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融资控制了,产品暴雷不断,信托公司直销团队不断扩大,破刚兑了,未来这个行业怎么看


1、银保监对信托、银行先后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进行余额管控,对于资产端来说,后续存量的贷款余额将向大型房企集中,中小房企到了生死存亡边缘。对于信托来说,这是一种监管常态,不需大惊小怪。房地产这个夜壶味比较大,但是好用,用不用怎么用就看高层了,哪天实在扛不住了,也许又要拿出来了。

2、产品暴雷从两个方面看,一是这两年经济下行,无风险投资的红利期已过,暴雷的不可避免,从资产端来说中国房地产的趋势还在,城投信仰依旧存在,短期内看不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但是不排除出区域暴雷。二是看暴雷的项目,绝大部分是通道类业务,而不是主动管理类业务,前者信托公司没有管理责任,只是收个过路费,参考意义不大。关键在于后者,这个是个人投资者买的产品,从不良率来说不到1%,即便发生了绝大部分都被刚兑了。

3、直销团队建设也是被逼无奈,以前产品出来,加上隐形刚兑的加持,基本上都被银行、企业拿走了,零售占比较小,但是随著市场竞争越来越同质化,信托已经是一个红海中的红海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难做。加之16年国家去杠杆,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消除监管套利的空间,极大的限制了银行投资信托的业务。还有就是银行的资金、客户始终是银行的,不是自己的,粘性没有个人客户强。综上,就是原有的资金渠道极不稳定,不利于信托公司的资金募集,对于一个专注拉皮条100年的公司来说,资金端出了问题怎么行,所以17年至今很多信托公司都在建自己的财富团队。

4、至于打破刚兑,我持悲观态度。信托产品以融资类产品为主,主要投向是房地产和政府平台,而中国经济还是以房地产、基础建设为支柱,这决定很难打破刚兑。因为目前这个两个行业是靠债务推动的,简单而言就是债务经济。房地产是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开发商纸面上的规模、利润无法承载其背后的债务,尤其是民营房企,每年的利润要去拿地,有地就有项目,有项目就有现金流,有现金流就可以还债,还好债又可以借钱,如此反复。政府平台更是如此,我了解到的江苏、浙江、山东、陕西、四川大举通过信托融资的几个地级市的负债率在400-500%(政府债+发债平台有息债务的规模/一般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收入),负债余额在2000亿-4000亿,每年的利息支出都勉强,何况还钱。这两个行业已经进入了借新还旧的旁氏经济里了,必须要保证现金流不能断。而信托融资在两个行业的融资结构里又是很大的一部分,如果全面打破刚兑了,必然会导致大量资金出逃,这个借新还旧的游戏怎么玩下。

5、未来如何,按照监管的意思是摘掉信托银子银行的帽子,回归本源,做直接融资的资金信托、受托管理的服务信托及社会责任的慈善信托。很难,一方面是我们宏观制度安排建设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信托公司自己没有转型的动力,直接融资的资金信托相较于银行和券商的直接融资服务毫无优势,体现社会责任的慈善信托赚个吆喝打打品牌难以实现盈利,突破点在于受托管理的服务信托,这个需要信托公司在业务模式、人才储备、盈利模式上做彻底的变革,费时费力,效果未知。一句话,船大难掉头,唯有顺流而下,这条河叫「国运」。


新旧动能转化,外部环境恶劣,L型迟迟不见底部,隐形杠杠虚高,房地产模式高压,银信通道叫停,资产荒,行业失业率升高。乍一看,完了。这行业做不下去了。

但换个角度去看,哪个行业不是一地鸡毛呢。

我们拉长周期来看看,信托从1979年开始算起,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在这四十年里信托分别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08年金融危机两次比较大的危机,行业也经历了六次大的血洗整顿,从两三千家压缩到现在的68家。但整个行业规模也曾一度超越银行成为生长速度最快的金融机构之一,这是得益于几乎万能的信托牌照,没有什么是信托不能做的事,胃口好,啥都能吃。这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背景。再接著说另一个方面

我认为最懂中国经济的不一定非得处庙堂之上,听听江湖中人的看法也很有意思。工作接触到一些企业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我们的D,他们也很明白是什么力量成就了他们。从1979年开始有两件事是各届zf都会经常提及的事:一是改革开放,一是建设中国特色主义市场化经济。改革开放成就了现在的繁荣,特色主义市场化的制度确保了让这样的繁荣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之前看过玻璃大王曹德旺的一本书《心经》他在书中感慨过两点,一是说国内的政策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二是说很多领域一放就乱,一抓就死。这样的事情在四十年里不断的轮换著上演。

我们在前面大力去杠杠,但两年下来我们用药过猛现在变成了稳杠杠,现在发现杠杠也稳不住了,大水漫灌也顾不上了,还没坚持到Q4央妈在两次辟谣以后自己干脆出来喂奶了,大手笔9000亿定向降准。9000亿加上乘数这4-5万亿的钱说的很明白,银行儿子们不行了,得喂。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发现通道业务又打通了,别惊讶,听话照做就完了,你在为祖国献石油。

那未来信托转型要不要转?要转。杠杠要不要去?要去。行业要不要发展?要发展。你啥都想要,你咋不去上天?

