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问题已加入圆桌「向世界介绍中国」,更多留学故事,请关注圆桌&>&>&>


相互不了解,就会有冲突。

某南美国家,我去之前超级担心,以为那里毒品遍地,AK乱飞。去了发现,分地方,政府控制的区域还是可以的。而且还是这十几年稳定了很多。我跟他们讲中国某巨星二代因为容留吸毒进监狱,他们连容留吸毒入罪都无法理解。他们说中国人都很有钱,我说excuse me纳尼hello sorry?到周末,在附近发现金光闪闪的华为oppo vivo大楼还是营业厅分不清,据说里面的中国员工花钱很夸张,聚餐的时候一人点三人份的量眼都不眨。我淡定解释,他们就是穷死了才拚命吃。我在酒店也是拚命吃,都是穷人家,饿的。他们不信,说中国比美国还有钱,美国欠中国很多钱。我答,欠钱的才是大爷。

他们看到的只是中国现在的光鲜,我对这国家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印象。没想到他们也改善了很多。

欧洲来的同事,说中国很有活力,他前后12年,来了中国好多次,变化一直很快。我说跟你们还是差距很大。他说你们一直在发展,再过10年又会完全不一样。我说我们也很艰难,很多问题。他说大国就是这样,美国问题更多。我无语。。。他说中国应该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了,这调调,我无语。他对中国的问题感触不深,或者他们算过来人,什么幺蛾子都经历过?认为中国不民主,又觉得中国人因为生活越来越好,不太在意这事。我又无语,安利民主这么有使命感的?欧洲的其他同事,普遍不太喜欢美国,又觉得欧盟不利索,大概是看中国的事比较爽快,希望中国能改变点什么。

东南亚的国家,接触了不少,新加坡对中国的态度最差,印度比较奇怪。有个印度同事,算精英。知道世界现状,了解中印差距,对印度充满信心。他对中国的经验理解就是,大国需要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政府,对莫迪蜜汁期待,觉得莫迪能带领印度走出中国这样的发展轨迹。觉得印度的腐败跟中国的腐败有一拼,人口有一拼,发展不平衡有一拼,中国比印度强的就是政府强力。有了莫迪,嗯,他行我也行。说起来这老兄人很nice,对自己国家的信心也没错,but。。。希望印度二十年内不要被我们赶上吧。。。

另一东南亚国家,在当地出差,发现不少当地人都认为中国太霸道,欺负他们小国,而且是从古至今欺负他们。内个。。。先不说最近几百年我们怎么被别人欺负,他们国家也没多长历史啊。。。摊手无奈。我还不说他们正拚命学中国经济改革,这么傲娇真的好么?

某国与中国关系不错,去出差,顺便绿个油,几个同事租小艇从一个岛去另几个岛。中途有段路程没啥看,无聊看到远处海平面有大船,问船主那是不是游轮?船主蜜汁微笑,说那可能是中国的船。我们几个以为是玩笑,没反应过来。后来到岛上,看到不少刷著中文的各色游船游轮,据说真的是中国人搞的旅游公司,或者跟当地人合资的。他们不爽的,中国来的游客钱又被中国人赚走了。我们就说,那这些中国老板一样在这花钱呀,他还能从中国带饭来吃?

中国这么大,国外更大,有来有往,慢慢就了解了。新闻联播骗人,BBC,CNN一样骗人。人来人往的交流多了,看得更清楚。谁是傻子谁是骗子,自见分晓。

目前中国对世界的了解远超过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这不是信息封锁的问题。我想,中国一直以来都渴望复兴,拚命了解,学习外面的世界。而外界不太关注中国,中国既不是最富的那个,也不是最横的那个,也不是最怪的那个,现在坐二望一,外界还看不清,或者不相信我们的套路。

以后总会慢慢适应的。


和很多的留学生一样,我出国读书的诉求之一就是要融入当地文化生活,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理解,再加之自己好奇心很强,所以会自觉不自觉地多和国际学生social。接触的过程中,摩擦冲突就会慢慢显现出来,很多时候也会和朋友们探讨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些不同,语言形成的障碍已经很小,大部分的障碍来源是价值观、文化、待人接物方式方面。中西文化冲突有很多,总结半天往往归结到中西方价值观不同,其中一个很典型的差异就是西方重视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中国人重视集体主义和「和为贵」的集体利益和谐。

