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我覺得如果非要說,可以從書名《紅與黑》去理解,就是對立,代表個人奮鬥的紅(拿破崙軍隊的軍服顏色),與代表宗教勢力黑(教士道袍的顏色),個人與集體的對立,個人對集體的反抗。

不過紅與黑是一部信息量很大的小說,詳細談的話,背後有很多對現代讀者有啟發價值觀,貼篇我的文章,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如果你看一本書感覺到,「雖然不好看,但信息量真的大,作者太牛了吧。」恐怕不是其他書,就是《紅與黑》了。

《紅與黑》寫作於1830年,司湯達曾說,「我將在1880年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僅僅是1900年被重新印刷」。

《紅與黑》被後世讚譽開創了"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更開創了歐洲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流派之---—批判現實主義的先河。

1

啊,十九世紀真是沒治了

這本書又叫「1830年紀事」,也是一本政治小說,如作者所說「政治是掛在文學脖子上的一塊石頭」,「如果您作品的人物不談政治,他們就不是1830年的法國人。」

所以,看這本書前,得提前在大腦勾兌點法國歷史,不然會很懵逼。1830年前,法國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統治法國幾個世紀的波旁王朝隨即土崩瓦解;1792-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國相繼進入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和執政府掌權時期;1804-1814年拿破崙大軍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1830年波旁王朝復闢(其間1815年經歷了拿破崙帝國復闢的「百日王朝」)。

法國大革命是一次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不但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更推進了歐洲各國的反封建鬥爭,在世界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談法國大革命,就不得不提啟蒙運動。插個題外話,如果你問一個讀書人,你受你爸影響大,還是受你媽影響大,他大概會告訴你,都不大,受書本的影響比較大。

思想啟蒙嘛,肯定不是靠大喇叭,而是通過書籍著作進行的。18世紀的法國啟蒙運動,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基礎,當時,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運動家們在17世紀自然科學和哲學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人能夠憑理性發現自然、人類和社會的法則,謀取世俗的幸福。他們反對一切禁錮思想和壓制自由的教條和制度,對封建專制制度極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勢力,進行了尖刻批判。

故事的主人公於連同學,正是一位愛好讀書且受過思想啟蒙的知識青年。

《紅與黑》是這樣寫少年於連的:

於連並非生來厭惡和僕人一起喫飯。其實,如果能夠發跡,再難受的事,他都願幹。這種厭惡情緒他是從盧梭的《懺悔錄》 裏讀來的。那是幫助他想像這個世界的惟一書籍。這本書和拿破崙大軍的戰報集,以及《聖赫勒拿島回憶錄》一起構成了他的《古蘭經》。為了這三本書,他可以去死。

於連生於拿破崙帝國時期,長於復闢王朝時期,當時,由拿破崙代表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失敗,而教會代表的封建專制王朝再度執政。

2

一切事業裏,都需要聰明人

哪個又說了,「於連是靠女人上位的小白臉」。真的,都是羨慕嫉妒恨。

其實長得帥是其次,於連真的是貨真價實的天才少年。

在老家維裏業,作為木匠家裡不受待見的小兒子,於連憑卓越不羣的天分,受到了修道院院長謝朗神甫(教神學)和老外科醫生(教拉丁語)兩大知識分子的悉心栽培。

他是老外科醫生的心肝寶貝,老外科醫生把隨身帶來的一大批書留給了他。

慈祥的本堂神甫把他作為學習上的神童介紹給大家

可不是於連的父親知道讀書長智慧哦,實際上,「彼為木匠侄子,木匠家境富有,但對彼卻分文不予」,他老爹還因為他整天看書差點沒殺了他。

受過良好教育的天才少年於連,不到18歲,便熟背聖經,精通拉丁語,這纔有獲得了去市長家裡當家庭教師的機會。

在任職家庭教師期間,於連也因為驚人的記憶力出過風頭,是城裡有名的天才。

一年多後,家庭教師於連因醜聞避嫌離開德雷納家,經謝朗神甫推薦,「此子志在神職,博聞強記,聰慧而能思考,將來必成大器」,去了貝藏松神學院。

神學院入學面試時,能寫出教會文體傑作的學問家彼拉爾神甫,考於連的神學:

