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中的m和ng很多读成b和g,网路上大部分谈到这个问题的都认为是次浊全浊化了,也有说是内爆音的。既然如此,谈到有全浊声母的方言是总是只提到吴语和老湘语呢?


闽南语有没有全浊声母?

先纠结「闽南语」的定义——广义上的闽南语包括泉漳片、潮汕片、雷琼片、闽西片、大田片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类方言岛,甚至可以作为上述方言与莆仙闽语的共同祖语的非正式称呼;狭义的闽南语仅指泉漳片及其方言岛本身,在本问题下可以先假定「闽南语」取狭义而不取广义。

接下来针对描述进行叙述——

闽南语中的m和ng很多读成b和g

  1. 闽南语(狭)中的m、n、ng和b、l、g可以说是一组互补的音位变体,本身并没有对立,如「麻」既可以读[mua?]也可以读[bua?]、「我」既可以读[gua]也可以读[?ua][1],因此在音位上的标记一般合并为一组,但形式上可以根据实际区别分别标注为鼻声母m n ng或非鼻声母b l g。

网路上大部分谈到这个问题的都认为是次浊全浊化了

2. 「次浊全浊化」说法不准确,b、l、g实际语音丰富多样,大多数方言点仍作鼻浊音[?b ?d ?ɡ],当然l经常闪成[?]可以不算;实际上方言点里的b g经常出现擦化或内爆等现象,读作[β ?]或[? ?]等,但依然与同部位鼻音互补。

举个窝自家的栗子:广东博罗县龙溪镇闽南语「马买尾卫月」分别读作[?i? ??? ?u? ?u? (?)u?]……

也有说是内爆音的

3. 参见第2条

4. 此外在所谓「漳腔」和一些「老泉腔」、戏曲「泉腔」里也存在浊擦音j/(d)z/,来源是古日、喻两母。(虽然年轻人总喜欢歪成l、g什么的……)所以回到我们的问题「闽南语有没有全浊声母?」,很明显是有的,不过只是共时平面上的「全浊声母」,而非历时意义上的「全浊声母」

5. 待续,目测是要咕了……

参考

  1. ^闽南语鼻化韵的鼻化贯穿整个音节,因此即使声母为鼻音,只要鼻化没有贯穿整个音节,一般都会被识别为非鼻化音节。


因为那句表述是站在历时和音位角度说的,虽然是表述略有点不严谨

提到吴语和老湘语是指它们都从中古汉语那里完整继承了全套的浊音系统,保留了清浊对立和塞音三分的局面,这是历时角度和音位角度说的。简单说就是古汉语读浊,吴语和老湘语今日还读浊。

闽南语这种已经把中古汉语浊音清化了,但后期又拿出别的音演变成新的浊塞音的,与古汉语没有继承关系,是自己的独立演变(或者用圈内话说就是『野鸡』了,不但没继承中古汉语浊塞音,还折损了中古汉语的鼻音)。更何况,闽南语没有浊d,也没有吴语那样完整的浊擦音系统,所以自然不存在所谓的『全套浊音』。


现代语境下的全浊是一个历时概念。所以闽南的全浊已经挂了,并入全清(少数次清)了。


我觉得可能是把「浊音」限定在了/b d g/之类。而闽语由n ng转来的浊音,是鼻浊音/?b ?g/。此外内爆音是/? ?/。虽然怹吴有些地方的浊音也是所谓「清音浊流」的/p? t? k?/云云……。

虽然有些地方的闽语有浊擦音/z/


温州一个闽南语方言岛存在全浊声母,却是受周边吴语而返浊形成的。反正也存在了,也可以算有吧。

之前看过一篇论文,里面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闽语经历过两次的浊音清化,一次在从上古汉语分化之后,自身开始音变,所有的浊辅音清化,六朝之后受中古汉语影响又返浊,中古末期或者近古时期又开始清化。论据是因为闽语浊音清化的规律有2个历史层次,通过对比温州的闽南语方言岛出现的返浊现象进行论述。

*1.陶寰《吴闽语云、匣母的读音和闽语全浊声母的清化》


之前贴吧里别人发的,来自郑张尚语言学论文集。不过后来研究那个闽南语方言岛的浊音应该是同当地吴语接触后起的。


全浊声母作为一个传统音韵学概念,其表示的除了具体音值,还有音位和辖字。

不然,我们总不能说普通话还有章母吧。


所谓的「全浊声母」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这是因为辅音只在单独使用时才可能让声带振动,而在和母音相拼时,辅音只是一个口形并不发声,发声的是母音,而声母相对于韵母存在,也就是说只在音节当中才可称为声母,有韵母在辅音就是一个要多短有多短的过程,不可能让声带振动。

有些方言中会把一个字读成两个音节.声母一个音节,韵母一个音节,比如粤语的「妖」就是「衣乌」两个音节,衣和乌声带都振动,仍不能称「衣「是全浊声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