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這句話,雖然大意是說明心見性,自性即佛,但是只理解了字面意思,深層次的意思是指什麼


這段經文很符合印度教梵我合一的境界。

梵(梵語:????????,bráhman),印度宗教概念,源於自祭祀儀式所得的神秘力量,指宇宙的超越本體和終極實在,現世相對來說則只是不真的現象。又如:梵心(清凈之心)、梵志(以清靜為志)、梵門(清凈的法門)、梵事(清凈的法事)。

「梵」的原意是禁咒曼荼羅、祭祀儀式和唱詩僧侶,引申為自祭祀儀式所得的神秘力量;人如作出供奉,端正歌曲,就有「梵生」;再引申為宇宙的精力,天地運行和人類生命,都有賴於梵。梵為本體的觀念,則由《吠陀》中宇宙精神主宰「祈禱主」演變而來。

梵與「我」或「彼一」,都是古印度所指的終極實在,是超越和不可規範的唯一實在,多通過否定(非……,非……)加以講述。《奧義書》和其後的各正統學派在通過否定後,正面斷定「梵」與「我」的存在,而且是唯一、不二的存在。這種終極觀是實體性的,在思想的最高位置。「梵」是「非概念」的,超越一切名相概念和判斷推理,不能靠思辨體驗,只能通過瑜伽直接體驗。

梵我無處不在,現世只是「終極實在」一種扭曲、不充分的表現,追求梵我時必須捨棄與現世的根本聯繫。婆羅門教視現世是不真的,但亦明白表達在一切無常無我之上,有一個肯定性的梵我境界。其後吠檀多宗以梵為真如,視世間為;僧佉(數論)以梵為自性,視世間為現象,都是以梵為宇宙的本體。

《奧義書》主旨是梵我合一,主張梵即「我」,我即梵,這是最深密的奧義。人我要沒入梵之中,合而為一,了無所限,不死不生。梵與「我」本是息息相關,但由於現象的執迷以致隔斷,透過觀念與實踐,自覺修證,可以恢複本有的大我,實現梵我合一的終極人生境界。

《奧義書》中指出精神修行的步驟,如何由渺小的自我,提升成大「我」,與大梵合而為一。依憑內心的歷練,人人最終都可體會「梵我合一」的妙境;人到此處,可以揭破宇宙的迷幕,超於輪迴業報以外,生命獲致最終極的自我實現。

-- 古印度信仰的「我」 --

我(梵語:??????,ātman),梵文名詞,意為真正的我,內在的自我。這個術語起源自古印度宗教,在各宗派中普遍被接受,被視為是輪迴的根基,後被印度教承襲。在印度哲學中,特別是在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派,梵與我合一,是古印度所指的終極實在,是超越和不可規範的唯一實在,被視為是精神與物質的第一原理、第一因。佛教不認可這種學說,主張一切法無我。古代漢譯典籍中就將其譯為「我」,不與普通的人稱指代加以區別化,現代常譯為「梵我」以示區別,也有意譯為主體,或俗稱的靈魂。

在《奧義書》中,提出每個人的內在自我,同宇宙超驗本體梵為一體,又稱梵我、小梵。它本身常住不變,清凈不受污染,是輪迴的基礎。通過宗教修行,與梵回到合一,即是解脫,吠檀多派繼承此概念。

要認祖歸宗,釋迦歸釋迦,毗濕奴歸毗濕奴。


應邀

這段經文更深的經義就是你自己的心。

「我本求心心自持,佛性不從心外得。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若欲求佛但求心。

了知三界空無物,只這心心心是佛。

你的心具足一切----只這心心心是佛


淺見如下:

寂滅不離世間法

世間法不離寂滅


自性是本體,不生不滅。深意只有我們自己去證,不是來解釋。這些經典是指示我們去走這條路。再怎麼解釋,都只是假象,不能進入真正本來面目。可以慢慢琢磨,但理解了,需要自己品,解不來真意。


本來如此,今日方


轉載師父部分開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說,?我??們法身實?際上具?足了一切思??維,有?善?的,?有不?善的,?我們?只要具??足善的,?就會去?除那?些?不善的思?維,就?會?去除??很?多?身?體的疾病,??有?病說??明我們的?心??靈?還有?欠??缺。如果?你?不愛惜身體,實際??上就是?從生??氣開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