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是十九世紀法國乃至歐洲文學的一座豐碑。其實小說也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
  • 小說的故事梗概:於連來自鄉村,是個野心勃勃的青年人,他不願意待在家鄉和父母一樣,當木匠每天和傢具打交道,因此跑到了城裡當了神父,鑽研起神學,把一本拉丁文《聖經》全背下來,這事轟動了全城,他聰穎好學,從小受啟蒙思想薰陶。具有反抗精神的於連,19歲那年進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因與市長夫人瑞娜夫人有曖昧關係被迫離開小城,進了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後又因院內黨派鬥爭不得不離開省城來到巴黎德·拉莫爾侯爵家當私人祕書。他因才華出眾,頗受侯爵賞識,並博得他女兒瑪蒂爾德的好感。但正當他沉醉在30歲時當上個司令的美夢時,市長夫人的揭發信,使一切希望成了泡影。在氣』僨之下,他試圖槍殺夫人。事後,得知夫人的揭發信是在懺悔教士強迫下寫的,他痛悔不已。在監獄裡,他不願申訴,而且拒絕接待探監的瑪蒂爾德小姐,只喜歡與瑞娜夫人相處,最後終於上了斷頭臺。三天後瑞娜夫人也抱著孩子離開了人世。小說寫的都是年輕人在異鄉的奮鬥史,經歷了短暫的成功,但最終獲得的是失敗。
  • 小說的藝術價值:那麼小說在藝術方面具有哪些鮮明的特色呢?第一是擺脫了以往純粹按照線性時間安排小說情節推進的結構,向著「空間」長篇小說過渡,顯示了作者在小說結構藝術方面的創新;第二是傑出的心理描寫。作品的主要藝術魅力是對人物行動時的深刻心理分析。而其最為突出的成就,就在於塑造了主人公於連這一經典人物形象。
  • 在整部小說作品中,主人公於連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個性格複雜的人物,他的性格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經歷了反抗——妥協——反抗的曲折變化的歷程。連這個人物形象,還具有一定的性格分裂特徵,他既自尊自愛、勇敢真誠,同時又自卑、怯懦、虛偽;既富餘激情而又冷靜,既要獨立自主,又時時表現出屈從和依附。
  • 為什麼書名叫紅與黑?
  • 小說原取名《於連》,等到正式出版的時候則又改為更具象徵意義的《紅與黑》。只所以改名叫《紅與黑》,有人說,紅代表法國大革命時期,黑是教會勢力猖獗復闢時期;有人說,紅是法國軍官的軍服,黑是教士的教服;有人說,紅是熱情,黑是陰謀。不過後來也有讀者說,《紅與黑》代表書的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於連的成長經歷和德?雷納市長夫人的愛情,是謂「紅」;後半部分主要寫充滿爾虞我詐的政治鬥爭,是謂「黑」。紅色的愛情,讀起來輕鬆愉快,故事性也強。黑色的政治,戎長拖沓,十分枯燥乏味。特別是書的結尾,於連死後第三天,德?雷納市長夫人也隨之自殺,真正感到如梗在喉。
  • 這部作品在整體上展現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風俗畫面,全面地展現了當時法國從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貴族、教會、資產階級和貧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可以說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紅與黑》具有強烈政治傾向性,它描繪了王政復闢時期激烈的政治鬥爭。例如小說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就對法國貴族政權蠅營狗苟的賣國行徑給與尖銳批判。此外作品還對當時的神學院的偽飾進行了大膽的揭露。
  • 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匯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從幾個角度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一,紅與黑是第一部主要以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小說。小說中人物的行為都以心理活動一步步推動。如果你足夠認真,也有足夠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那你一定會被它的心理描寫所震驚。所以首先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是絕後,但絕對是空前,後世的許多名家小說都很大程度受它的影響。很多著名作家都對它推崇備至。甚至毛主席也對這本小說有評價。

二,作者幾乎就是隻憑藉這一本小說在世界文學史青史留名。歷史的長河裡有多少如過江之鯽的作家,能被人記住名字的有幾個?兩百年過去,能留下的。必然是優秀的。紅與黑的作者是個相當超前的作家。他對形象的感受力量不強,街道,樹木,他根本不關心這些。卻花費上百頁篇幅描寫馬蒂爾德和於連的戀愛。他本人對人物心靈的理解相當精準。並且他不被大多數同時代的作家所理解。同時代的作家的創作都是以浮雕式的羣壁畫來描寫時代。但紅與黑的作者不同,他集中精力把極少數的幾個人刻畫的纖毫畢現。立體感很強。是典型的以點現面。從幾個人物裏,你就能看到整個的社會全景。這部小說創作是1830年。作者說過,他所看重的是1880年還有人閱讀。1930年被重新印刷。

三,主人公於連,是一個極有性格魅力的人。拋卻道德的評價。他首先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恨情仇有理想有弱點的人。現在的我們對作品本身的政治色彩肯定是不感興趣的。但是這個人,因為他的個人魅力,卻使整部作品因此憑添色彩。

就說這麼多。如果想深入瞭解,可以找一下艾珉的賞析。相信會對你讀這本書有所幫助。


不奇怪,監獄裡的罪犯都這樣的,價值觀。


謝邀。

通過反映當時的時代及人物來表現一個永恆的主題: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於連奮鬥了多年,用盡各種手段,只為出人頭地,臨死前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從這點上,很有意義。

不奇怪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要麼當教士,要麼從軍,都是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和我們現在一樣,只不過現在的我們有更多改變自己命運的方式,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也更加多元化。


有意義和價值觀奇怪一點也不衝突。

紅與黑是現實主義文學和心理小說風格的先驅,在文學史上就具有很高的地位。同時小說對波旁王朝時代的貴族和教士生活有著精準和精彩的描寫和剖析,站在1830年代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思想高度。

同時所謂價值觀奇怪一說,也很正常,文中三個主角沒有一個符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但這和小說價值沒一毛錢關係。我們要的是分析一種人格的成因,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並進行自我反思,而不是批評他的三觀正不正,這很可笑。拿瑪蒂爾德舉例,為什麼她會陷入一種瘋狂的,甚至駭人的英雄主義崇拜情緒裏,她極高的自尊之下埋藏著渴望被征服的反差。這一切源自那個時代的巴黎上流社會充斥著繁文縟節和虛偽的面孔,所有人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角色扮演,高壓的氣氛讓十分叛逆的貴族小姐瑪蒂爾德心理逐漸扭曲,她的虛榮無法被這些虛偽的言辭滿足 在內心深處渴望用反叛傳統,有傳奇色彩的行為顛覆巴黎對她的刻板印象,這樣的心理在於連的刺激下一步步走向癲狂。

這樣簡單的分析一下,你還會在乎她的價值觀奇怪不奇怪嗎?大部分悲劇性的名著,當你真正讀懂後,只會覺得深深的悲哀和無力,而不是憤怒和譴責。

就這樣吧。


個人感覺,比較淺顯。

紅與黑,代表軍隊與教會,是那是青年能上升的唯二途徑。不像現在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可以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普通青年於連,通過自己的顏和努力,最後即將登上人生巔峯。不過最後被人陷害,市長夫人被迫指證他,毀了他的前途。

我倒是覺得,於連不像是現在的小說的角色那樣非黑即白,複雜的人性才真實。


名著嘛,作者的才華是經過了將近200年的認證的。

我覺得閱讀這本書需要一定的閱歷,不過如果能清理心裡的驕傲、自以為是、先入為主,試著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會有所收穫。

《紅與黑》寫作於1830年,司湯達曾說,「我將在1880年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僅僅是1900年被重新印刷」。

試著去理解他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