楚国就是六国)伐齐之中,除了韩国之外,各国都获得了符合自身利益的那一份儿。


需要注意一下何为合纵。

表面上看,是一种多个弱国对抗强国的防御手段。

但本质而言,是次强挑战首强促使大洗牌,进而促成利于自身兼并的条件。期间,其他弱国有站队和趁火打劫的成分。

所以,列国只要自己吃得下去的那块就可以了,多咬一口就会惹是生非。他们需要的是保存实力,迎接随之而来的大兼并。

至于燕国,由于复仇的趋势,是需要进攻临淄的。接下来,列国在大兼并下相互牵制,所以给了燕国大肆扩张的机会。

因为燕军是主力。就像美国独占日本。在乐毅统帅下的燕军的绝对实力下,其他四国又能怎样。四国要结盟,结盟要出兵,近的国家怕成为战场,弄不好就灭国,而且借道给人也怕被人背后捅刀子。即使出兵了,谁先上也是问题。


其实对于秦国来说,国土距离齐国远,加之五国灭齐中,秦国得到了既定的利益,因此也不太关注燕国对齐国的动作。

赵国,魏国,韩国在对待齐国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燕国在燕昭王求贤改革的浪潮中实现了短暂的崛起,使得三晋不敢小觑,加之乐毅自身的军事能力。燕国在东方五国的眼中都是弱燕,长期被赵国,齐国打,但这次齐国被打成这样也完全出乎三晋的想像。三晋其实获得了一些齐国国土。

在战国时代,各国都希望其他国家相互进攻,这样可以消耗国力提升自我国家能力。这种现象在战国时代是很普遍的,因此也就成全了秦国。

最最主要的就是纵横家苏代的纵横策略的实施得当。


谈不上独吞,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五国因何伐齐

其一 让燕国当出头鸟吸引仇恨主导战争,燕国此前燕国差点被齐国灭国,国都被烧杀抢掠,燕国此番必然不会轻易作罢,是坚定的伐齐者,方便赵魏韩直接削弱齐国,秦国则在战略上完成合纵破局,秦国一统时齐国如秦国此前预期行事

其二 五国伐齐,根本原因就是齐国灭国扩张牵动了列国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也是列国讨伐齐国的出师之名),此外楚国虽未参与战争,但参与了政治角逐,威逼利诱韩国退盟,阻止灭齐分齐成为事实

其三 秦国取河东与齐主力对峙,而后不取寸土,目的与楚国如出一辙,削弱齐国可以,分地灭齐,不可以

燕国以齐灭国吞地为名「主导」伐齐,今又灭国分齐?以维护正义之名打击罪恶,现在又行大恶之实?想成为下一个齐国?帮列国打工就够了,还想卖身吗?最致命的症结还是燕国破临淄后如曾经齐国一般烧杀抢掠一番,在最后的莒墨功伐战中更是将齐国俘虏割耳剜鼻放归,掘齐人祖坟,生者与死者之羞辱莫过于此。此时就算齐国投降,你敢接受吗?你敢接手吗?燕国伐齐后,能后最大限度做到的就只能是收复故土,最多还能捎带上几块争议领土,灭齐分齐是不可能的。


不接壤的给军费了,接壤的给地了。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乐毅分赃基本公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