1. 大学里,什么样的学生「受欢迎(popular)」

想要被瞩目,想要被喜欢是大部分潜意识里想要达成的。刚出国的时候也希望成为同学圈子里的焦点,但逐渐也发现西方受欢迎的类型和我们还的确不太一致。回想一下在国内的大学里,在社交网路上获得点赞最多、学弟学妹们口中总是提及的那个学长/学姐、最想被其他同学认识一下的学生往往是哪一类的呢?可能两个字就能概括:「优秀」。

大学里的优秀指的是那种学习拔尖、获得很多荣誉、校内社团和校外活动积极的高光人物。优秀这个词好像特别频繁地被大家用,可以长相优秀,可以social能力优秀,可以学术优秀,可以赚钱能力优秀。优秀的标准也很多,比如会说好几门外语是优秀,游泳冠军是优秀,创业能力强也是优秀,不同的语境概念不太一致,但是总的来说优秀就是要在某一项拔尖,如果好多项斜杠拔尖,就是过分优秀了。但但受欢迎的优秀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好相处」。好相处的含义就是事儿不多,和气,而且愿意分享经验和资源,带著身边的人一起优秀。不好相处的大家也都敬而远之了。

国外的哪种年轻人比较受欢迎呢?我最常听到的一个形容词是「酷」。往往那种在Facebook上晒工作学业战绩的有时会被形容成书呆子或者太令人紧张(intense),反而那种校园体育明星、只身一人穷游世界、party queen/king、搞音乐、发表一些令人摸不著头脑的独特政见、有点嬉皮士(hippie)的年轻人是最受大家喜欢的。「酷」的标准也有很多,但总的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独特」和「自我」。

受欢迎的酷往往都带刺儿的,既然你很酷,就不能唯唯诺诺对什么都赞成,就一定有观点、有态度、有立场,社交网路上也许很多骂战。从衣著打扮,到音乐偏好,再到政治立场,都是个性化的放大扩展,交际方式也是爱恨分明,不像我们潜意识里会有融入、和谐的倾向。

2. 社交

大部分留学生出国之后都会感到「好山好水好无聊」的孤独感,不仅仅是没有了全天候从早茶到夜宵的美食供应和淘宝的剁手体验,还有就是人和人的距离明显拉大了。从小受美剧《老友记》或者其他电影读书的影视作品影响,我印象里西方的世界应该是刺激的,很多的drama和交际。虽然出国后也的确体验到了和不同背景的人沟通的刺激,但总还是心里有一处空落落的。当然文化的差异和爱好的区别也会让跨文化交际的深度有一定限度,但社交方式和习惯上的不同也是很大的原因。

在国内,社交时间和学习、生活、工作很多是分不开的。大学里大家住集体宿舍,四年生活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就算再不喜欢你的室友,四年的朝夕相处也一定教会了我们怎样平衡集体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技巧。而且往往大学毕业后,大家都会经常怀念大学生活,当年不管有多少摩擦的大学舍友也会成为一生的挚友。因为本身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集体性就很强,很多的社交在生活中就完成了,聚会晚饭的频率往往低一些。

对西方大学生来说,六人间、四人间的集体生活是难以想像的,有时我像他们描述时,他们会觉得听上去有些窒息,所以集体生活的乐趣和困扰他们也可能很难体会。本科的大学生可能储蓄很少,有很多也都是背负学贷,有很多会选择学校宿舍,但大部分也是单人间;研究生阶段,基本没有人会选择再去住宿舍,往往都是出去合租公寓。

因为生活里比较独立,所以社交时间和学习、工作时间往往是分开的,每周五、周六晚上的时间,都属于party hard的时间,朋友见面喝酒、跳舞、聊天、吐槽,一次性地把在一个场合解决,工作日重新回到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工作。可能西方年轻人比我们节奏提前四五年,我们工作后的状态和他们的学校生活状态比较类似,。

(图源网路,侵删)

