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很多经验之谈的存在都有很多的意识形态来展现(譬如公开授课,电视传播,网路传播)。可是为什么更多的学习方式依旧是以书本纸张的形式在传播?


吃饭也能用刀和叉子,为什么我们还要用筷子呢?

看书本时,自己是具有主动性的。

看视频,公开课……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被动状态。

书本能够给你更多的时间去自己理解思考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内容,视频 一般都直接阐述出来了,没有经过自己劳动而获得的东西一般都觉得顺理成章,却不知道会在哪里出错,所以理解不深入,自然不能很好运用,只是过了一遍大脑而已。


人的认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身体会,亲身经历,但是现实我们不能做到事事亲身参与,也就只能用间接经验,也就是我们的书本获得。

而且很多东西你想要有特殊形式获得,需要有人做啊,人们是追求利义的,不能产生社会价值的,或者价值没有那么直接的就没有多少人做了

第一次答,不要在意哈哈哈


啥?!!意识形态的内涵是:公开授课,电视传播,网路传播?!!!

1,书本,是对传播渠道和传播成本都要求比较低的方式,不需要电脑,不需要网路,也不需要你一定一口气看完,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反复学习。

2,书本知识,和视讯、网路这些资源不太一样,没有任何作秀的因素,是比较纯粹的学习资料。你不觉得那些公开课很多是在作秀吗?就算是很严肃的课,也会因为讲课人的方式而影响听课人的理解。所以书本应该是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它记录了所有关键的学习要点,时刻弥补人类短期或长期记忆的不足——你不可能记得所有的知识吧?总要反复的来复习或者回忆,那么书本就是唤醒记忆最快速便捷的方式。而视频和影音还需要进行检索,还需要特别的播放设备。

所以,视频授课,影音资料可以是辅助学习的手段,可能会更好的促进理解,但是无法完全替代书本的记录功能——就算你不看书都看视频公开课,难道你不做笔记吗?不把学习的知识要点都记下来吗?那不就等于自己手写一本书吗?

以上就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两点。


书本更像是作者的思想精华的集合,很多的知识可以在书本上学习到感觉更像是一种刻板印象,毕竟我们从小都在用书本学习,现在科技的发展可以获得知识的途径其实最多的是网路,比方说一本书不会告诉你感兴趣的国内外大学的介绍和最新讯息,而大学的官网可以看到,而且我觉得实践也是学到知识的很重要渠道,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或许书本上可以看到很多思想精华,也会在看书的过程中获得很多思想碰撞的火花,但是一本书的出版需要时间,包括报纸和杂志,都不太可能提供最新资讯(如果资讯也算知识的话),只有网路可以做到。不过于我而言,我还是更倾向于看书,因为资讯太多,信息爆炸的时代资讯鱼龙混杂,会耗费我很多的精力去筛选,但不得不说在某些方面网路给予了获得知识的很便捷的途径

学习是一个系统。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讲个故事:我刚刚到一线城市工作的时候,我旁边是房东,我和他一块做早餐吃,然后,他每天就是吃鸡蛋,等其他,但是鸡蛋必吃的,因为他说,鸡蛋是个好东西,基本上可以补充人体一天所需的什么什么之类的,我tm就不懂啊。但是我也吃了,因为他是90年代的本科毕业的,而且在欧洲呆 了十年,身体健康的意识很强的。

我喜欢这样的人,这样的知识分子,或者见识广的人。

后来我换了个地方,我习惯就该了,吃其他的七七八八,没有吃鸡蛋了,但是感觉身体就吃了点问题。

后来又在网上看到什么一堆堆养生的东西,乱七八糟啊。。。我都不知道相信哪个了,你懂我的悲伤吗

但是我有个优点,人缘还好,就去请教了一个研究生朋友和一个学医的朋友,tmd,这个错不了吧然后他们就给我解释了人体一天需要什么什么的,巴拉巴拉一堆堆,然后,都表示,鸡蛋,还是一天吃两个还是有需要的。

然后我又开始吃鸡蛋了。

然后我的朋友就告诉我,

世界上有三个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你在「是什么」,这个维度,欠缺了很多。

而这个维度的欠缺,暂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系统的,脱产式的大学才能搞定。

不然,就会像现在的家里人一样,经常在微信上转发几条链接给你:

「喝xx会容易得xx病」

「吃xx会有xx」

等等,

根本就分辨不清,什么是真, 什么是假。

like me

懂了嘛?

亲,好好学习!


怎么说呢,我就拿电子书和纸质书来做个对比吧,每次看电子书,都是一页一页看,有些时候想要看一个自己印象中的内容却找不到地方,但是纸质书用起来这个问题就几乎不存在了,谁翻书找东西是一页一页翻啊,就是大概快速翻到一个地方,然后才仔细找的,简而言之,看实体书有一个整体记忆在那里,我们学习知识绝不会只看一遍,很多东西是需要反复摸索,形成自己的理解的。在这方面,电子书在每个设备上得排版问题,多多少少感觉会是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难以一种较快的速度学到知识。

大抵如此。
因为你基本没有机会去参与项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