發現他學問淵博,甚是詫異。

神學院時期,於連常考第一,憑著不允許低調的實力又收割了兩枚男神,司儀夏斯·貝爾納神甫和神學院院長彼拉爾神甫。尤其彼拉爾神甫,在他即將離開貝藏松神學院的時候,拉來於連任命其為《新約》和《舊約》的輔導教師,並對於連真情告白

啊!不錯,我的孩子,我對你有感情,上天知道我對此無能為力。

因為一起官司,出於保護得意門生於連,彼拉爾神甫將於連介紹給了巴黎貴族德拉莫爾侯爵,於連開始了闖蕩巴黎的征程。

在任職德拉莫爾侯爵祕書時期,於連將侯爵的交代的事情都能辦得妥妥噹噹超出期待,不久後,侯爵便放心地:

把除政治以外的事,都交給於連處理。

在這段時間裡,於連獲得了讓人身價百倍的十字勳章,也熟諳了巴黎的生活藝術,並有機會以外交大使的身份出席大使館晚宴。

於連在倫敦認識的一個朋友,科拉索夫王子:

對於連簡直著了迷,他不知道如何向於連表示這種一見如故的友誼,最後竟想把自己一個在莫斯科有大筆遺產繼承的表妹嫁給他。

科拉索夫王子聽說了於連的愛情之苦,還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泡妞套路傳授給於連。

嗯,找這麼多證據,我就是想說,於連是個實力派。知識淵博,性格剛強,有人格魅力。

3

愛情,與「道德」無關

如果於連有什麼「污點」,恐怕就是那兩段「不道德」的愛情了。

司湯達是寫愛情的高手,有一部著作叫《論愛情》,專門對愛情進行了科學的研究。他對愛情本質的思考非常深刻,認為愛情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是文明的奇蹟,他把愛情視為一種激發人力量的美好情感,說愛情在倫理學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強烈的激情。

《紅與黑》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

十九世紀婚姻的效果竟如此獨特!如果先有愛情然後結婚,那麼婚後生活的乏味肯定會把愛情葬送。可是,有一位哲人說過,對富有而不必工作的男女來說,婚姻很快便會使悠閑的享受變得味同嚼蠟,而只有心如死水的女人才不會另生情愫。

可見,200年前,司湯達已經在質疑和挑戰婚姻制度了。自詡「自由」的現代人,顫抖吧。

科學家探索世界,文學家研究人性,偉大的、有生命力的文學作品,無一不是在追求「最理想的人性」。

在於連心中,最高尚的道德是:肯定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己的尊嚴。

談戀愛,是因為感覺到「愛」,與「道德」無關。再說,兩段愛情都是對方先愛上於連的,於連不是為了錦繡前程預謀誘惑良家婦女的感情騙子。

4

不要感情衝動

於連有什麼殺人動機?談點細節,書中是這樣說的:德雷納夫人在教會的脅迫下寫了一封誹謗於連的信,說

他在一個福貴人家取得成功的手段之一,就是勾引該府上最有聲譽女人。

於連看完信很憤怒,當即就動身去維裏業,並在維裏業的武器店買了兩支手槍,

站在德雷納夫人的凳子後面 ,離他不過幾步,看見她似乎在虔誠地祈禱。一看見這個曾經如此熱愛自己的女人 ,他胳臂發抖,最初根本沒法下手,心想:『我下不了手,我體力不濟』。

於連向德雷納夫人開了兩槍。(未槍殺成功,德雷納夫人只肩部受了傷)

以上就是於連的殺人過程,你簡直要說,靠,這就去殺人了,太草率了吧。

就是這樣的,外人覺得微不足道的痛苦,對當事人是百分之百的。德雷納夫人的行為,嚴重侮辱了於連的「尊嚴」。又或許是,最愛我的人傷我最傷。

類似的草率在於連,不是第一次了。於連剛到巴黎的時候,因為一個人輕看他,他就要人家跟他決鬥(很可能會喪命的)。

這種為了所謂的「尊嚴」輕賤生命的行為,不是於連一個人。德拉莫爾小姐的最強未婚夫候補員德·克羅茲諾瓦侯爵,因為受到大富翁侮辱,最後商議決鬥:

一個最值得愛慕的巴黎青年還不到24歲就此一命嗚呼。

決鬥在歐洲有很漫長的歷史,有人從傳統與美學觀點出發,緬懷那個「人懂得讓人尊重」的黃金時代。

正常的現代人恐怕完全無法理解這種行為了,為了斤斤計較的尊嚴殺人,可不就是腦子壞了嘛?