是真的没那么容易,以前做项目闭著眼睛也行,去工地上掏出手机咔咔拍两张照片净值调查就完事了。现在你告诉我要做消费金融,借款人昨天吃的啥,今天敷了什么牌子的面膜老子都得查清楚,万一她借钱去还花呗加杠杠了那风险就大了,这个风口浪尖上可没人给我兜了。

以前做做通道不缺钱,那就是个数字嘛,我键盘上随便敲。现在要回归本源做理财,自己拉山头码人建立团队满大街找钱去。钱找到了项目也没了,酸爽的很。

但比信托更酸爽的要数大哥银行了,人家银行心里更苦,听话就完了。而且小弟信托能吃,放心吧,只要央妈有奶就会有口吃的,但这并非是让信托们自己盘算小九九的借口,选择容易模式无非就是逃避现实罢了。

想到哪写到哪,没有结论没有过程。凑合看吧,写著写著有点困了,改天过来继续补充点理财师的


「失去的是刚兑,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中国特色的信托行业有著整个金融市场中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稀缺的牌照、所有权让渡、可投资资产类别灵活....作为一个资管机构,信托公司无论是在财产来源、交易结构设计、服务领域方面,还是在股权、债权、事务管理方面,对支持实体经济都具有天然的优势。

但是在信用大扩张的时代里,仅仅一个类委托贷款业务就足够信托机构吃饱。40年多年的发展让我国信托业成为资产管理规模仅次于商业银行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行业管理规模达22.54万亿元。

然而,随著金融监管顶层设计思路的变化,近年来对信托公司非主动管理规模的控制和压缩,使整个信托业都面临方向性的选择。

在此趋势之下,我们看到信托业两个大的发展趋势:

一是立足资管天赋优势主动谋变,形成创新产品。中信、外贸、建信、五矿、华润等信托公司都有相应的创新尝试。

二是从资管再进一步,涉足财富管理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往往从资产端发起不同,财富管理业务从投资人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创新思维发掘高净值人群多样化、定制化需求,进而引领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比如说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的家族信托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

对于财富管理业务来说,服务对象从机构到个人,服务内容从单一标准化变为多元个性化,对于信托公司的制度设计、管理运营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挑战。甚至还有来自外部制度建设的沟通挑战:财产所有权归属、财产登记、税收筹划、风险隔离、持股企业上市....

虽然前路还很漫长,但方向是确凿无误的。相信我国的信托机构中一定会有优秀者脱颖而出,抓住时代赋予的超车机遇。


信托行业调控力度加大,个别项目发生问题,会使得客户投资更为保守,选项目时更小心谨慎一些,对风控措施的要求更高

参考对煤炭,钢铁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结果,大概率会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有利于股东背景强、风格稳健、资产久期长,规模体量大的公司,他们腾挪空间更大;对实力较弱的公司,严监管之下,没有足够资产续上,可能面临客户和团队的流失。

对于信托行业理财端:

信托得益于多年严监管与低违约率,受到众多客户青睐,现在市场主流还是认可传统的资金池,政信,房地产类型。

直销队伍的扩大,会加剧行业的竞争,这是个人无法改变的。没有垄断的生意,中国石油有中国石化来竞争,中国移动有中国电信来竞争,连巨头都避免不了竞争。

把自已的工作做到位就好。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还是要踏实做好份内之事,实干兴邦。

当我足够好,才会遇见你。

鸡汤先干为敬!


就行业角度来说其实就看地产项目完全是看不明白的,国家破刚兑,除通道,这就意味著信托公司不再只是服务甲方或者大部分接触甲方,要有自己的客户群体,做好乙方的服务,第一是监管层的方向,第二是为了更多利润以及更长远发展,虽然相对也会提高成本,但绝对不是正比例,就整个行业来说,只会越来越规范,慢慢数据化是个恐怖的时代,相信很多人都能感触得到,大数据会更加完善的解决一些现在的问题,但可能这条路还要走一段时间,信托作为金融第二大体,不会轻易出现什么大问题,毕竟大多时候都是国企央企北京,而现在在外忧的情况下,政府会进一步加强政府公信力,也就是相当于多了一些变相保障,但未来方式会有很多,融资方向也会多样化,不再像现在这么单调这是可以确定的!比如消金、ABS等等,甚至前几天还有工资融资,实在是看不透也看不到那么远,活在当下,维系好自己的客户群体,毕竟融资是不会少的,主体掌控,任由变化


个人判断会慢慢走向主动管理,风险自担,通道业务应该会大量缩减。我自己前几年一直在做房地产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服务,接触到的资金方基于监管的需求,在交易架构里面往往会嵌套一层信托,也就是业内常说的通道业务,但去年开始碰到的投融资业务的交易文件里面已经呈现实质性的主动管理的内容了~当然案例不够多,但按照这个趋势判断,应该会慢慢走向实质性的主动管理,信托公司未来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的表现还是值得期待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