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世故,就是所謂的「做人」。

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非常不同,市場上很多西方作家寫的「情商」、「交際」方面的書在中國不是很適合,但也不能說完全沒用,只是說並不是非常適合。

很多西方國家人認識的道理到了中國很可能完全是不同的。比如情商吧,人家指的是對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的掌握的能力。這確實影響交際,但在中國,遠遠比這個複雜。

中國的交際是充分建立在等級的基礎之上的。西方文化對等級並不是非常看重,但在中國非常看重。在中國,你用什麼樣的語氣說話,說什麼樣的話,不是先看對方的感受,而是先看自己的身份和對方的身份。注意了,中國是按照身份地位說話的,不是感受!

體制內這個東西表現得特別明顯。對方的官位比你大一級,你說話就得恭敬、順從;跟你同級,你尊重就行。領導跟你說話,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見,你也不能隨便表達,明知對方說得不對,你也得順從。這就是中國的做人的道理。但西方文化可沒有強調這個,西方文化喜歡有個性敢表達的人,在中國你試試?

在中國,別說體制內,其他地方也一樣!即使你跟老同事老員工說話,你是新來的,也得恭恭敬敬的!沒辦法,人家比你熟悉情況,你還得人家多多照顧。

在工作之外,生活之中。對方是年紀比較大的,長輩等,也是一樣的道理,哪怕對方明明是錯的。你也對曲意贊成。

中國的人情世故,我認為核心是兩點:

  1. 分清對方跟自己地位等級,根據實際情況使用自己的態度。包括說話的語氣、是否順從的。中國人不喜歡看你話的對錯,喜歡看你的態度是不是符合你的身份地位。
  2. 特別喜歡有面子。認為認同他、順從他、態度好就是給他面子;反之就是不給面子。哪怕你的話本身是為了他好,本身是對的,但是如果沒有給到他面子,也是錯的!他不會接受。

中國文化本身是反創新的。為什麼很多人疑惑中國人創新能力差,因為這種文化特點是這樣的,有創新能力的人反而混不好,還創什麼新啊。創新是什麼?創新本質是反傳統,打破傳統,提出新的觀點,敢於懷疑別人的觀點,可是你懷疑別人的觀點不就是不給別人面子嘛?別人可不管你的觀點對不對,他先看你有沒有給他面子。


人:是組成社會的你我他;

情:情誼,情感;

世:世界

故:可以理解成規則。

人情世故:社會上鏈接你我他之間情感的規則。

通俗的說,就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一個約定成俗的規則。

什麼是中國的人情世故,我理解就是【中庸】,彆強出頭,別搞特殊,別脫離大羣體的意願,說白了就是和主流羣體保持一致,這樣你才能融入羣體中,才能在羣體裡面逍遙自在,才能是「會來事」的人,才能是大家喜歡的懂人情世故的人。


就是在處理事情中,遵守規則和習俗。充分考慮人們的感受,不要動不動法律,不要動不動死腦筋,不要得理不饒人,在自私和愛人間取得平衡,追求中庸的藝術。

講道理,有情義。掌握好分寸,才能叫有本事的人。
中國歷史文化決定的人際規則。

有人回答,人情世故是「世界上鏈接你我他之間關係的情感規則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約定俗成的東西「,這個我同意。

至於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很多人說是」中庸「,我也同意。只是問題是,什麼是「中庸」呢?每個人理解不同,所以實際上話說的一樣的,行為和理解完全不同的人們多的是。所以,語言總是匱乏和偏頗的,永遠也」說「不完全。

而且大多數人把」和稀泥「、"爛好人"、甚至」不敢出頭討好別人「s理解成」中庸「,我認為那是」庸人「。我認為,中庸應該是不偏不倚,不用絕對的好壞和完全割裂的黑白觀來看世界的態度,因為善惡黑白都是隨時轉化的。最基本的世界觀是人們一直流傳和接納的東西,」真善美「。看《不問東西》裏,你發現那個時代裏那麼混亂和不平等的一個世界裡,總有人會說」世界不缺少不完美的人,缺少的是發自真心的z真情、正義、無畏和同情「,總有人用正義和真情去激勵召喚人心,你才覺得有巨大的動力,自己至少在活出一個真實不虛假壓抑和隱忍的自我。至於如何去作,那是」技巧「的問題,行為往往是分不清善惡的,f能分清的是背後的動機。


世界規則,純粹利益關係。

問牛答馬,答非所問,哼哼哈哈!

能糊弄過去決不說

一個原則:絕不脫離大部隊!

永遠呆在羊羣中,獨行的養兒很容易被猛獸喫掉!(除非自身實力=經濟+人脈+地位強大到成為野獸)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某教授講過的一個經典例子

ZGR說話永遠都說第三種,什麼是第三種?

領導在快要下班的時候走過來問你:小王,喫飯了嗎?

你怎麼回答?

你回答:喫了!(那你完蛋了,還沒到下班時間你就喫飽了,那你不是上班的時候偷喫,不做事。就是在摸魚)

你回答:沒喫!(領導這個時候在想:現在都快到下班時間了,還沒把工作完成?上班的時候肯定在摸魚)

正確回答:領導,有事您說!

你看,你把問題踢回給領導,這一來一回……(你品,你細細品)

以上都是我瞎編的,看看就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