這就是十九世紀很容易感情衝動的法國人,於連後來也很後悔了。在倫敦時,科拉索夫親王對於連的勸告可謂極具先見之明:

您不瞭解您生活的時代……不要感情衝動,也不要矯揉造作,否則別人就等著您做出感情衝動的事和矯揉造作之態,那您的原則便再也難以實行了。

5

個人與集體對立,註定悲劇收尾

探討一個問題,第一次審判被定罪後,於連為什麼不上訴?

我覺得,不是意氣用事。不上訴,是因為他並不覺得有用。他說:

我覺得現在我能從容赴死,不致貽笑於人。

於連一直有很好的判斷力,儘管在社會關係上,「巴黎很有勢力」的德阿莫爾小姐為她東奔西走疏通。

也儘管在社會輿論上

上天賜予您的姣好容貌,目前尚難以解釋的犯罪動機、德·拉摩爾小姐千方百計為您進行了艱苦卓絕的疏通,還有受害人對您所表示的驚人的友誼,這一切使您成了貝藏松年輕女子心目中的英雄,她們為了您忘掉了一切,甚至忘掉了政治……

似乎,一切都很樂觀。

但於連看到了這場官司的本質——一個桀驁不馴的下層青年與整個上流社會的對抗,他招惹並攻擊了資產階級貴族的虛榮心。

他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他在審判會上發表的那一番話,與其說是自殺,不如說是他清醒的控訴。

陪審官先生們:

我死到臨頭,並不怕人看不起,但我仍然要說幾句。先生們,我生不逢時,不屬於你們那個階級,在你們眼裡,我不過是一個出身卑微而敢於起來抗爭的鄉下人。 我並不乞求你們的寬恕,——於連語氣堅決地繼續說——我不抱任何幻想,等待著我的是死亡,這是罪有應得。我竟然謀殺最值得尊敬和景仰的女人。德·雷納夫人曾經待我如子,我罪惡滔天,而且是蓄意殺人。我罪當死,陪審官先生。但即使我罪不該死,我看到有些人,他們並不認為我還年輕而值得同情,反而想殺一儆百,通過懲罰我來嚇唬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出身下層階級,備受貧窮的煎熬,卻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於混跡於有錢人引以為自豪的上流社會。 先生們,這就是我的罪行,因而更應嚴懲,何況事實上,審判我的並非與我同屬一個階級的人。在陪審官席上,我看不到任何發了跡的鄉下人,有的只是清一色心懷憤懣的有產階級……

有人又說了,「是於連的情敵德·華勒諾使了壞,不然於連可以活的啦。」

當然是這樣的,不排除各種可能性能讓於連活下來,比如於連不說那番話,比如陪審團沒有華勒諾極其黨羽,比如越獄,比如於連如果不那麼驕傲向權貴們搖尾乞憐,比如上訴……

但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是作者個人的情感宣洩,而是作者以文學的形式,去描述他所處的時代,描述那個時代裏,個人與集體的對立。在虛偽、荒唐的集體裏,個人抗爭的無力。

有人會因為傍上白富美飛黃騰達致死嗎?不會,但它所象徵的「挑戰了整個社會的階級利益」,就會。

就像繆塞的《局外人》一樣,有人會因為沒有在母親上的葬禮哭泣而致死嗎?不會,但它所象徵的「挑戰了整個社會的倫理習俗」,就會。

「你身上有某種與凡俗格格不入的東西,你將擺脫不掉嫉妒和誹謗。」這句話,於連在維裏業亦師亦父的謝朗神甫對他說過,在貝藏松神學院的恩師彼拉爾神甫也對於連說過。

什麼是凡俗呢?不就是十九世紀的社會環境。在當時,一個才華橫溢的下層青年,一個敢於追求個人價值與尊嚴的「新人」,是不能為社會所容的。


感覺是一個狂妄的年輕人會被社會捶打。

這是一部很經典的名著,需要用心的咀嚼。作者對於各類人心理的精準把控和描寫,幾乎已經到了嘆為觀止的地步。

主人公於連是小地方上木匠的兒子,他成長於殘酷父親的教育之下,心中充滿了對拿破崙的崇拜和想要出人頭地的豪氣。

他俊美,文弱,並且智商超於常人。他早早的看到了當時宗教的力量和教士的富庶,於是決定放下心中的對紅色革命的崇拜,而去披上了黑色的教士服。可是他的心裡依舊保持著火熱與純潔,但外界的環境卻是污濁不堪。這也是本書「紅與黑」三個字的由來。