3. 消费观

在刚出国的时候,我经常会惊讶于为什么西方同学会这么穷?大部分的同学读硕士都是自己申请学贷出来读,读书之余也都在咖啡店打工,穿衣打扮都比较朴素,用的手机都是用了四五年的屏幕已经裂屏的iphone 4s,午饭吃的是自己自己做的三明治,出去旅行都是坐最便宜的blabla car,住青旅甚至是不花钱的couch surfing。有的国外同学也会反映说,似乎中国留学生都比较有钱,学费是家里资助,不会在课后打工,喜欢买奢侈品,吃米其林餐厅,出行住五星级酒店等等。时间久了也会给他们形成一种「中国人很有钱」的刻板印象。很多我熟知的留学生其实并不是生活奢侈,大家也都会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而在消费上的差异,其实究其根本都是中西方在教育观、消费观和出行观念的差异。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没有比孩子上个好大学再重要的了,只要孩子能考上,父母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好大学,至于打工赚钱,父母不需要你这样做,甚至还会有些生气,「我们是送你去读书的,不是让你去洗盘子的。」只要你好好读书,吃住行都不需要你操心,「以后有的是你赚钱的时候。」

对于读商学院,的确是和中西方的就业市场情况有区别,在中国收入高的金融、咨询行业往往需要知名商学院背景背书。而西方很多学生选择读历史、哲学、政治等专业,可以继而去竞选公职,去智库,去议会等等,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又体面又有前景所有人羡慕的工作,所以并不理解中国学生对商科专业蜂拥而上其实也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对于出行和消费来说,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穷家富路」,在家里可以尽可能的节约,但一旦出门各种不方便,就该把平时节约的钱省下来花在外面和路上。而且我们平时学习时间长,未来一旦工作后压力也很大,出国玩的机会不多,好不容易出来一次,还不好好吃得好点住的好点吗?还能睡沙发、住青旅么?

(图源网路,侵删)

我很珍惜我所经历的所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好奇、惊喜和疑惑、不适,这些都对我的语言学习、专业学习、对西方社会文化文明的认知很关键。在国内的生活的确很舒适自得,就像是身处安稳的大后方,在社会动态下的埋伏的社会规律和价值观我们都心知肚明。但离开自己的国家,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就像是从大后方突然站到了身份认同的前线,会有关于「我们」和「他们」的顿悟,也会急于剖析自己的价值观、文化、意识形态给他们听,想要尽快的让对方了解自己,说服他们。

在起初我总是惊讶于为什么大家的差异如此之大,但后期随著大家有了更多重叠的生活和圈子,我也慢慢意识到其实不管什么文化背景生长的人的本质都差不多,我们对于共同经历的事情和共同接触的人都有同样的判断和认知。「说服」在跨文化交际中是最不明智的选择,还不如大家在一起涮火锅,酒吧外站著喝啤酒,一起旅行这种「和为贵」的方式慢慢相互浸润,相互了解。


种族歧视本身就存在于各个种族之间。包括被歧视的种族。

比如说很多白人看不起中国人,觉得中国人素质低。中国人大部分看不起印度人,觉得他们素质低。

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老移民觉得新移民很土,新移民觉得老移民迂腐。移民看留学生都是败家子。


谢邀,考虑了一下,还是分享一下我学到的一点知识。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更开阔一点,把中外文化冲突上升到跨文化交际技巧,如何跟西方人打交道(也是本学期我的英语课程教材资料书名)。

首先我们对culture(文化)做一个解释,什么是文化呢

文化并不表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层面,相反,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理解的方面,那恰恰就涉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和不解。

专业解释如下:

◎the way of life of a particular people, esp.as shown in their ordinary behavior and habit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each other, and their general customs and beliefs at a particular time.

◎social trends, cultural patterns, general practices.

通俗点说,具体可以表现在如下图等很多的生活层面。

在同西方人打交道时,往往一个很小的举动就会给双方带来困惑和不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后给恩师送了合理的礼物以表心意,按照中国的人情世故来说,老师一般推辞过后都会接受,但放在国外或者外籍老师,情况可能就会大大不同。而且哪怕这个学生再怎么劝这个老师收下,老师的拒绝一般都是不会改口的。这就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简单地分析一下这其中的文化差异,可以得知西方人首先思维方式和我们大相庭径,其次他们大都会更直接,没有中国的含蓄一说,先假意拒绝以表礼貌之类的。而我们一般很难得知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往往,由于对方没有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去表现,我们就容易按照自己的主观去评判他们的表现。

所以接下来我系统的提出几个点,希望有帮助。

第一点 stereotypes(刻板印象)

Stereotypes usually involve negative views of other cultures.

