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其实小说也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
  • 小说的故事梗概:于连来自乡村,是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他不愿意待在家乡和父母一样,当木匠每天和家具打交道,因此跑到了城里当了神父,钻研起神学,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他聪颖好学,从小受启蒙思想熏陶。具有反抗精神的于连,19岁那年进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因与市长夫人瑞娜夫人有暧昧关系被迫离开小城,进了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又因院内党派斗争不得不离开省城来到巴黎德·拉莫尔侯爵家当私人秘书。他因才华出众,颇受侯爵赏识,并博得他女儿玛蒂尔德的好感。但正当他沉醉在30岁时当上个司令的美梦时,市长夫人的揭发信,使一切希望成了泡影。在气』偾之下,他试图枪杀夫人。事后,得知夫人的揭发信是在忏悔教士强迫下写的,他痛悔不已。在监狱里,他不愿申诉,而且拒绝接待探监的玛蒂尔德小姐,只喜欢与瑞娜夫人相处,最后终于上了断头台。三天后瑞娜夫人也抱著孩子离开了人世。小说写的都是年轻人在异乡的奋斗史,经历了短暂的成功,但最终获得的是失败。
  • 小说的艺术价值:那么小说在艺术方面具有哪些鲜明的特色呢?第一是摆脱了以往纯粹按照线性时间安排小说情节推进的结构,向著「空间」长篇小说过渡,显示了作者在小说结构艺术方面的创新;第二是杰出的心理描写。作品的主要艺术魅力是对人物行动时的深刻心理分析。而其最为突出的成就,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于连这一经典人物形象。
  • 在整部小说作品中,主人公于连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的曲折变化的历程。连这个人物形象,还具有一定的性格分裂特征,他既自尊自爱、勇敢真诚,同时又自卑、怯懦、虚伪;既富余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独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
  • 为什么书名叫红与黑?
  • 小说原取名《于连》,等到正式出版的时候则又改为更具象征意义的《红与黑》。只所以改名叫《红与黑》,有人说,红代表法国大革命时期,黑是教会势力猖獗复辟时期;有人说,红是法国军官的军服,黑是教士的教服;有人说,红是热情,黑是阴谋。不过后来也有读者说,《红与黑》代表书的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于连的成长经历和德?雷纳市长夫人的爱情,是谓「红」;后半部分主要写充满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是谓「黑」。红色的爱情,读起来轻松愉快,故事性也强。黑色的政治,戎长拖沓,十分枯燥乏味。特别是书的结尾,于连死后第三天,德?雷纳市长夫人也随之自杀,真正感到如梗在喉。
  • 这部作品在整体上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红与黑》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它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例如小说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就对法国贵族政权蝇营狗苟的卖国行径给与尖锐批判。此外作品还对当时的神学院的伪饰进行了大胆的揭露。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从几个角度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一,红与黑是第一部主要以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小说。小说中人物的行为都以心理活动一步步推动。如果你足够认真,也有足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那你一定会被它的心理描写所震惊。所以首先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是绝后,但绝对是空前,后世的许多名家小说都很大程度受它的影响。很多著名作家都对它推崇备至。甚至毛主席也对这本小说有评价。

二,作者几乎就是只凭借这一本小说在世界文学史青史留名。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如过江之鲫的作家,能被人记住名字的有几个?两百年过去,能留下的。必然是优秀的。红与黑的作者是个相当超前的作家。他对形象的感受力量不强,街道,树木,他根本不关心这些。却花费上百页篇幅描写马蒂尔德和于连的恋爱。他本人对人物心灵的理解相当精准。并且他不被大多数同时代的作家所理解。同时代的作家的创作都是以浮雕式的群壁画来描写时代。但红与黑的作者不同,他集中精力把极少数的几个人刻画的纤毫毕现。立体感很强。是典型的以点现面。从几个人物里,你就能看到整个的社会全景。这部小说创作是1830年。作者说过,他所看重的是1880年还有人阅读。1930年被重新印刷。

三,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极有性格魅力的人。抛却道德的评价。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恨情仇有理想有弱点的人。现在的我们对作品本身的政治色彩肯定是不感兴趣的。但是这个人,因为他的个人魅力,却使整部作品因此凭添色彩。

就说这么多。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找一下艾珉的赏析。相信会对你读这本书有所帮助。


不奇怪,监狱里的罪犯都这样的,价值观。


谢邀。

通过反映当时的时代及人物来表现一个永恒的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于连奋斗了多年,用尽各种手段,只为出人头地,临死前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从这点上,很有意义。

不奇怪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要么当教士,要么从军,都是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我们现在一样,只不过现在的我们有更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更加多元化。


有意义和价值观奇怪一点也不冲突。

红与黑是现实主义文学和心理小说风格的先驱,在文学史上就具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小说对波旁王朝时代的贵族和教士生活有著精准和精彩的描写和剖析,站在1830年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思想高度。

同时所谓价值观奇怪一说,也很正常,文中三个主角没有一个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但这和小说价值没一毛钱关系。我们要的是分析一种人格的成因,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并进行自我反思,而不是批评他的三观正不正,这很可笑。拿玛蒂尔德举例,为什么她会陷入一种疯狂的,甚至骇人的英雄主义崇拜情绪里,她极高的自尊之下埋藏著渴望被征服的反差。这一切源自那个时代的巴黎上流社会充斥著繁文缛节和虚伪的面孔,所有人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角色扮演,高压的气氛让十分叛逆的贵族小姐玛蒂尔德心理逐渐扭曲,她的虚荣无法被这些虚伪的言辞满足 在内心深处渴望用反叛传统,有传奇色彩的行为颠覆巴黎对她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心理在于连的刺激下一步步走向癫狂。

这样简单的分析一下,你还会在乎她的价值观奇怪不奇怪吗?大部分悲剧性的名著,当你真正读懂后,只会觉得深深的悲哀和无力,而不是愤怒和谴责。

就这样吧。


个人感觉,比较浅显。

红与黑,代表军队与教会,是那是青年能上升的唯二途径。不像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普通青年于连,通过自己的颜和努力,最后即将登上人生巅峰。不过最后被人陷害,市长夫人被迫指证他,毁了他的前途。

我倒是觉得,于连不像是现在的小说的角色那样非黑即白,复杂的人性才真实。


名著嘛,作者的才华是经过了将近200年的认证的。

我觉得阅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阅历,不过如果能清理心里的骄傲、自以为是、先入为主,试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也会有所收获。

《红与黑》写作于1830年,司汤达曾说,「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解」,「我所看重的仅仅是1900年被重新印刷」。

试著去理解他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