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是正常的操作吖。

一般来说,除了专业学术人士,很少会有利益不相关的第三者对一个社会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并且能进行理性分析,之后还有答题冲动的。

大部分时候,看到受邀的那一堆问题,感觉能答的,有答的意愿的,通常都是跟自己切身相关的。

这时候其实情绪已经代入,队伍已经站好。

而且情绪强度跟答题意愿是正相关的,越是戳到G点的问题,越是有宣泄的欲望。

只有宣泄完了,或者被打脸了之后,情绪下去了,理性上来了才能好好分析。

总的来说,知乎有如此的现象就是因为:

大佬少了,干货少了,大众阅读者更多的期待从理性分析转为情感共鸣。

君不见认真分析的答案收获多少赞,而激进宣泄的又有多少?

特别是在热点问题上,其实普罗大众也都本身有了站队定位,所以立场鲜明的答案能获取更多的热度和眼球也是正常的。


因为这是心理规律 当人被情绪笼罩时,智力和理性分析能力也是受限的。所以要先处理情绪,情绪平静后智商才会重新上线


其实不是这样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就是宣泄情绪。如果打脸了,再冷静分析。


疫情在家里呆这么久了,多多少少心理都有问题,这些情绪总要找出口发泄。


首先,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变化趋势,而是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也永远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感性动物,直接宣泄情绪是最原始的表达方式。表达意味著存在,只有存在了,才会更进一步考虑利弊,才有所谓理性分析,其实即便是理性分析也是进一步争夺举动而已。

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为什么一直是这个样子?因为所谓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或者说是掌握在所谓智者手里。人总是从无知但知道,从知道的少但知道的多,所以纵览整个人类群体,真正的智者永远是少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