刻板印象经常会涉及到该地域文化的一些负面。或许是出于猎奇心理,我们似乎乐于对他人的长长短短说三道四。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对于坏的一面我们更乐于谈论和索趣。中国人和中国人打交道,就算再怎么贴标签,哪怕再不济,毕竟还是我们内部。但当跨文化交流时,乱贴标签的话,这可就是个大问题了。不仅不利于双方的关系,还损坏了我们自己的形象。所以说,听到的和书上看到的都不要全信,哪怕见到了也不要因此就断定如何如何。跨文化交际,首先讲的就是抛开偏见,尊重对方!

第二点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北宋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孔孟以来,我们历经儒家文化熏陶两千多年,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和依赖——对归宿于集体的默契和依赖。恰恰相反,西方人似乎没有这种特别强的使命感——将自己放大到一个集体中发光发热。综合来说,我们称之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而我们毫无疑问属于集体主义,相反,相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个人主义就显而易见地表现在生活和交流的各个方面。比如那个著名的可口可乐广告,中国版的和西方版的,对比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无论是工作类型的选择,亦或和他人的联系紧密程度,亦或个人性格的趋向,以致于对待相同问题产生的不同看法甚至分歧等等这些,都会带有一定的个人主义亦或集体主义色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时,这一点也一定要注意,哪怕有时候不能理解,也要能容纳,当然,我们自己的底线还是不能被触碰的。

第三点 the impact of speak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讲外语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时,我们一般肯定是讲英语啦,对不对!(口语烂的我流下了属于弱者的眼泪)然而,由于我们中学时代英语教学普遍的「排斥」口语的情况,口语表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偏难的。除此之外,在跨文化交流时,我们还不一定能听得懂对方的表达意思,这点也很容易造成理解差异。不单单是语法,语气和语境都会给双方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综合来说,为了减少文化冲突,我觉得还是先把自己的口语打牢。

第四点 Ethnocentrism 民族优越感

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和熟知我们自己文化的这个过程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接触过其他文化,久而久之,我们就容易把自己文化的各个方面认同于理所当然和绝对正确。同时,我们更倾向于推断别的文化下孕育出来的人更不容易和我们自己有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不理解和我们自己制造的文化冲突就产生了。有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能摒弃这种惯性思维,双方的交谈会有效很多。

第五点 Ingroups /Outgroups 圈内人/圈外人

这里是不同于我前面提到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所谓圈内圈外人,这个标准,是不唯一的。仍然当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时,得出的结果也可能随之改变。你喜欢打篮球,当一位打篮球的同学和一位踢足球的同学同时找你帮忙时,你更倾向于帮助谁?你的家人和不熟的人找你借钱,你会借给谁?你的同一个项目组的同事和没有什么交集了的同学喊你一起吃饭你会答应谁?一节车厢上全是外国人,你看到了唯一的一位黄皮肤的中国人,你是不是会很激动?没错,所谓圈内人,相比于圈外人,我们总会有一些相同特征(包括各个方面)。而我们也更容易接纳和包容圈内人,甚至于我们会感到有义务去帮助圈内人。相反,对于圈外人,我们则显得更为苛刻。在跨文化交流时,我们面对的可以说都是圈外人(因为国家民族层面算是最大的了),我们就会不那么信任和放松,这也基本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有时候文化冲突发生了,我们可以往这方面想一想,我们是否需要做一些退让。


我觉得差不多了,手也码痛了,溜了。

泻药哈,


我在泰国学旅游,今年大四。10月份按照教学要求开始找单位实习。来到这个青旅。

老板是个四川人,很佛系,对我也比较放心。我来了之后这个老板都不怎么来这边了。想让我帮著她做点其他的民宿。

为了不让我每天把时间都耗在青旅。老板找了个保洁阿姨。

有意思的是,10月中旬到现在,两个月左右时间,现在的保洁已经是第三个了。

第一个是一个缅甸小姑娘。叫她A吧.会说中文,好像啥老兵后代聚集地那种。比我大不了几岁,二十三四的样子。据说来泰国这边打工做保洁好几年了。老板开了14000?给她。

