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是活著,那么死亡是否与之相对?

它们是近义词还是反义词?

为什么部分人畏惧死亡?

为什么部分人向往死亡?


死亡与或者从不是对立关系,死亡是活著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害怕死亡的人是对活著有所眷恋的人,生无可恋的人自然不怕死亡。当一个人生活顺遂,家庭幸福,肯定想继续活著享受活著的红利。但就如光的背面是黑暗,在黑暗中苦苦挣扎活著的人也很多。我觉得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无趣,我对生死好像比较坦然。


在自己看来,死亡更像个名词,只是陈述一个既成事实,活著更像一个动词,对大部分人包括我而言,要活下去都挺艰难的,要尽力承受生活的艰难,努力的活著;

感觉它们既不反义也不近义,永远是两条平行线,在纸面上它们仅仅是一个词,但实际生活中那可是还在/不在了的区别,区别太大了;


有死就有生;有生才有死。生和死是一,不是二。就像一个手掌,有手心,所以有手背;有手背,所以有手心。如果没有手,既没有手心,也没有手背。死亡和活著是一对,你说一个的时候,表示另一个就有了,他俩同时出现。

从大乘佛教来说,没有生也没有死。菩萨不畏惧死亡,祂知道生死也是假象。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呵。


没想到自己偶然提的问题竟然有人回答。

就是提这个问题的初衷,主要是不理解生与死是否为反义词,毕竟有时候相对的两个物品往往最为相像,同一种类型的两种极端。

我真没想自杀


A是活著,B是死亡,B只是A的一部分。

不畏惧死亡的人通常享受著简单的快乐,容易满足:

部分向往死亡的人:

黑暗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黑点,但后来逐渐蔓延,让人变得冰冷绝望。不畏惧的人可能认为死亡是反击的利器,也可能只是觉得死亡便是解脱。

但没有绝对的快乐和绝对的黑暗,活著和死亡也并非绝对。

大多数人认为咬咬牙苦痛也是会过去的,这是隐忍;碰到不好的事,有的人会反击有的人会被自己拉入深渊,因为自己都不对自己进行救赎,别人更是有心无力;怎么活是你自己的选择,而选择影响对待死亡的态度。

平凡的人呀,特别是平凡的社会人,一般都没空想生啊死啊的,因为生活已经够磨人了。真的有死这种想法的人,生死只是一念间。


谢谢邀请!某个人死了,另一个人还活著,死了和活著是相对的。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如果活著不是很痛苦,没人愿意死。当痛苦超过承受能力时,一些意志差的人就想与其如此受苦,不如死了算了。


首先很多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每个意识体对同一事物的定义感知等都可以不同。所以都是人为定义的主观看法,只不过有些进行了统一规范如反义词等。

1、我认为是反义词,因为通常死和活不能同时存在。

2、关于归属关系本来写了好多字,举例了两种对立角度,但最终根据常见定义,我认为是死亡包含活著,活著是死亡的一部分。

如果死亡的概念是对不再活著的描述,那么可以看做死亡包含活著,活著是永恒死亡的前奏,要想死必须先活过,这时活是死亡的必备部分

3、畏惧死亡是求生欲,生物的本能。

4、个体角度的人生意义是为了「欲」,每个人的人生欲望(人生动力)不同,有时也分阶段,一些因素导致人没有求生欲或者其他欲望超过求生欲时,就会选择或接受死亡。

举例一些常见的简单明确的欲望,如金钱,权力,求知,求生,情感(为国家,为亲人等都是情感)等。

所「想」皆是欲。


关键词


反义词。活著的每一秒都是对死亡的战胜!


死亡就是活著

活著也是死亡

生命中太多太多的事

都被世人所遗忘

生命的跨度在于后世人有你对这个世界感悟的认可

留下点什么吧

你这个可爱的灵魂


一般你开始思考死亡与活著,已经是即将开启灵性生活了,在真相上,并没有活著和死亡。昨天晚上你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你养了一条狗,狗长大了,生了小狗,然后那条大狗慢慢老死或者病死了,梦中的你在思考,生与死的意义,小狗出生,生前在哪?老狗病死,死后去哪?今天你醒了,那么昨晚你梦中的狗并没有出生和死亡,哪些都不存在,他只是你的梦而已,现在你能认可,但是当你处于梦中时,如果有人给你说这条狗并不存在 你是很难认可的。人生亦复如是。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庄子的齐物论是视死如归。死与活著的关系,就是人的生理的退化换取了精神的成长,就是一进一退的关系,如果人的生理的退化不能换取精神的丰富多彩多姿,那么这样长寿也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即行尸走肉。


出生由不得我们。死亡也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我们只能选择面对。虽然有极少数的人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和不愿意自杀的人比起来,他的比率太低,十几1/10000,忽略不计。反过来想活得更久的人要多得多。然而生命又不能由自己选择,能活多久。对死亡的讨论本身并不能让人活得更久。既来之则安之。因为死亡是100%会成功的,何必急于求成。


死亡不是活著,活著却是在走向死亡。这个回答有点悲观,希望看到不一样的回答


应该是类似于阴阳吧!从出生的终点就是死亡,只是早晚而已


有的人活著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活著。


糊涂下去


村上春树曾说过:死是生的一部分,而非生的对立面。


死亡的反义词,不是生活么?


太深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