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就是所谓的「做人」。

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非常不同,市场上很多西方作家写的「情商」、「交际」方面的书在中国不是很适合,但也不能说完全没用,只是说并不是非常适合。

很多西方国家人认识的道理到了中国很可能完全是不同的。比如情商吧,人家指的是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的掌握的能力。这确实影响交际,但在中国,远远比这个复杂。

中国的交际是充分建立在等级的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对等级并不是非常看重,但在中国非常看重。在中国,你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说什么样的话,不是先看对方的感受,而是先看自己的身份和对方的身份。注意了,中国是按照身份地位说话的,不是感受!

体制内这个东西表现得特别明显。对方的官位比你大一级,你说话就得恭敬、顺从;跟你同级,你尊重就行。领导跟你说话,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你也不能随便表达,明知对方说得不对,你也得顺从。这就是中国的做人的道理。但西方文化可没有强调这个,西方文化喜欢有个性敢表达的人,在中国你试试?

在中国,别说体制内,其他地方也一样!即使你跟老同事老员工说话,你是新来的,也得恭恭敬敬的!没办法,人家比你熟悉情况,你还得人家多多照顾。

在工作之外,生活之中。对方是年纪比较大的,长辈等,也是一样的道理,哪怕对方明明是错的。你也对曲意赞成。

中国的人情世故,我认为核心是两点:

  1. 分清对方跟自己地位等级,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自己的态度。包括说话的语气、是否顺从的。中国人不喜欢看你话的对错,喜欢看你的态度是不是符合你的身份地位。
  2. 特别喜欢有面子。认为认同他、顺从他、态度好就是给他面子;反之就是不给面子。哪怕你的话本身是为了他好,本身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给到他面子,也是错的!他不会接受。

中国文化本身是反创新的。为什么很多人疑惑中国人创新能力差,因为这种文化特点是这样的,有创新能力的人反而混不好,还创什么新啊。创新是什么?创新本质是反传统,打破传统,提出新的观点,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可是你怀疑别人的观点不就是不给别人面子嘛?别人可不管你的观点对不对,他先看你有没有给他面子。


人:是组成社会的你我他;

情:情谊,情感;

世:世界

故:可以理解成规则。

人情世故:社会上链接你我他之间情感的规则。

通俗的说,就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则。

什么是中国的人情世故,我理解就是【中庸】,别强出头,别搞特殊,别脱离大群体的意愿,说白了就是和主流群体保持一致,这样你才能融入群体中,才能在群体里面逍遥自在,才能是「会来事」的人,才能是大家喜欢的懂人情世故的人。


就是在处理事情中,遵守规则和习俗。充分考虑人们的感受,不要动不动法律,不要动不动死脑筋,不要得理不饶人,在自私和爱人间取得平衡,追求中庸的艺术。

讲道理,有情义。掌握好分寸,才能叫有本事的人。
中国历史文化决定的人际规则。

有人回答,人情世故是「世界上链接你我他之间关系的情感规则或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约定俗成的东西「,这个我同意。

至于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很多人说是」中庸「,我也同意。只是问题是,什么是「中庸」呢?每个人理解不同,所以实际上话说的一样的,行为和理解完全不同的人们多的是。所以,语言总是匮乏和偏颇的,永远也」说「不完全。

而且大多数人把」和稀泥「、"烂好人"、甚至」不敢出头讨好别人「s理解成」中庸「,我认为那是」庸人「。我认为,中庸应该是不偏不倚,不用绝对的好坏和完全割裂的黑白观来看世界的态度,因为善恶黑白都是随时转化的。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人们一直流传和接纳的东西,」真善美「。看《不问东西》里,你发现那个时代里那么混乱和不平等的一个世界里,总有人会说」世界不缺少不完美的人,缺少的是发自真心的z真情、正义、无畏和同情「,总有人用正义和真情去激励召唤人心,你才觉得有巨大的动力,自己至少在活出一个真实不虚假压抑和隐忍的自我。至于如何去作,那是」技巧「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分不清善恶的,f能分清的是背后的动机。


世界规则,纯粹利益关系。

问牛答马,答非所问,哼哼哈哈!

能糊弄过去决不说

一个原则:绝不脱离大部队!

永远呆在羊群中,独行的养儿很容易被猛兽吃掉!(除非自身实力=经济+人脉+地位强大到成为野兽)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某教授讲过的一个经典例子

ZGR说话永远都说第三种,什么是第三种?

领导在快要下班的时候走过来问你:小王,吃饭了吗?

你怎么回答?

你回答:吃了!(那你完蛋了,还没到下班时间你就吃饱了,那你不是上班的时候偷吃,不做事。就是在摸鱼)

你回答:没吃!(领导这个时候在想:现在都快到下班时间了,还没把工作完成?上班的时候肯定在摸鱼)

正确回答:领导,有事您说!

你看,你把问题踢回给领导,这一来一回……(你品,你细细品)

以上都是我瞎编的,看看就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