第一天来就说这里太脏了怎么怎么。我羞愧无比。后面每天她打扫的时候特意跟著学习。这一学,就好玩了。

首先她每天早上一般9点到10点起床(老板在青旅给她安排了个房间),然后化妆打扮,最早也要10点半开始打扫。大概流程就是每个楼层卫生间(老式建筑,没办法把卫生间塞客房里)清理一下,地板扫扫拖拖。有空房间的话去换洗一下什么的。

最秀的是我们一楼到二楼之间有个平台,里面是厨房,外面是一片餐区有个沙发,有张桌子,一般给客人喝喝茶什么的。她一般都是从一楼拿了工具到五楼一路打扫下来。正好到这里差不多了。一楼一般是下午的工作。然后把扫把拖把吸尘器什么的卫生工具靠墙一放,垃圾一大袋也靠墙放著。就这么完事了。就蹲在沙发上玩手机刷抖音或者蹲在椅子上吃东西。反正那个平台都是她的。等下午时间差不多了,把垃圾扔了开始扫扫一楼。开始研究怎么化妆怎么整容。嗯完美的一天。

有时候老板别墅需要她过去打扫一下。不会用grab叫车。每次都要我给她叫车。我叫车那自然也是我付费,一般都没啥,但有时候我不在她身边,还要我给她叫车。这个grab的定位又稀烂,我怎么叫车?好不容易叫到了有时候支付宝没钱了,要用现金支付,我隔著十万八千里。我说你先付一下,记好账,等你回来或者我们按时间,多久给你结算一次。我这边软体有记录每次多少钱,不会少你的。

她就不干了。她说她一天打扫已经很辛苦了,为什么还要那么麻烦。我们自己弄不好事情总是要麻烦她。有时候老板让她顺路买个早点也是。说你记著账我给你报销,或者我给你一千,你记一下,这个月最后给我报一下就行。也不干。

后来这小姑娘来了20天左右,跟老板说要请三四天假回缅甸看望家人,老板同意了。去了一个星期没消息。老板打电话问得到的回复是家庭原因,要几个月后才能回来。最后直接说不回来了(当然没几天又回来了,听说是干了某个比较好赚钱的职业)。就这么不了了之,老板只能去找中介公司重新安排一个保洁B。

保洁B也是比较有意思。柬埔寨人,也是来这边做保洁。不会英语不会中文,泰语能听能说不能写不会看。年龄我不知道,好像家里有个小孩,四五岁的样子。老板和中介还有我,保洁B及其主管(保洁B就是主管出来工作,混的不错后回家乡带出来安排的工作)拉了一个群。这个保洁B从不说话,理由是不习惯微信,不会中文。

然后我问了她的平时喜欢用的社交软体。LINE,Facebook,massage,都加上了。每次跟她沟通也都是用谷歌翻译成柬埔寨的高棉语发给她。

这个阿姨打扫卫生比A专业得多,但也只限于和A比较。举个栗子比如卫生间马桶,A只会冲一下水,垃圾袋换新的。这个阿姨还会用洁厕液。但是也不会把马桶本身擦洗一下,不会把马桶盖放下来看看后面有没有灰尘或者奇奇怪怪的毛发。

然后打车也是一样的问题,并且A好歹还会使用地图,这个地图都不会。我只能耐心教。先把地点存在地图上,告诉她怎么找到地方,怎么跳转到grab。都告诉我会了。有一天我再另外一个地方,让她自己从青旅过来。她回复OK。然后,好家伙,过会给我发来一张照片,计程车计价器上快300的价钱(我平时都只舍得打个小摩托)。发来消息说堵车了怎么办。我看看时间,4点给她发的消息,这会儿快5点了。我想了想让她告诉司机掉头回青旅算了。有一次大概两天吧,有几次车费让她垫付一下。她说好,然后回房间就给主管打电话,说我们要她的钱,要了一千多。她明早都没钱买早餐了。我点开微信,群里她的主管、老板和那个中介疯狂艾特我问我咋回事。牛逼的是这个不会玩微信的阿姨也在群里发消息。有趣。我找到备忘录,把哪天几点从哪个地方到哪里花了多少钱都截图发群里。然后又在message发了一份给她问她对不对,她说OK。然后我一算,OK总共449铢。我发在群里。我说你现在下来我付给你,给你450。然后又在群里问各位看看还有什么问题。群里鸦雀无声。