他先是做了鎮長的家庭教師,第一次感受到了政治和愛情。在這個鎮長的家庭裏,他蔑視鎮長的權威,厭惡自己教授的學生,並公然的和鎮長夫人媾和,給鎮長帶了一頂大大的綠帽子。

事情敗露後,他迫於無奈去了巴黎,靠自己的才幹再一次成了上流社會的人。

可惜好景不長,在他即將和一個貴族女人結婚時,收到了第一個情人寄來的侮辱信。鎮長夫人,此時是一個寂寞空虛夾雜著嫉妒的女人,她在信中公然宣稱是於連引誘了她,並且認為於連傷害了自己的家庭,玩弄了自己的感情。這是一個三四十歲的權貴夫人對二十二歲的於連說的話。

於連氣憤之下,決定報復。他開槍打傷了鎮長夫人,這位他曾經的情人。入獄之後,他卻獲得了第一個情人的諒解和無條件的愛,原來那封信是鎮長的陰謀。

在鎮長唯唯諾諾,看似笨拙的外表下,隱藏著狡詐、精明和嫉妒。

於連深地感受到了周圍世界的黑暗,所謂上流社會,不會也是一羣披著人皮的野獸。自己的一點點小聰明在真正的腹黑和算計之下,根本就不夠看。許多人開始站在鎮長的立場上來譴責他,並非道德使然,而是想讓於連屈服,為他們謀取更大的利益。

他終於厭倦了周圍的偽善和虛偽,既然世人容不下純潔和火熱,自己也不能融於著污濁的世間,死亡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歸宿。

於連最後一次運用自己的聰明,激怒了陪審團,英勇赴死。火熱的血灑在黑色莊嚴的牧師袍之上。

本書涉及到的情感糾葛十分動人,使我對人物的性格產生了深深地迷戀。

於連年輕氣盛,鋒芒畢露,自負,敏感,剋制和我們現在剛出社會的小青年何其相似。我們受過一些教育,讀過一些書,便以為象牙塔裏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卻不知道社會上摸爬滾打的人精早已看清楚了你的底細。

於連自以為聰明的才智讓他與眾不同,成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他高估了自己的智商,低估了環境的作用。

他本是可以成功的人,鎮長一開始對他也是欣賞和羨慕的,並且也給予了他豐厚的薪水,但他卻按捺不住對鎮長的鄙視,不願意趟進政治的渾水,更慘的是,他也沒有抵擋住鎮長夫人的誘惑,錯失了第一個機會,還弄臭了自己的名聲,直接導致了後來的悲劇。

當時污濁的社會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大家並不在意你真正的夢想是什麼,所有人只想你說他們愛聽的話,做他們喜歡看到的事情。於連過於強烈的自我和純粹的理想主義,得罪了許許多多的人。

說完於連,再說說作者刻畫的兩個女性——於連的兩個情人,個性十分鮮明。

第一位夫人心靈純潔高貴,沒有絲毫的虛榮心,給於連的是絕對的純粹的愛。第二位女士,卻由於出身的高貴和聰明的才智,她對於連的愛並不純粹,而是出於虛榮心和受虐的快感。她貧乏的生活和心靈需要刺激,她並不在意於連本人,她愛的是激情本身。

這本書很多人物和情節都值得去深思和推敲,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感受。怎麼去平衡理想和現實,如何去做到八面玲瓏又不違背自己的良心準則,是主人公於連留給我們的思考題。

