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社會很多經驗之談的存在都有很多的意識形態來展現(譬如公開授課,電視傳播,網路傳播)。可是為什麼更多的學習方式依舊是以書本紙張的形式在傳播?


喫飯也能用刀和叉子,為什麼我們還要用筷子呢?

看書本時,自己是具有主動性的。

看視頻,公開課……這些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處於被動狀態。

書本能夠給你更多的時間去自己理解思考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內容,視頻 一般都直接闡述出來了,沒有經過自己勞動而獲得的東西一般都覺得順理成章,卻不知道會在哪裡出錯,所以理解不深入,自然不能很好運用,只是過了一遍大腦而已。


人的認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就是自身體會,親身經歷,但是現實我們不能做到事事親身參與,也就只能用間接經驗,也就是我們的書本獲得。

而且很多東西你想要有特殊形式獲得,需要有人做啊,人們是追求利義的,不能產生社會價值的,或者價值沒有那麼直接的就沒有多少人做了

第一次答,不要在意哈哈哈


啥?!!意識形態的內涵是:公開授課,電視傳播,網路傳播?!!!

1,書本,是對傳播渠道和傳播成本都要求比較低的方式,不需要電腦,不需要網路,也不需要你一定一口氣看完,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反覆學習。

2,書本知識,和視訊、網路這些資源不太一樣,沒有任何作秀的因素,是比較純粹的學習資料。你不覺得那些公開課很多是在作秀嗎?就算是很嚴肅的課,也會因為講課人的方式而影響聽課人的理解。所以書本應該是最基本的傳播方式,它記錄了所有關鍵的學習要點,時刻彌補人類短期或長期記憶的不足——你不可能記得所有的知識吧?總要反覆的來複習或者回憶,那麼書本就是喚醒記憶最快速便捷的方式。而視頻和影音還需要進行檢索,還需要特別的播放設備。

所以,視頻授課,影音資料可以是輔助學習的手段,可能會更好的促進理解,但是無法完全替代書本的記錄功能——就算你不看書都看視頻公開課,難道你不做筆記嗎?不把學習的知識要點都記下來嗎?那不就等於自己手寫一本書嗎?

以上就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兩點。


書本更像是作者的思想精華的集合,很多的知識可以在書本上學習到感覺更像是一種刻板印象,畢竟我們從小都在用書本學習,現在科技的發展可以獲得知識的途徑其實最多的是網路,比方說一本書不會告訴你感興趣的國內外大學的介紹和最新訊息,而大學的官網可以看到,而且我覺得實踐也是學到知識的很重要渠道,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或許書本上可以看到很多思想精華,也會在看書的過程中獲得很多思想碰撞的火花,但是一本書的出版需要時間,包括報紙和雜誌,都不太可能提供最新資訊(如果資訊也算知識的話),只有網路可以做到。不過於我而言,我還是更傾向於看書,因為資訊太多,信息爆炸的時代資訊魚龍混雜,會耗費我很多的精力去篩選,但不得不說在某些方面網路給予了獲得知識的很便捷的途徑

學習是一個系統。

是什麼

為什麼

怎麼辦

講個故事:我剛剛到一線城市工作的時候,我旁邊是房東,我和他一塊做早餐喫,然後,他每天就是喫雞蛋,等其他,但是雞蛋必喫的,因為他說,雞蛋是個好東西,基本上可以補充人體一天所需的什麼什麼之類的,我tm就不懂啊。但是我也喫了,因為他是90年代的本科畢業的,而且在歐洲呆 了十年,身體健康的意識很強的。

我喜歡這樣的人,這樣的知識分子,或者見識廣的人。

後來我換了個地方,我習慣就該了,喫其他的七七八八,沒有喫雞蛋了,但是感覺身體就喫了點問題。

後來又在網上看到什麼一堆堆養生的東西,亂七八糟啊。。。我都不知道相信哪個了,你懂我的悲傷嗎

但是我有個優點,人緣還好,就去請教了一個研究生朋友和一個學醫的朋友,tmd,這個錯不了吧然後他們就給我解釋了人體一天需要什麼什麼的,巴拉巴拉一堆堆,然後,都表示,雞蛋,還是一天喫兩個還是有需要的。

然後我又開始喫雞蛋了。

然後我的朋友就告訴我,

世界上有三個東西: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你在「是什麼」,這個維度,欠缺了很多。

而這個維度的欠缺,暫時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系統的,脫產式的大學才能搞定。

不然,就會像現在的家裡人一樣,經常在微信上轉發幾條鏈接給你:

「喝xx會容易得xx病」

「喫xx會有xx」

等等,

根本就分辨不清,什麼是真, 什麼是假。

like me

懂了嘛?

親,好好學習!


怎麼說呢,我就拿電子書和紙質書來做個對比吧,每次看電子書,都是一頁一頁看,有些時候想要看一個自己印象中的內容卻找不到地方,但是紙質書用起來這個問題就幾乎不存在了,誰翻書找東西是一頁一頁翻啊,就是大概快速翻到一個地方,然後才仔細找的,簡而言之,看實體書有一個整體記憶在那裡,我們學習知識絕不會只看一遍,很多東西是需要反覆摸索,形成自己的理解的。在這方面,電子書在每個設備上得排版問題,多多少少感覺會是我們的學習過程變得難以一種較快的速度學到知識。

大抵如此。
因為你基本沒有機會去參與項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