打扫老板别墅最有意思,老板买来要喝的奶茶她拿起来咕噜咕噜就喝了。老板找半天最后找了一脸懵逼。还有打扫客房,永远不会打开窗户通风,拖把也不会洗,一个拖把拖全部。地板还湿漉漉的,「啪」就把地毯什么的盖上去,OK打扫完。

才两次,老板别墅里就一股霉臭味。然后客房里的头发什么的也不会弄。老板买了专门的双面胶棒给她,她拿在墙上刮灰。

反正每次去别墅打扫我都看到老板在群里生无可恋的说各种问题。哈哈哈问题是死活教不会。老板手把手教过几次并无卵用。

有一天突然他主管说阿姨第二天要请假回家看望父母,过一会儿又说没事没事,不请假。我们提醒请假可以的,但是要提前一点让我们知道。

然后第二天早上突然又让主管跟我们说,她买了东西想给父母,我们不让她走的话能不能给她半天假,她送去给朋友,拖朋友带回去。我和老板一脸懵逼的答应了。

然后有一天下午5点多,有个客房退房,我问她忙不忙,不忙下楼来打扫一下。她回复我她没有时间,她要吃饭,然后洗澡睡觉。我说好的,那你好好休息,明天弄。

第二天早上我巡查的时候发现,没打扫卫生。我问她咋回事。她给我发房间照片。说她已经打扫了房间了。意思是她已经劳动过了。这把我雷的外焦里嫩的。

重点是有一次,老板新到手一套房源,第二天就要出租,所以我一大早过去帮忙。安排她11点去别墅打扫,别墅下午有人住。她回复我好的。大概12点,我在群里问她主管,阿姨怎么样。主管说阿姨已经在别墅打扫了。我在massage上问阿姨,她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然后下午两点,别墅的客人打电话给我老板,问为什么房间那么脏,根本没打扫。这时候我又在群里问。主管说不知道情况。他问问阿姨。然后阿姨的理由是她不会叫车(请记住我之前教过她几次,她也都表示会了,并且她几次独自出去找朋友并无问题),我又不给她叫车。然后计程车也不去别墅。她没办法,她还在青旅。

这时候都不用我说话了,她的主管在群里疯狂道歉。我也没空理,和老板忙著打车过去接待客人,自己打扫卫生。打扫完卫生又回去接著布置先房源。那天大概晚上11点回的青旅。发现人已经走了。剩一屋子垃圾。翻翻微信群。她老板出面道歉,并且表示这个阿姨打扫她老板的房间也很脏。注意是她老板,不是我们这边我老板。所以直接开除了。回家见妈妈去了。

然后现在是由于没有好的保洁了,暂时把主管拉过来顶著用。

这个小哥哥也好玩。柬埔寨人,会泰语会英语干活也细致认真。就是比较有趣。我们每天会在群里发布一个消息,明天要做些啥。然后群里各位都是okok好好好。私下我再给他发消息说一遍,我一般要求都要宽松一些,他就很不开心了。

那天是我在移民局办事。他早上在别墅打扫,下午老板让他来打扫青旅,然后拍几张照片看看。

我把这个意思转达给他就是:你打扫完青旅之后请拍几张照片给我,然后你可以回家休息了。(本来他们工作时间是早安9点到下午6点的)他没回我。过会儿刷刷刷在群里发一堆照片。然后一大段话艾特我,如果你不确定(我真的来打扫了)你可以自己回来看!我第一次见他们使用感叹号。我当时是很懵逼的,我觉得我一直以来对他挺好的,像他如果中午和我在一起我都会顺便给他买一份午饭,每天也是弄的差不多了就让他回去。

但是他好像对我很有敌意?然后我回复他,这是老板的要求,不满意跟老板说。还是没回复我。

然后晚上,又到了通知第二天要干嘛的时候。我在群里说「明早9点准时到青旅打扫,下午去别墅。」之前因为早高峰会交通堵车嘛,10点到我都不会说什么的。但是我觉得我好像想太多了。

不针对任何国家和个人,也不褒贬任何文化,仅仅分享一下有趣的事情。客人的事情就不聊啦。也是一个比一个有趣。

万物枯燥,生活有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