關注公眾號「拾燈讀書」,獲得更多好書分享


非常明顯,就是司湯達寫了本書,表示對拿破崙的深切緬懷以及意識到拿破崙缺點後的矛盾心理。

價值觀就是復闢王朝摧毀年輕人的奮鬥,階級固化迫使才子走向歧途,德不配位的人尸位素餐,因此自我毀滅纔是凈化自身的唯一途徑。這本書可以看出結構非常嚴謹,大綱花了功夫,主題非常明確。可憐的於連剛一出場,司湯達就一門心思地想要把小帥哥寫死,而且把於連走向死亡的路寫得非常具有可讀性,且這一切似乎是命中註定。

有答案提到享樂主義,追求愛情與金錢,我想並不是這樣。於連19歲見到夫人,23歲見到小姐,在書中,全是女性倒追的於連,於連只是征服了女性,然後糾纏出了感情。於連對夫人甚至是有些戀母情結,因為夫人愛的是他弱的一面,而他正好母愛缺失,無人疼愛;於連對小姐則是愛她的容顏,愛通過獲得小姐來戰勝貴族子弟的快感。於連根本還不懂愛呢,他死得太早了。他也不喜歡錢,他看不上資本家,只看中貴族頭銜。

紅與黑可以看做是一個小拿破崙如何被後拿破崙社會扼殺的故事,關乎抱負與追求,無關愛情與享樂。


是小說最後於連的解脫,那時的於連是幸福的,作者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像小說結尾的於連那樣幸福,告訴人們不要因為執著於名利,地位而忘記本心。

虛偽一生,唯有與市長夫人的愛是真誠的,(指的是最後,一開始也目的不純),當整個世界都拋棄他,離他而去時只有市長夫人陪伴著他,不離不棄。

出人頭地,人前顯貴就是於連的心魔,中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最後也傾向於佛道價值觀,(例如紅樓夢,金瓶梅)


用於連的攀登說明瞭一個道理:階級是不可能向下層敞開懷抱的。

再簡化成一個道理:紅與黑只有一條路,那就是 革命!

【林登萬頌歌】 紅與黑之歌紅色共濟的視頻 · 1335 播放

還啥背後啊?明擺著的嘛,追求個人幸福嘛,說的俗點,大家都渴望的人幾件事,當官,發財,玩女人,殺人。是不是大家都特渴望啊?就是不好意思承認唄,拿破崙是高級的個人主義者,借著革命的名義,殺人,當皇上,娶貴族女人,低級的嘛,監獄裡有的是唄。別跟我說你這輩子,不想發財,不想漂亮女人,不想殺個什麼人啊,不管想殺你老婆你娘你老師老闆同學鄰居地鐵裏踩你一腳不道歉的,還是對面辦公的。


作者說過一句話,小說是拿在手裡的一面鏡子,可照見自己也可以照見別人。


每個人看的點不一樣,我是把自身帶入於連的身份裏了,從遭人嫌棄的木匠的兒子,到侯爵的祕書,人生只轉折了三次,很勵志的小說。就是因為於連的心理鬥爭虛偽懦弱的一面,才比較現實。對比當下,多少人為了金權,陽奉陰違,畢恭畢敬。


偶然間看到這問題,先上一段原文。

以下為原文,取郭宏安先生譯本·譯林出版社

於連注意到跪凳上有一張印著字的小碎紙片,攤開在哪兒,像是為了讓人讀到。他拾起湊近眼睛,讀到:

……日,路易·讓萊爾在貝藏松伏法,其處決及臨終前之細節。

這張紙殘破不全,背面還有一行字的頭幾個字:第一步

「這紙能是誰放在這兒的呢?」於連想。「可憐的不幸的人啊」,他嘆了一口氣,「他的姓的結尾和我的一樣…」他把紙揉成一團。

於連走出教堂,以為看見聖水缸旁有血,那是灑出來的聖水,窗子上的紅帳的反光照在上面,看起來像是血。

最後,於連對自己內心中的恐懼感到羞愧。

「我是一個懦夫嗎!」他自語道。「拿起武器!」

這句話,在老外科軍醫的戰爭故事中經常出現,對於連來說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他站起身來,快步朝德·萊納先生的府邸走去。

所摘原文結束,記得在加粗的字體上多多留意。

於連邁出的第一步,有兩層意思,但是不管是什麼意思,其道路的重點與終點就是死亡。

不論是決定了追逐名與利的心理態度,還是實行了紅與黑的實際方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